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會梅

摘要:近年來黔東南民族地區火災頻發,因火災致貧的現象非常普遍。該文通過分析黔東南民族地區實施的災后救助,發現其在解決災民“災后返貧”問題上成效甚微。基于此,提出相應的改革和完善災后救助的措施和方法,以期解決災民貧困的現狀,促進民族地區盡快脫貧致富。
關鍵詞:民族地區;火災救助;建議
1.問題的提出
近年來,黔東南州火災越發頻繁,接二連三的火災成為困擾當地村民的夢魘。2015年12月12日,劍河縣久吉苗寨發生寨火。該寨是劍河縣最大的苗族村寨之一,距今已有200多年歷史。此次火災造成60余棟民房被燒毀,176戶619人受災,直接經濟損失達1 410萬元。相隔不到3個月,次年2月20日,該縣著名景點劍河溫泉村又發生寨火,此次火災燒毀房屋60余棟,導致120人受災無家可歸。黔東南州位于貴州省東南部,苗族侗族人口占總人口的70%以上,全州農村貧困面大,貧困程度深。截至2015年,該州貧困人口大約為82萬,貧困發生率為20.6%,相比于全國農村5.7%的貧困發生率,該州整整高出了3.6倍。頻發的火災不僅讓本就貧困的村民遭災后面臨房屋復建成倍的投入,十幾年、幾十年擺脫不了貧困,還摧毀長期以來扶貧開發所取得的成效,減緩我國2020年實現全面小康目標的進度。黔東南州對頻繁的火災給予高度的重視,實施的火災災后救助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災民的基本生活,但無法解決他們“災后返貧”的現狀。為有效保證因火災導致基本生活陷入困境的家庭或個人,應進一步改進火災救助方式,提高火災災后救助標準,增強災民經濟能力,促進民族地區脫貧致富。
2.黔東南民族地區火災救助現狀
2.1黔東南州火災發生情況 人類自產生以來,便一刻也沒有擺脫過突發性災害的侵襲與困擾,突發性災害給人類生存和發展帶來了十分嚴重的危害,一旦發生,往往直接造成人口死傷、流徙、物質財富的毀壞等。火災是突發事件的重要表現形式,也是威脅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的多發性災害。貴州黔東南州的民族地區,是火災的多發地區。當地群居而住,積木而居,房屋耐火等級低,火災荷載大,失火頻率高,一旦發生火災,蔓延迅速,一燒就是幾十戶、上百戶,歷來是全省乃至全國農村火災“重災區”。加之民族村寨遠離市區,位置較為偏遠,進而導致鄉村道路、消防設備以及通訊工具等基礎設施建設相對落后,從而降低了抵御火災風險的能力。據統計,1991年至2005年15a間,全州共發生農村火災1 413起,燒死252人,燒傷175人,直接經濟損失907 841萬元,其中重大火災112起,特大火災68起;火災嚴重時,平均每年因火災使2 500余戶,近萬農村人口重返貧困。近年來,黔東南州發生火災形勢也很嚴峻,據資料顯示,2007年至2015年9a間黔東南州共發生1 614起火災(如圖1)。除2012年全年只發生57起火災以外,其余8a均超過100起,尤其2015年,火災次數創下歷史新高,達到533起。
據黔東南州公安消防支隊的數據顯示,近3a來黔東南州因火災導致的經濟損失非常嚴重(如圖2)。3a間火災導致的直接經濟損失一直在不斷增加,僅2015年1a災就導致2023戶,7020人受災,直接財產損失達5 135萬元。
2.2黔東南州火災救助現狀 黔東南州是貴州省火災的“重災區”,政府對災后救助給予高度的重視。根據火災事故民事侵權責任規定,火災導致的損失主要由相關的責任人負責。火災事故民事侵權責任是指行為人由于過錯造成火災事故,侵害他人的人身權利或者財產權利,所應當承擔的以損害賠償為主要責任方式的侵權民事責任。但是在多數情況下,無法找到火災事故的相關責任人,或即使找到有過錯的火災事故相關責任人往往也因賠付能力的不足,而不能賠償受害人的經濟損失。政府基于此對火災受害人進行災后救助,這種災后救助基于兩方面的考量:一是政府從維護社會治安的角度發出,事故雙方因賠償問題無法解決可能發生暴力沖突事件,政府迫于此壓力,對火災事故導致的經濟損失進行“兜底包攬”,對傷亡人員進行賠償和救助;二是從現代政府角度出發,保障人們的最低生活是現代政府的職責,政府有義務在公民生活陷入困難時對其進行社會救助。因此,當找不到火災事故責任人或責任人無能力履行其責任時,應由政府出面對受害人進行災后救助。一是為分散火災風險和解決災后災民的生活。省政府于2014年10月1日起在全省范圍內啟動實施政策性農房災害保險工作,通過政府補助保費保基本、農戶自愿參保保增量的形式,建立健全全省政策性農房災害保險機制,形成與政府救助互為補充的災害風險保障體系。具體做法,如黔東南州劍河縣,政府財政補助70元,農戶自己繳納10元,當發生火災時,可依據災情獲得0~3萬元理賠額;據統計,省統保保險保障范圍覆蓋到全省,由省級財政統一出資為每戶農房投保5 000元保額的農房災害保險,共計為全省889.76萬戶農房提供444.88億的保險保障金額。二是在2015年12月《省人民政府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臨時救助工作意見》中指出,對因火災等突發性意外事件,造成家庭財產重大損失,在領取各種保險、救助補助金后,基本生活仍然存在嚴重困難的家庭,原則上參考當地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標準,給予3個月的基本生活補助。在領取各種賠償和臨時補助后,生活仍然在貧困線下的居民,根據社會救助辦法,災民可以申請低保。同時若有來自社會的捐贈,政府會優先考慮災民。但捐贈不穩定,帶有很強的偶然性,對受災群眾起的作用很小。
3.黔東南民族地區火災救助存在的問題
面對頻發的火災事故及其帶來的巨大影響,當地村民沒有能力去抵御,更沒有能力在經過火災洗劫后仍能維持正常生活,因此,需要政府提供基本的救濟。目前政府實施的火災災后救助措施,在保障災民的基本生活上還存在不足。
3.1政府災后救助未考慮資產重建成本 黔東南民族地區農村村民維持生活現狀的經濟基礎非常薄弱,一旦遇到突發性火災,返貧現象非常普遍。政府對災民實施的災后救助主要依據災民在大火中損失的財產和家庭人均的年純收入來界定,沒有從資產重建的角度出發,即重新購置被大火燒毀的東西,所要耗費的資金來界定。同時,政府主導的農房保險主要保險標的是當地村民的居住房屋,而未對其家具,如家用電器、桌椅板凳以及牲口進行承保,一旦發生火災,保險公司只是依據房屋的燒毀程度進行賠償,災民自己承擔家中電器和用品的損失。這導致災后估算的經濟損失遠小于災民資產重置的成本,兩者的差值對于經濟基礎薄弱或原本就貧困的災民來說,進行資產重建可能會耗盡他們一生的積蓄,甚至是負債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