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素群
[摘要]學習古詩詞,是認識中華傳統文化的絕好途徑,重視古詩詞教學,對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文素養至關重要。本文探討了運用找準連接點,整合相關資源,拓展學生閱讀視野;探索誦讀方式方法,提高學生誦讀興趣等方法,多措并舉提高古詩詞教學的效果。
[關鍵詞]整合資源 讀書法 小學語文 古詩詞教學 策略
古詩詞中蘊涵著豐富的人文精神和情感,在啟迪學生智慧、發展學生思維能力、凈化學生情感、陶冶學生性情方面有著其獨特的價值。在《語文課程標準》的引領下,古詩詞教學越來越引起眾多教育工作者的重視。近年來,我帶領一部分骨干教師著力進行《拓寬誦讀范圍,提高古詩詞教學的有效性》的課題實驗,嘗試古詩詞教學的新策略。
一、找準連接點,整合資源,大量輸入
(一)整合同主題的作品
在小學階段學習的古詩詞中,有不少雖然作者不同、背景不同,但表達的情感主題卻相同或相近。如果教師在教學時能改變傳統“逐首教學…‘逐環教學”的模式,進行資源整合、主題凝聚,學生就能在大量誦讀中生情。如一位教師在教學《贈汪倫》時,先吟誦李白的送別詩《勞勞亭》,悠揚的吟誦聲一下子吸引住了學生,由此引出詩人李白和送別詩,然后學習新詩,接著引導學生回憶讀過或學過的幾首送別詩,讓學生在不斷的誦讀中感悟異同。“送別”的主旋律如同一汪清泉流淌在孩子的心間,激蕩著他們的情感。
(二)整合同題材的作品
以題材為橋梁,可以帶動同題材不同主題的詩歌的學習。比如,教師在引領學生學習柳宗元的《江雪》后,出示張志和的《漁歌子》,提出自學要求:這首詩又給我們勾畫了一幅怎樣的畫面,反映了作者怎樣的心情呢?希望你運用上一首詩學到的辦法,自己來學懂這首詩。學生在比較中很容易就發現這兩首詩的地點相同、事件也相同,但心情不一樣,一個是苦悶的,一個是怡然自得的。此時,穿插一些背景材料,《江雪》是在柳宗元流放永州官場失意時寫的,而《漁歌子》是張志和隱居時所寫。這樣,讓學生對比閱讀,調動了原有的知識經驗,對新的信息進行編碼,建構自己的理解。在對比閱讀中不僅開闊了學生的視野,而且讓學生學會了比較,更加深入地感悟作品的人文內涵,起到了一舉多得的作用。
(三)整合同詩人的作品
整合同詩人的作品,一可增強學生對不同語言風格的感受力;二可加深學生對詩文內容的理解和對該作者寫作風格的把握。比如,學習李白的《望廬山瀑布》,連接學習李白的其他作品《早發白帝城》《送孟浩然之廣陵》,在此基礎上,利用班隊課、展會課開展古詩綜合實踐活動“探訪詩仙李白”等,達到以趣生情的效果。
二、找準讀書法,書聲瑯瑯,悟情悟境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其情自明。通過誦讀,在課堂上營造教師、學生、作者彼此間心靈相融、情感相通的良好共鳴,讓學生將自己的體會、情感表達出來,從而提高學生知識、能力、審美等綜合素養。
(一)文白對讀,初步理解
“一千個讀者心中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很多時候詩文的意思只可意會不可言傳,每個人的理解也不一樣,我們無法代替孩子的理解,煩瑣的分析不能提高孩子的語文能力。于是,我們課題組的老師大膽地改變以往的條分縷析,在學生讀準字音的基礎上,進行文白對讀。學生讀詩句(文),老師讀相應的詩意(白);然后再換過來,老師讀“文”,學生讀“白”;或者讓生生之間文白對讀。孩子們在游戲般的學習中,不知不覺地初步理解了意思,為下面的記誦打下了基礎。
(二)歌訣體朗讀,快速記憶
歌決體朗讀是陳琴老師創造的讀書方法,即一手打節拍,一手點字,按語義合理斷句,加入重音、語氣等。用手拍桌子、打節奏這種歌訣體快速記憶,符合孩子的年齡特點。孩子們年齡小,生性好動,小手拍起來,管住了他的手不做小動作,注意力高度集中,整個班級整齊富有節奏的誦讀聲,形成了強大的磁場,學習氛圍濃郁,利于孩子快速記憶。孩子們邊動邊讀,趣味盎然。在讀熟的基礎上加快速度,不僅便于記憶,還能矯正孩子口笨舌拙的現象,逐漸達到朱熹所謂的“使其言皆若出自吾之口”的境界。
(三)放聲吟誦,入情入境
吟誦作為中國傳統的誦讀方式,介于唱和誦之間,是中國人學習文化時高效的教育和學習方法,有著兩千年以上的傳統,代代相傳,流傳至今。曾國藩有句話說“君子有三樂……讀書聲出金石,飄飄意遠,樂也”即是指吟誦。吟誦其實并不難,只要遵循“平長仄短,依字行腔”的基本原則即可。漢語的詩詞文賦,大部分是使用吟誦的方式創作的,所以也只有通過吟誦的方式,才能深刻體會其精神內涵和審美韻味。
(四)鋪陳導語,引領誦讀
導語的鋪陳也是引領學生誦讀詩文的一種好辦法。有位老師是這樣指導《題臨安邸》中“西湖歌舞幾時休”這一句詩的朗讀的。隨著課件所展示的“清明上河圖”,他感慨地說:“多么繁榮的景象,但從金兵跨入城門的那天起,都不存在了,那些酒囊飯袋們葬送了一個繁華如織的汴州,難道他們就不能再葬送一個風景如畫的杭州嗎?看到、想到這一切,你著急嗎?讓我們問一問那些權貴!”于是,學生情不自禁地齊聲朗讀:“西湖歌舞幾時休?”聲音充滿了心急如焚的焦慮。老師滿臉憂愁地說:“你們擔憂嗎?再問!'于是,學生再讀,聲音里帶著深深的憂慮。緊接著,老師用鏗鏘有力的聲音說:“你們憤怒嗎?指著那些權貴的鼻子再問!”這一次,孩子們的聲音里充滿了激憤,分明自己就是那位愛國的詩人,借這簡潔凝練的詩句傾訴著無限的憤慨。在這令人心動的“三問”中,孩子們每一次朗讀,無不加深自己對文本的理解,感受著詩人那顆憂國憂民的愛國心。
學習古詩詞,是認識中華傳統文化的絕好途徑,重視古詩詞教學,對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文素養至關重要,對培養小學生的記憶能力、想象能力、形象思維能力,提高他們的審美情趣、愛國情感,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