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闡述了生產綠色食品玉米的意義,并從選用優良品種、深翻深松整地、合理施肥、起壟覆膜塘(溝)播、規范化間套作、加強田間管理、病蟲害綠色防控、適時晚收等方面介紹玉米綠色高產高效栽培技術,以期為玉米綠色高產高效創建提供參考。
關鍵詞 玉米;綠色食品;高產;高效;栽培技術
中圖分類號 S513.048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7)06-0032-02
宣威是農業大縣、產糧大縣,是國家糧食高產創建整縣推進、玉米增產模式攻關和玉米綠色高產高效創建示范縣之一,玉米常年種植面積8.67萬hm2。玉米營養豐富,且是家畜、家禽的優質精飼料,所含飼料單位高達1.35,有“飼料王”之稱。自我國實施“無公害農產品行動計劃”和入世以來,綠色食品,特別是綠色肉、奶、蛋備受國內外市場歡迎;加之宣威市又是生豬生產大縣,要加快宣威火腿產業發展壯大,必須按照綠色食品生產準則規定使用來自綠色食品產地或經過檢驗測定符合綠色食品標準的飼料。故提高宣威市玉米生產水平,生產出合格綠色食品玉米,提升品牌影響力十分必要。
配套相應的生產措施是生產合格綠色食品玉米的關鍵。根據綠色食品環境質量標準,綠色食品肥料、農藥使用準則,控制面源污染原則,配套“膜面集雨、覆蓋抑蒸保溫抗旱、規范化間套種、合理施肥、壟塘(溝)播、農機農藝有機接合”等技術措施,增產增收效果十分顯著,為綠色玉米穩產、高產、高效創出了一條新途徑,提高了玉米產量和品質,促進了農民增收、農業增效和農村經濟持續發展。現將玉米綠色高產高效栽培技術總結如下。
1 適應范圍
該技術適合春播玉米干旱、出苗困難的滇東北地區。要求產地環境條件優良,土壤、水、大氣符合《綠色食品合理控制 產地環境技術條件》(NY/T391—2000)質量標準,要求四周環境尤其是上風口沒有工業污染源。
2 選用優良品種
選擇抗逆抗病性強,優質高產,播種時期、品種熟性(早、中、晚)等適應當地氣候特點,經專門機構審定推廣的優良品種。宣威市目前常用的品種有宣黃單5號、華興單7號、宣宏2號、靖單12號、云瑞999、云瑞505等。同時,在栽培中采用相應的栽培方法,做到良田、良種、良法、良機、良制配套。
3 深翻深松整地
結合農機深翻深松整地項目,積極實施深翻深松,加厚土壤耕層,提高蓄水保墑能力,促進土壤微生物活動,加速有機質分解[1]。深耕應在秋收后及時進行,一般深度以25~35 cm為宜,熟土層薄的地塊逐年增加耕深,每次加深3~5 cm。做到墑平、垡細,有利于玉米出苗、扎根、抗倒。
4 合理施肥
科學合理施肥是提高化肥利用率的關鍵。隨著農村勞動力大量進城務工,土地規模化經營迅速推進,施肥技術也正向機械化方向轉變,通過農機農藝有機結合,降本增效。生產綠色玉米,需要優化肥料結構,深入開展測土配方施肥,大力推廣生物有機肥,推進秸稈還田,開展畜禽糞便資源化利用。施肥應以基肥為主,有機肥和測土配方肥配合早施;重施有機肥,控制化肥使用量,并嚴格遵照綠色食品肥料使用準則,AA級綠色食品玉米生產不使用化學肥料,A級綠色食品玉米生產限量使用限定的化學肥料嚴格使用硝態氮肥。
4.1 合理施用有機肥
有機肥是生產綠色食品的優質肥料,常用的有機肥有農家肥、堆肥、漚肥、沼氣肥、綠肥、餅肥、秸稈肥等。可有效改善土壤結構和水、肥、氣、熱狀況,增強土壤的營養保蓄及供給能力。但施用的有機肥必須經過高溫發酵無害化處理(50~55 ℃發酵18~20 d),消滅其中的病原菌和蟲卵。禁止施用未腐熟有機肥,禁止生活、工業和醫院垃圾等有害物質進入地塊。
4.2 合理控制施肥用量
施肥量應根據土壤肥力和目標產量來確定,一般施腐熟優質農家肥30.0~45.0 t/hm2和測土配方玉米專用肥600~900 kg/hm2作底肥,尿素450~600 kg/hm2作追肥。AA級綠色食品玉米生產可根據玉米苗情和地力適當追施發酵完全的沼氣肥或腐熟的人糞尿、餅肥以及綠色食品專用肥。對長勢較差的玉米可噴施尿素3.00 kg/hm2+磷酸二氫鉀2.25 kg/hm2。
5 起壟覆膜塘(溝)播
5.1 有水源地塊
采用槽式育苗移栽或三潮下種方式種植。①育苗前先配制營養土。1 kg細土加腐熟細化的農家肥300~400 g、尿素5 g、磷肥10 g,充分混合制成營養土。②移栽。玉米2葉1心時移栽成活率最高。墑面整成“W”型,移栽時要求錯塘移栽,葉片伸展方向與行向垂直,以利于田間通風透光,提高光能利用率。移栽后澆透定根水,覆蓋地膜,并及時破膜放苗,然后用細土蓋嚴破口,防止水分蒸發。三潮下種則在墑面上按定距打塘覆膜播種,方便人工澆水和膜面集雨。
5.2 無水源地塊
可先抽雙溝、施底肥、合墑起壟,或用農機一體化完成抽溝、施肥、合墑、起壟。一般壟高15 cm左右、寬50~60 cm,按株距大小均勻打雙行塘(或在墑面種植行處各開1條淺溝)、覆蓋地膜,用細土壓塘(溝)上的膜,形成一個“燈盞塘”(塘邊高、中間低)或“W”型(三高兩低)模式,有利于抗旱集雨。人工在塘(溝)內打孔播種,每孔播3~4粒,出苗后留雙株。塘(溝)覆膜種植能起到增溫、保濕、集雨、防風、防寒、增光照、減少土壤養分流失、提高肥料利用率的作用[2]。
5.3 控殘膜
在覆膜栽培技術推廣中要控制微膜使用,示范推廣0.01 mm以上普通厚膜或降解膜。建設殘膜回收利用企業,實行殘膜回收補貼政策,建立責任考核機制,最大限度收購殘膜,控制殘膜污染,提高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
6 規范化間套作
間套作種植模式利于通風透光,降低田間濕度,減少病蟲害發生及施藥次數,改善生態環境,有助于提高玉米產量和品質,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農業效益。
間作方法:一是玉米間豆。雙行玉米間雙行豆,播幅1.3~1.4 m,大行距90~100 cm,小行距40 cm左右;或4行玉米間2行豆,播幅2.6~2.7 m。種植密度5.55萬~6.75萬株/hm2。二是馬鈴薯套種玉米。雙行馬鈴薯套種雙行玉米,播幅2 m左右;或4行馬鈴薯套種4行玉米,播幅4 m左右,各占1/2。種植密度玉米為5.25萬~5.70萬株/hm2,馬鈴薯為2.7萬~3.3萬塘/hm2。
7 加強田間管理
7.1 及時查苗補苗與間苗
玉米出苗后及時查苗補苗,在3葉前完成補苗成活率最高,效果最佳。補苗方法有補播種(浸種催芽后播種)和移苗補栽(移栽后澆足定根水)。
為防止幼苗相互擁擠,爭奪水、光、肥,在玉米3~4葉及時分次間苗,間密留稀、間弱留強、間小留大、間病留健。一般4~5葉時定苗。
7.2 中耕除草
及時中耕除草,可防止土壤表面板結,增強土壤通透性;可減少病蟲卵菌寄生源。中耕除草應結合追肥進行,一般于苗期、大喇叭口期、抽穗期中耕3次。土壤肥力好的地塊4~5葉時易發生分蘗,為減少養分損耗、促進主莖果穗分化,需及時去除分蘗,但盡量避免把主莖葉去掉。AA級綠色食品玉米種植過程中禁止使用化學除草劑;A級可在出苗前用50%撲草凈750 g/hm2,兌水450 L/hm2噴施[3]。
7.3 追肥
按照綠色食品肥料使用準則進行科學合理追肥。根據土壤肥力、苗情和目標產量確定玉米追肥時間及追肥量。一般不追苗肥,重點在大喇叭口期深施追肥;若地塊苗弱、地瘦、底肥少,可在定苗后酌情施肥[3]。
生產AA級綠色食品玉米可根據苗情和地力,適當追施經完全發酵腐熟的沼肥、人糞尿或餅肥及綠色食品專用肥。
生產A 級綠色食品玉米可追施尿素450~600 kg/hm2。土質好,基肥、種肥充足,植株生長健壯的田塊追肥量少,可作促穗肥,在大喇叭口期一次性施入。反之需分2次深施:第1次在六至七葉期,追施尿素135~180 kg/hm2,占追肥量的30%;第2次在大喇叭口期,追施尿素315~420 kg/hm2,占追肥量的70%。
7.4 澆水與排水
玉米生長期需水量大、不耐澇。如遇干旱天氣需結合追肥灌水;如遇洪澇積水則應及時排水除澇,必要時進行淺中耕松土。
8 病蟲害綜合綠色防控
綠色防控是從農田生態系統整體出發,以農業防治為基礎,引導農戶采用誘蟲燈、昆蟲性誘劑、色板、防蟲網,保護利用好自然天敵,惡化病蟲害的生存條件,減少了化學農藥的使用。宣威市玉米病蟲害主要有銹病、大斑病、小斑病、灰斑病、小地老虎、粘蟲、螟蟲、蚜蟲等。在強化監測預報的基礎上,防治方法應按照綠色食品農藥使用準則優先采取農藝措施、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措施[4],化學防治為輔。在通過選用抗病品種、規格化間套種、合理施肥、加強田間管理等措施防治病蟲害的基礎上,適時適量選用低毒、低殘留的對口農藥防治病蟲害,積極開展社會化統防統治服務,提高防治效果,實現農藥減量控害。嚴格控制使用劇毒、高毒、高殘留的農藥,如甲胺磷、對硫磷、六六六、氧化樂果、呋喃丹等,確保玉米的安全品質,AA級綠色食品不允許使用任何化學合成的農藥。
9 適時晚收
玉米成熟期分為乳熟期、蠟熟期和完熟期。完熟期植株下部葉片變黃,玉米苞葉呈黃白色且松散,籽粒變硬,此時選擇晴天及時進行人工或機械收獲。收回的玉米穗堆放在干凈的場地攤曬。晾干后及時脫粒、分裝并建立田間技術檔案,對生產全過程進行詳細記載,以備查閱[5]。
10 參考文獻
[1] 周世興,關淑萍,于明彥.綠色食品玉米生產關鍵性技術[J].農業與技術,2010,30(3):81-82.
[2] 高連彰,楊艷芬.宣威市玉米“五配套”高產栽培技術[J].云南農業,2010(2):34-35.
[3] 師仰彬,王雪融,王洪晶.種植綠色食品玉米的關鍵性技術[J].農村科學實驗,2011(12):10.
[4] 耿娜.綠色玉米高產栽培技術[J].現代農業科技,2010(20):72-73.
[5] 趙敏.綠色食品玉米生產栽培技術[J].農業環境與發展,2004(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