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秋蘋
[提要] 本文基于1990~2013年時間序列數據,運用VAR模型,對城鎮化、社會保障以及拉動內需的關系進行實證研究,通過單位根、協整、格蘭杰因果關系檢驗,以及脈沖響應函數和方差分解分析,可以知道:城鎮化、社會保障以及拉動內需之間存在長期的協整關系,社會保障率的提高能夠有效促進居民消費,而城鎮化水平的提高又能夠有效地促進社會保障體系的完善,三者相輔相成,共同促進經濟的增長。
關鍵詞:內需;城鎮化;社會保障;VAR
中圖分類號:F12 文獻標識碼:A
收錄日期:2017年3月9日
一、前言
眾所周知,投資、消費、出口是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而現如今,雖然說中國的投資額只占美國的1/10、俄國的1/3,但是還是由于國家投資規模過大、投資增幅過高,以及世界性的金融危機以來中國出口出現了嚴重的挫折,使得中國的經濟出現了不穩定與不健康的因素。這就從本質上說明了一個國家經濟的長期增長不能只依靠投資去拉動,同時從側面也警示人們,當外部經濟出現嚴重問題的時候,出口作為拉動經濟增長的重要一個方面也就變得不是那么可靠了。同時,我們也清楚地看到,我國的投資型和外需型的經濟增長是有著明顯缺陷的。首先,它會帶來我國整個宏觀經濟的劇烈波動,使得經濟過熱或者過冷;其次,這也會給經濟增長和社會穩定帶來脆弱性。2013年12月,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明確指出,要堅持以人為本,推進以人為核心的城鎮化,而不能夠為了城鎮化而城鎮化,城鎮化最后的落腳點還是要落實到老百姓本身。在過去的幾十年里,我國實行的城鄉有差別的社會保障制度,這在相當大的程度上不僅體現了分配的不公平,也嚴重壓制了城鄉之間要素的流動性,從而延緩了城鎮化的進程,使得城鎮化、信息化、工業化、農業現代化“四化”不能夠協同發展,不能夠為擴大內需起到實質性的作用。所以,我們只有不斷地健全社會保障制度,充分排除農村生產要素向城鎮流動的種種限制,兩者相輔相成、相互促進,才能不斷地為擴大內需提供持久而強大的力量。
健全社會保障制度、提高城鎮化能夠擴大內需已然成為了學術界的共識,但是對三者之間關系的研究并不是太多,國內的學者主要是選取其中的兩個方面進行研究,即城鎮化與社會保障的關系、社會保障與拉動內需的關系或者城鎮化與拉動內需的關系。張雷通過對我國31個省份的數據分析,認為人均的社會保障水平對城鎮化具有明顯的正向作用;李迎生、袁小平認為新型城鎮化的提出是為了克服傳統的城鎮化固有缺陷的。而新型的城鎮化的全面推進需要一系列的支撐條件,其中完善社會保障制度對于推進農民的市民化與促進城鎮化的進一步發展具有重要作用。到目前為止,我國的學者大多數是從定性的視角對城鎮化、社會保障與拉動內需的關系進行了研究,從定量的角度對此進行研究的學者是比較少的。同時,將三者結合起來考慮的文章也是不多見的。在這個背景下,本文在動態的視角下,運用VAR模型實證分析了城鎮化、社會保障與拉動內需的關系。
二、實證分析
(一)指標選取和數據說明。本文選取居民消費率(Household consumption rate簡稱CON)的對數LNCON為被解釋變量,以城鎮化(The urbanization rate簡稱URB)的對數LNURB、社會保障率(Social security rate簡稱SEC)的對數LNSEC為解釋變量。其中,CON=居民消費水平/GDP、URB=城鎮人口/總人口、SEC=社會保障支出/GDP等指標,主要是考慮到基礎數據的易得性以及構建模型的結構穩定性。數據來源于《中國統計年鑒2014》,時間跨度為1990~2013年。
(二)變量的平穩性檢驗。VAR模型建立的前提條件是模型中的每一個變量都是平穩的,進行單位根檢驗,即平穩性檢驗。如果變量是非平穩的,我們就需要通過差分處理,以使得變量趨于平穩。當所有的變量是同階單整的情況時,才可以對其進行協整檢驗,即檢驗變量之間是否具有長期的均衡關系。
1、單位根檢驗。根據單位根的分析結果可以知道:(1)在1%、5%、10%的顯著水平上,各變量均接受存在一個單位根(非平穩)的原假設,說明LNCON、LNSEC、LNURB都是非平穩的;(2)通過對三個時間序列變量二階差分,結果表明:LNCON(-2)、LNSEC(-2)、LNURB(-2)在99%的置信水平下都是平穩的。單位根檢驗的具體結果:LNCON(-2)的ADF值為-5.71,P值為0.00,檢驗結果平穩;LNSEC(-2)的ADF值為-4.99,P值為0.00,檢驗結果平穩;LNURB(-2)的ADF值為-5.84,P值為0.00,檢驗結果平穩。
2、協整檢驗。由于三個變量均為二階單整,因此它們之間可能存在一個長期穩定的比例關系。此處,運用Johansen(1988)與Juselius(1990)年提出的協整檢驗方法,運用Eviews7.2進行檢驗。原假設R=0時,特征值為0.67,最大特征值統計量為22.12,P值為0.04;R≤1時,特征值為0.54,最大特征值統計量為15.59,P值為0.03;R≤2時,特征值為0.13,最大特征值統計量為2.74,P值為0.09。根據協整檢驗的特征根跡檢驗結果和最大特征值檢驗結果可知,在5%的顯著水平下存在協整關系,城鎮化、居民消費和拉動內需三者之間存在長期均衡關系。
通過協整檢驗可知,城鎮化、社會保障與拉動內需之間存在長期的均衡關系,但是三者之間是否存在因果關系需要進一步的進行格蘭杰因果關系檢驗。在進行格蘭杰因果檢驗之前,需要確定滯后的期數,檢驗結果顯示滯后期為3。
(三)VAR模型設定。根據前面所述,確定的滯后期為3。由于變量之間存在著協整關系,直接建立無約束的VAR模型如下:LNCON=1.14×LNCON(-1)-0.42×LNCON(-2)-0.13×LNSEC(-1)+0.09×LNSEC(-2)-0.133×LNURB(-1)+0.03×LNURB(-2)-0.45。同時,由于調整后的R2為0.96,說明方程的總體解釋能力較好,由此可以斷定建立的VAR模型是有效的。對回歸結果進行方差分解,得到的結果見表1。(表1)
從表1的方差分解分析結果可以知道,對居民消費貢獻率最大的是其本身,且呈現出遞減的趨勢,并且貢獻率下降的比較快。社會保障對居民消費的貢獻率呈上升趨勢,說明隨著社會保障體系的完善,居民消費對當期的消費欲望越來越強。根據弗里德曼的永久收入假說與莫迪利安尼的生命周期理論,人們的消費行為主要取決于永久性收入,所以社會保障體系的完善能夠使人們有較好的收入預期,從而增加消費需求。而城鎮化對居民消費的貢獻率也是增加的,這就說明現階段有條不紊的城鎮化水平的提高能夠帶動居民消費。方差分解分析有力地證明了學術界的一個共識:城鎮化水平的提高與社會保障體系的完善能夠有效地帶動居民消費。
三、對策建議
當前,世界經濟已然進入后危機時代。從“投資、出口、消費”的增長速度來看,我國的外部需求仍然是不能夠滿足經濟增長的需要,經濟增長結構不合理帶來的問題也日益突出,這就要求我國要大力擴大內部需求,為經濟的長足增長做好充分準備,居安思危,以使下次的經濟危機對我國的影響最小化。城鎮化是拉動內需的重要手段之一。值此之際,我國正處在一個歷史轉變的時期,農村人口大量地涌進城市,我國正從一個農民社會轉變為市民社會,農民的進城,增加了農民的收入,擴大了需求。
新型城鎮化的實質就是“人口城鎮化”,將農民工市民化,增加農民的收入,擴大內需,這就要求我們要建立農村居民收入增長的長效機制。首先,在農民市民化的過程中要避免與農民爭利,以保障他們有穩定的收入,讓他們成為城鎮化的動力而不是負擔;其次,政府要加強引導,鼓勵資本的形成,通過種種措施激勵農民多方位就業、全范圍就業,使得農民工這一寶貴的社會財富能夠充分地迸發其活力,為推動城鎮化、擴大內需貢獻自己的力量;再次,我們不僅要加強對農民的思想教育,使得他們盡快適應紛繁復雜的城市生活,更重要的是,我們要加強對原城鎮人口的教育,不能讓“農民工歧視、小市民”這類錯誤的思想存在于廣大城鎮人口的思想中,這樣農民進城的積極性才會大幅度的提高,他們才能在城市里活的有尊嚴、有骨氣,才能為社會創造更多的財富;最后,要加大對農民消費觀念的引導,引導農民由傳統的消費理念轉變為現代化的消費理念,促成新的消費熱點的形成,不斷升級消費結構,不斷釋放消費潛力。
當前,推進以人為本的城鎮化過程中,需要擴大參保繳費覆蓋面,適時適當地降低社會保險率。完善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實現基礎養老金全國統籌,鼓勵農民工積極參保、連續參保。依法將農民工納入城鎮化基本醫療保險,允許靈活就業農民工參加當地城鎮居民基本保險。完善社會保險關系轉移接續手續政策,在農民參加的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規范接入城鎮社會社保體系,建立全國統一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整合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強化企業繳費責任,擴大農民工參加城鎮職工工傷險、失業保險、生育保險比例。推進商業保險與社會保險銜接合作,開辦各類補充性養老、醫療、健康保險。
主要參考文獻:
[1]梁鴻.試論中國農村社會保障及其特殊性[J].復旦大學學報,1999.5.
[2]仇曉潔,溫振華.我國農村社會保障水平與工業化城鎮化水平關系的研究[J].經濟問題,2009.8.
[3]張雷.社會保障、收入差距與城鎮化——基于全國31省份數據的實證研究[J].社會保障研究,2011.2.
[4]李迎生,袁小平.新型城鎮化進程中社會保障制度的因應——以農民工為例[J].社會科學,201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