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彬
目前,我們基礎教育正逐步從注重學生的應試能力轉移到注重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上,許多學科都在開展創新教育研究,探索培養創新人才的途徑。然而對于我們的德育來說,則不乏空洞而留于形式的說教。雖然我們提出“德育為先”,但在培養創新型人才的過程中,我們的德育卻缺乏“創新”。其實,德育教育作為塑造學生美好心靈的教育,尤其是其教育形式更需要不落俗套的方法和手段,更需要創新。
一、德育工作需要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
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熱愛孩子是教師生活中最主要的東西?!币驗榻逃浅錆M感情、充滿愛的事業,沒有感情的教育是蒼白無力的教育。愛生是教師必須具備的美德,也是教師的天職。能夠得到教師的愛,是每一位學生最起碼的心理需求,這對學生的成長和進步有很大的推動作用。
作為教師應該多俯身傾聽孩子的心聲,走進他們的世界,多了解一些他們最愛與最討厭的事,與學生平等相處,像朋友一樣與他們溝通,站在學生的立場去理解他們的所作所為。
一般來說,表現落后的“問題學生”即“后進生”,他們的意志品質相對較弱,做事缺乏耐心和信心。但只要教師具有強烈的事業心、高度的責任感和真摯的愛心,不把這些學生置之度外,用真心去啟迪智慧、去塑造心靈,后進的學生也是可以進步的。我校的四年二班相對薄弱,更換新班主任半年后,班級面貌有了很大轉變,班主任幾乎每天都和學生“粘”在一起,同呼吸共命運,點點滴滴讓學生感受到老師對他們無聲的關愛,四年二班在學校運動會、藝術節、主題班隊會、課堂教學、少先隊、衛生等方方面面有了令人驚喜的表現。班主任說:“我必須為每一個學生的發展盡我最大的努力,讓他們快樂地成長,今后能夠立足于社會。否則,我的良心會受到譴責的?!彼哪甓噢D變的過程就是師生之間心靈撞擊,情感交融的過程。事實表明,借助于情感的能動和催化,受教育者就會愉快主動地接受教育。
二、德育工作的形式需要有創新
在我們日常德育工作開展的過程中,往往過多的依賴于說教,教師常常告訴學生應該做什么,不應該做什么,但學生由于缺乏感性認識,缺乏內心的感觸,也就缺乏內心的共鳴,收效甚微。我曾經看到過這樣一個故事:法國著名女高音歌唱家迪梅普萊有一個美麗的私人園林,每到周末,總有人到她的園林摘花、采蘑菇,她豎起“私人園林,禁止入內”的木牌,但無濟于事。管家只好請示主人,迪梅普萊讓管家做了一些大牌子立于路口,上面醒目地寫著:“如果在林中被毒蛇咬傷,最近的醫院距此地15公里,駕車約半小時可抵達。”從此,再也沒人闖進她的園林。
這位女歌唱家并沒有像管家那樣,站在自己的立場上替自己說話,而是換了一個角度,立足于那些游客的處境替他們著想,反而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教育也是這樣,最重要的是教育者能在復雜、微妙的教育情境中捕捉到能夠觸動學生的發展時機,使學生的道德認識得以內化。
(一)體驗式教育
在一堂課上,王教師想告訴學生“要學會幫助別人”。于是她推來一把輪椅,請每位學生輪流坐上輪椅在校園內和走廊上行進,學生無不體會到平日輕而易舉的動作這時變得艱難了,原本還十分好奇的學生在體會過一次當“殘疾人”的經歷后,無不感到身為殘疾人的不易。因此當教師問道:“當你遇到困難時,你需要的是別人的幫助;那么當別人遇到困難時,你該怎么辦?”時,學生們幾乎異口同聲回答:“要幫助別人?!痹谶@堂課上,教師并未對學生講上一番大道理,而是讓學生親身體驗無助時的痛苦。這樣的體驗式教育是不是比簡單的說教更管用呢?或許我們可以更多的讓學生在體驗中潛移默化地受到教育,從而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二)情境式教育
我校開展過感恩教育的主題校會,校會根據《一個愛的測驗》的心理測試引申而來,主講老師從身邊最親的五個人和事講起,引領學生不斷地依次一個個的放棄人生中最親的五個人,還沒放棄一半時,會場早已啜泣聲聲,人心本善的性格淋漓盡致地流露出來了,在主講老師一聲聲牽動靈魂的語言,一個個具有感染力、震撼力的感恩故事中,一些控制不住的學生早已跑到主講臺上,接過主講老師的話筒,泣不成聲的對家長和老師道歉,發誓改正缺點,重新找回自我、塑造自我,甚至有的同學直接跑到父母和老師面前哭泣著請求原諒過錯,與家長、老師擁抱。感恩教育大會在各種背景的渲染下主講老師就勢采用臺上臺下互動的方式,牽動了教師和學生之間、家長和孩子之間心靈與心靈的對話,使他們的靈魂都達到了純潔無瑕地溝通,都受到了高尚的感恩洗禮。學生們都表示今后一定聽父母話,好好學習;家長們表示多站在孩子的角度,換位思考、多方位理解、關心、愛護他們;老師們表示一如既往地像關心自己的孩子一樣關心、愛護學生。這種感恩專題報告會的形式,使得所有人員都喚醒了生命的意識,受到了靈魂的洗禮。
三、德育工作的內容需要“真”
就德育工作而言,要產生良好效果,必須在內容上求“真”。因為只有真實的東西才令人信服,使人產生真情實感。作為教師,要善于捕捉“真”,積累“真”,利用“真”。在進行說理教育時,要用真實的事例、材料和數據向學生講述觀點,闡明道理。比如:我深感學生對責任感問題缺乏熱情,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于是,我利用班會向同學們推薦了《是誰把他引向不歸路》這樣一個真實案例。事件講述了我村高志佳從小仗勢欺人,胡作非為,有父母保駕多次偷搶,最后被判十五年。那么,究竟是誰把他引向不歸路呢?激烈的討論開始了,同學們不約而同地指責父母對他的嬌寵,最后,在我的引導之下,學生認識到了他從小對自己的行為不負責才是造成今天慘痛結局的根本,可見,一個人的責任感是與其生命緊密相連的。這血的教訓,使孩子們猛醒、深思,并進而認識到對日常學習的重視和平時對集體、對親人的關心是小學生最起碼的一種責任。通過對生活中真人真事的討論,學生積累了道德經驗,促進了道德認識的內化,提高了道德分析能力。
四、課堂的育人功能需要“實”
課堂是什么?是學生度過大部分青春年華的地方,是青少年成長的地方。從這個意義上說課堂應該是學生感悟做人道理的地方。
教師刻意讓學生記住的知識可能對于學生走向社會之后并無太大幫助,可是教師不經意的一個故事,一個生活小常識甚至一句話,可能影響學生一生。
前聯合國秘書長安南講過這樣一堂讓他終身受益的課。
在非洲加納的庫馬西寄宿學校,一位老師走進了教室。他拿出畫有一個黑點的白紙,問他的學生:孩子們,你們看到了什么?學生們盯住黑點,拖著長音異口同聲地喊道:一個黑點!老師非常沮喪嚴肅的對學生說:難道你們誰也沒有看到這張白紙嗎?眼光集中在黑點,黑點會越來越大。生活中你們可不要這樣啊!
教室里鴉雀無聲。老師又拿出一張黑紙,中間有一個白點。他問學生孩子們,你們有看到了什么?學生齊聲回答一個白點,老師高興地笑了:孩子們太好了,無限美好的未來在等著你們。
老師告訴安南,做人要善于發現他人的優點,看問題的眼光要與眾不同,別人看到的是黑點,你應該看到白紙。安南先生謹記老師教導,總是用與眾不同的眼光看人生、看世界。對于安南來說,印象最深刻的是影響他一生的這堂課。
學校德育工作應與社會同步發展,我們應該繼承那些已有的行之有效的德育方法和手段,同時借鑒先進理念,緊扣時代脈搏,精心策劃,不斷的注入新鮮血液,真正發揮德育的育人功效。
參考文獻:
[1]閆國梁《責任教育-塘沽德育工作的永恒主題》
[2]云南日報《感恩教育觸動心靈》
[3]《認識——情感——行為"培養小學生責任感"小學高段教育的實踐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