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秀萍
由于古今語言差異,特別是詞義差異,給文言閱讀帶來巨大障礙,特別是對于文言積累接近于無的小學生而言,障礙尤甚。文言文教學是閱讀教學,完整的閱讀活動必須經歷披文得意、緣意學文的過程,而理解詞義正是“披文”的最基本、最重要的部分。人教版舊版小學語文教材只在第三學段編排極少量文言文課文,有的版本甚至完全沒有,對于多數小學語文教師而言,文言文教學還是一個完全陌生的事物,文言文詞義教學更是經驗里的空白。所幸一些先行者——名師,對舊版教材僅有的少量文言文教學進行過探索,為我們累積了一些寶貴的經驗。本文擬從王菘舟、王玲湘、施茂枝等全國名師的精彩教例中,覓得一些有效的詞義教學方法,與教師們分享。
一、漢字溯源法
文言文字詞古今異義現象經常出現。有的詞義轉移了,如“初聞涕淚滿衣裳”中的“涕”指的是“眼淚”,而現在多指“鼻涕”;有的詞義消失了,如“志在高山”中的“志”為“心里想的”,而現在多指“志向、志愿”“志氣、意志”;有的詞義擴大了,如“洋洋兮若江河”中的“江”“河”,專指長江和黃河,而現在泛指河流;有的詞義縮小了,如“其臭如蘭”中的“臭”意為“氣味”,而現在一見此字,人們想到的只是“難聞的氣味”。要解決古今異義問題,最好的辦法是幫助學生把握古義,尤其是其本義。因為漢字是表意文字,具有因意構形的特點,即使經過隸變和簡化,造成漢字形象物性消失、形體變異與混同、構件粘連,使漢字構形理據無法從字面獲得,我們仍然可通過復形找到字形來源,追尋其本義。如上文提到的“志”,金文寫作“志”,形聲兼會意字,上“之”,下“心”,本義為心意、意念,《說文》解釋為:“志,意也。”經這么溯源,“志在高山”意為“心里想到高山”,就不會產生歧義了。著名特級教師王玲湘執教的《楊氏之子》中也有這么一個片段:
師:“禽”什么意思?
生:就是獸。(眾笑)
師:我們來看看古人是怎么造“禽”字的。(課件出示“禽”的造字變化:甲骨文→金文→小篆→楷體)“禽”上部是“今天”的“今”,是“禽”的聲旁,記住,“禽”是前鼻音;下半部分是有長柄的捕鳥網,這形象的捕鳥圖演變成的就是“禽”字。
師:(指剛才的學生)現在,你說”禽”指什么?
生:(不好意思地)指“鳥”。
師:“禽”指鳥。這一句中,“家”和“禽”是兩個詞語,“禽”字前面要停頓,讓人聽明白。(課件出示:兒/應聲答曰:“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保┳杂删毦?。
“禽”是本課的生字,音、形、義都是教學難點,王老師追本溯源,展示了“禽”的構字理據及演變過程,將正音、識形、釋義及準確斷句完美結合起來。
二、以今通古法
文言是以古漢語為基礎經過加工的書面語,文言文是中國古代的一種書面語言組成的文章,與現代漢語有較大的年代差距,所以文言文的學習,總讓人有遙遠感。但現代漢語畢竟是由古漢語發展變化而來的,有些詞匯的某個語素仍保留了古義,我們可以先喚醒學生潛在的語言知識經驗。學生熟知的語言現象一經喚醒,便可以與學習目標對接,就可以達到以今鋪路、以今識古的目的。
一是結合成語。成語是保留古義較多的現代漢語詞匯,且大量出現在人們日??谡Z交際及書面語言學習中。小學生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詞匯庫里都會有豐富的成語積累,可借其推知文言文中的詞義。集美大學施茂枝教授在教學《學弈》時,就結合學生較為熟悉的“誨人不倦”“與時俱進”“了若指掌”“唯利是圖”等成語,引導學生推知“誨二人弈”“與之俱學”“弗若之矣”“惟弈秋之為聽”等句中“誨、俱、若、惟”的詞義,既省時高效,又貫古通今,加深了學生對已知成語的理解。
二是結合同類詞。王菘舟老師在《伯牙絕弦》一課中,關于“絕弦”是這么引導學生理解的:
師:“絕弦”表面的意思是“割斷琴弦”,不再彈琴了?,F代漢語中有很多這樣的詞語,譬如:兩個人從此不再交往了,叫——
生:絕交。
師:著名作家金庸不再寫文章了,叫——
生:絕筆。
師:“絕筆”不是這個意思,應該是“封筆”;電影演員從此不再演電影了,叫——
生:封影。
師:不對,叫“息影”
……
師:所以,不再彈琴了,叫——
生:絕弦。
這理解過程看似有點繞,其實是調動起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語言經驗,使之與陌生的知識接通,成為打開文言詞匯的鑰匙。
三是結合俗語。一些俗語或俗稱也保存了某個古義或古漢語的句式,對理解文言文詞義也很有幫助。施茂枝教授指導學生理解《學弈》中“弈秋”一詞就是這么做的。
師:(在“弈秋”下面板書“刷子李”)還記得“刷子李”的意思嗎?
師:是的,刷子李是一個人。是怎樣的一個人?“刷子”表示他擅長用刷子刷墻,“李”是他的姓。誰能根據“刷子李”猜出“弈秋”是怎樣的一個人?
師:真好!你們會觸類旁通。一個名叫“秋”的人,擅長下棋,被人們稱為“弈秋”。
三、比較分析法
有人說:“學習文言文,在語音,詞匯、語法三者中,詞匯是重點,在詞匯中,常用詞是重點,在多義詞的多種意義中,常用意義是重點。掌握常用詞就掌握了一把能打開古書大門的鑰匙?!彼^“常用詞”,即文言文常見的“之、乎、者、也、其”等詞。學生掌握一定量的常用詞后,就能舉一反三,借助注釋和工具書,自己閱讀淺易文言文,對文言文的感受力也會得到提升。但受年齡及知識水平限制,指導小學生掌握常用詞,只能在理解詞義上下功夫,不能系統地講解與操練文言用法與語法現象。為掌握常用詞詞義,可采用比較分析的方法。
一是比較一詞多義。常用詞因語言環境不同而具有不同意義,只有仔細比較,才能真正把握詞義。施茂枝教授在《學弈》一課的教學中,就把帶“之”字的句子“通國之善弈者也”“一人雖聽之”“思援弓繳而射之”“弗若之矣”放一起比較理解,學生很容易就區分出“之”的不同意思;把帶有“為”的句子“一心以為有鴻鵠將至”“為是其智弗若與”“惟弈秋之為聽”放在一起,通過討論“三個‘為為什么都讀wéi”這個問題,巧妙地理解了“為”的意思。
二是比較一義多詞。古人寫文章忌同一詞語重復出現,若遇上下文有重復出現的詞語時,常用同義詞或近義詞替代,甚至能省則省。將這些同義詞或近義詞放一起比較分析,便能體會到文言的精妙之處。王玲湘老師在執教《楊氏之子》一課時,就將“孔君平、孔、夫子”三詞分一組,將“楊氏子、其、兒、君”四詞分為另一組,學生通過比較,發現第一組指的是“孔君平”,第二組指的是“楊氏子”。再深入比較發現,“夫子”“君”都是對人的尊稱,“君”一詞透露出孔君平對聰慧的楊氏子的喜愛,“夫子”則可看出楊氏子知書達理,說話委婉、得體,聰慧過人。這樣比較分析,不但正確理解了詞義,還領悟了文章的主旨及所要表達的情感。
四、趣味感悟法
文言文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學好文言文就握有一把打開民族文化的鑰匙,不僅可以全面準確地認識中華民族的語言習慣、文化傳統、思想觀念,還可增強民族文化自信和價值觀自信。教育部2014年3月頒布的《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指出,“小學低年級,以培育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親切感為重點,開展啟蒙教育,培養學生熱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感情”“小學高年級,以提高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感受力為重點,開展認知教育,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豐富多彩”。所以,小學階段文言文教學首先要以“培養熱愛之情”為主要目標,開展豐富多彩的認知活動,以培育小學生對文言文的親切感。那么,文言文詞義教學如何做到激發學生興趣,培養熱愛之情呢?王菘舟老師《兩小兒辯日》中“辯斗”一詞的教學就特別有趣。
(師與生分角色演兩小兒辯斗)
師:日初出大如車蓋,及日中,則如盤盂,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
生:日初出滄滄涼涼,及其日中如探湯,此不為近者熱而遠者涼乎?
師:(語速加快)此言差也——日初出大如車蓋……
生:此言差也——日初出滄滄涼涼……
師:(語氣加強)非然也……
生:(機敏地)非然也……
師:(搖著手)非也,非也……
生:(搶上一步)非也,非也,非也……
師:我不跟你啰唆了,反正日初出近,日中時遠。
生:你才啰唆呢!就是日初出遠,日中時近。
師:你胡說!日初出近,日中時遠。日初出近,日中時遠。
生:你胡說八道!日初出遠,日中時近。日初出遠,日中時近。
師:看到了吧?這才叫——
生:(齊)辯斗!
王老師創設情境,以“游戲伙伴”的角色,和學生合作表現兩小兒辯斗的生動形象和情景,引領學生深入感受“辯斗”含義,整個教學過程妙趣橫生,笑聲不斷,相信在場的每位學生對“辯斗”一下子有了親切感。除了王菘舟老師的“游戲體驗法”外,有趣的文言詞義教學方法還有不少,如王玲湘老師的“鸚鵡學舌法”,師詼諧幽默地自我介紹為“王氏之女”,學生也興致勃勃地稱自己為“李氏之女”“高氏之子”,于是,“楊氏之子”何義,學生迎刃而解??梢?,符合小學生心理年齡特點、趣味十足的詞義教學方法,比單純借助注釋,借助工具書,借助教師講解更有吸引力。
從名師凝聚學識與智慧的教例中,我們提煉出了一些文言文詞義教學的方法,但好方法應該不只這些,還要我們到實踐中去發現,去總結。
(作者單位:福建省廈門市集美區曾營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