吳琨
[摘要]本文試從向課文要作文,指導學生在“仿寫”的基礎上獨創;選擇學生關注及熱門話題作為命題范圍,激發其寫作靈感;樹立“新”“巧”觀念,促進學生個性的發揮,提高作文水平三方面淺談如何挖掘學生寫作潛能,提高作文教學質量。
[關鍵詞]寫作潛能 仿寫 獨創 靈感 個性
目前,語文教學中作文教學現狀令人擔憂,作文教學往往無視學生的個性和特點,老師忙于傳授布置,學生疲于接納應付,作文教學便難以擺脫應試教育的桎梏,實施素質教育便也成為空談。故而注重學生個性培養,挖掘學生寫作潛能,提高作文教學質量勢在必行。其主要途徑概括如下:
一、向課文要作文,指導學生在“仿寫”的基礎上獨創
朱熹說:“模仿者,古人用功之法也。”就“模仿”而言,它符合人類掌握和學習各種技能的自然特征,人類的一切創造都是在模仿前人或其他事物的基礎上進行的。對于學生寫作而言也不例外,要自覺地把課文教學與寫作訓練結合起來進行,仿寫課文階段不容忽略。首先,它匯集了古今中外名篇佳作,具有典范性,無論寫作方法還是思想藝術都有較高水平;其次,課文是學生學習的工具,學生對課本的熟悉程度遠超過其他書籍。當這種熟悉達到一定程度,學生就會產生“像那樣寫”的心理定式,教師應抓到這種心理,緊扣教材,積極引導學生仿寫,逐步從“仿寫”走向“獨創”,走向成功。故分析寫作藝術與寫作訓練應緊密結合。
課文的體裁、思想內容、寫作風格、表達方法,小到精彩的句子、段落、篇章都可以作為仿寫的“樣板”。可根據學生年級、學習情況采取靈活多樣的仿寫訓練,如敘述仿寫、描寫仿寫、表現手法仿寫、創作風格仿寫、句仿、段仿、篇仿等以及仿文章的開頭、結尾、過渡的方法,通過這樣的仿寫訓練,學生可明確地認識到一篇作文該寫什么和怎樣寫,這樣做比任何解釋都來得清楚。同時,能啟發學生重視獨立思考,一旦學生的獨創精神被激發,他們的積極性便會很高,進而會創造不少“奇跡”,取得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當然,這種仿寫不是“復制”而是“創造”,它是以學生已掌握的知識為基礎,運用聯想、想象、記憶、遷移等思想規律實現對新知識的認識,進而迅速使學生大面積提高寫作水平。
二、選擇學生關注的熱門話題作為命題范圍,激發其寫作靈感
學生之所以一聽寫作文便會面露難色,就在于教師往往出些與學生生活體驗相距甚遠的話題以及過寬或過窄的命題范圍。如此缺乏新鮮感、限制學生個性、阻礙其思維自由發揮的題目怎會有吸引力?怎會激發學生的創作欲望?其結果往往是學生“懾于”教師的重壓敷衍成篇,交卷了事,如此惡性循環下去,作文教學質量又怎能提高?
作文教學的出發點在于解除學生害怕與厭倦作文的心理,因此要讓學生寫與自己生活經驗有關和自己感興趣的題材,選題應不限文體和形式,讓學生把寫作視為一種“自我放縱”,一種內心情感、欲望的宣泄方式,不受條條框框所限,看到什么就如實寫什么,注重真情實感的流露,觸及內心世界,如此寫出的文章定會“下筆如有神”,定會個性鮮明、角度新穎、令人心動。有些教師在此問題上持有顧慮,他們認為讓學生寫最熟悉的事物,未必就是教學上需要著重訓練表達的,他們樂意采用的文體和寫法,不過就是作文教學的全部計劃內容。其實這種擔心大可不必,因為在作文教學中,在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的同時,并不意味對教師主導地位的否定。相反,教師充分調動高超的教學藝術及手段,因材施教、寓教于樂、有目的、有步驟地將學生往“正路”引導,可讓他們在興致盎然、靈感勃發中完成作文水平的飛躍。當然,這也對教師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樹立“新”“巧”觀念,促進學生個性的發揮,提高作文水平
最好的作文應觀點新、角度新、材料新、構思巧,要做到此點,應采用啟發式作文指導,使學生個性得到充分發揮,這就需要教師為學生創造自由寫作的天地并給予適當的指導。
對于同一個作文題目,應鼓勵學生“求異”“發散”思維。要求他們在文章內容及表現形式上盡量發揮自己的創見,選擇別人不曾選的角度,以“新”“巧”取勝,如同是寫“三·八”婦女節的感受,有的學生獨辟蹊徑,不像他人寫如何為媽媽獻愛心并得到家人贊許等,而是通過此題材揭示兩代人的隔膜問題,發人深思,類似的獨特的思維與選材,教師應及時予以鼓勵與肯定,并啟發引導別的學生也去做,而不讓他們縮手腳。在整個寫作過程中,教師要尊重學生的個性發揮,即使寫作失敗了,也要加以鼓勵與幫助,調動和保護他們的寫作積極性,如此堅持不懈,學生定會寫出真正屬于他們的東西,這些真實情感的流露往往是教師一直渴望學生達到的,正所謂“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無心插柳柳成蔭”。在作文教學中能夠擁有一顆顆靈動的心,該是一件多大的幸事,為使教與學達到如此和諧境地,作為教師者,應孜孜以求、不可懈怠。
作文教學中培養學生個性,挖掘寫作潛能,借以提高教學質量的途徑當然遠不止這些,只有針對學生的個性特點,充分發掘潛在的寫作才能,創作的幼芽才不至于被埋沒。讓學生在寫作過程中自由發揮,并不意味著對學生完全放任自流、不管不問,而是在充分尊重其個性的基礎上積極引導、揚長避短,使其盡可能地向好的方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