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英偉
【摘 要】德育的滲透是小學教育中非常重要的內容,德育滲透的關鍵則是語文這一主干學科。在小學語文教育過程中,由于受到兒童年齡、生活閱歷的限制,必須在日常的教學過程中做好德育的滲透。本文主要論述了深入剖析教材、激發學生感悟等德育滲透的方法,目的是使小學德育教學的實效性得以提高。
【關鍵詞】小學;德育滲透;方法
自古以來,“德”都是一個極其重要的話題。小學語文是一門文學性學科,其在德育滲透方面具有許多優越的條件,因此,教師應該根據語文在思想、人文、語言等方面具有的特點,在教學過程中采取多種方法靈活的進行德育滲透,以提高學生思想道德修養。下面介紹幾種德育滲透的教學方法。
一、深入剖析教材,找準課文中的德育切入點
1.關鍵字、詞中的德育切入點
文章想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往往流露于字里行間,教師應該仔細剖析字詞,通過對字詞結構、含義、來源的分析,在字詞中尋找德育因素。一些字詞直接就能達到道德教育的目的,比如“孝”字,可直接表達出孝順的含義,或是組成詞語“孝順”,即順從、盡心奉養父母的含義。還有“謙”、“忠”、“仁”等均是自身帶有品德含義的字。而有些字雖然可以表達美德,但需要教師認真剖析從而抓準道德因素。例如課文中出現的“乳”字,教師可以通過講述該字的由來對學生進行品德教育,即“乳”字在甲骨文中是母親懷抱嬰兒哺乳的形象,從而延伸到學生的母親在哺育自己時的辛苦。如此一來,不僅能讓學生記住生詞、了解文字的來源,還能使其在母愛認知方面得到教育。
2.閱讀文章中的德育切入點
小學語文課本中的文章都是為學生精心挑選的兼具素養和內涵教育的好作品,深刻表達了“文以載道”的教育思想。學生在閱讀時是與課本思想交織、溝通的時刻,是教師引領學生領悟“道”的重要環節。教師可鼓勵學生對文章主題進行詮釋,這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語言表達能力,還可以提升學生的思想境界。教師也可以給予作品新的詮釋切入點,培養學生發現真善美的能力,對學生進行心靈的凈化。另外,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注重把握人物本質特點的潛在表達,引導學生發現并感悟人物的人格魅力。小學教材中有很多品德高尚、心靈純凈的人物形象,教師可以引領學生了解人物的性格特點,從而使學生產生思想上的共鳴,通過潛移默化的方式,逐漸培養學生的道德修養。
二、把握習作引導,激發學生的思想
德育的滲透不能只在閱讀教學過程中進行,作文課也是德育滲透的重要途徑。習作不僅是學生訓練語言表達能力、文字組織能力的過程,更是培養學生形成高尚品格的重要方式。在習作過程中,學生可以通過對事物進行仔細觀察、認真分析,從而養成認識、探究事物的習慣,提升自己的認知能力、表達技巧、語言編織的能力,還能讓學生發現身邊的美,培養熱愛生活,熱愛祖國的美德。
1.引導學生流露真情實感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引領學生發現生活中的色彩繽紛,讓學生注意身邊的人和事,體驗生活,積累寫作素材并讓學生愛上寫作。如教師在講解完有關于風景的課文后,將學生帶領到大自然,讓學生漫步在草叢間,徘徊在花香中,與大自然零距離接觸,仔細的觀察大自然的美好,從而激發寫作的靈感。這種方式不僅使學生在寫作過程中提高觀察、分析、感悟事物的能力,還能運用淳樸的語句贊美大自然,引發學生愛國情懷、保護環境的高尚品德。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養成寫日記的習慣,學生可以敞開心扉講述真人真事,使寫作具有求真務實的特點。學生在寫日記的過程中,可以在回想自己和他人的行為時找到自己的缺點,發現別人的優點,從而達到明辨善惡,提升自身修養的目的。
2.作文評價中做好德育滲透
自己的作文在全班同學面前被當做范文來朗讀,對于小學生來說,不僅有心靈上的成就感,也可以激發學生的寫作欲望。教師在進行作文批改時可以找出文中的好詞句、好段落等可取之處,給予肯定和鼓勵,仔細挖掘學生在文中流露的閃光點,從而加強學生的寫作欲望和對學生的創作靈感進行呵護。教師對作文的評價不僅是對學生行為處事的評價,還是對學生觀察事物、認知事物能力的評價。教師在對學生的作文進行評價時不僅要對學生進行寫作指導,認真講解寫作規律,更要對學生進行思想上的指導,引導學生發現做人的真諦。教師還可以采取學生自評、學生互相評價的方式進行作文評價,通過以學生的角度分析問題,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更有幫助。
三、總結
小學語文課本中的德育因素無處不在,想要在教學過程中做好德育滲透,必須遵循和運用好“文道統一”這一真理性的原則,讓德育自然的流露于語文教授過程中,文與道完美的結合,才能在不影響語文知識的主體地位的情況下做好德育滲透。采用正確的方法,才能在學生關鍵時期學習知識的同時,得到德育的良好陶冶,讓學生在語文的學習中發現自身的精神王國。
參考文獻:
[1]李曉紅.淺談小學語文德育滲透的方法與實踐途徑[J].課外語文(教研版),2014,(5):221-221.
[2]李繼玲.小學語文德育滲透策略[J].新課程·中旬,2016,(9):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