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曙光
【編者按】數據分析觀念,是“統計與概率”領域的核心。有效發展學生數據分析觀念,對其適應社會生活,以及終身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但在實際教學中,由于教師自身對“數據分析”認識的偏差而導致的教學目標未能圓滿達成的現象時有發生。本期話題關注教師對數據分析觀念的正確認知,以及對“學生數據分析觀念養成策略”的研究。
培養數據分析觀念是小學數學“統計與概率”領域內容的核心目標,《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發布后,特別是在2015年教育部提出“核心素養”以來,數據分析觀念的培養得到前所未有的關注和重視。
數據分析是反映由一組數據引發的思考,人們可以分析與推測出可能的結論。數據分析強調的是數據,是實證判斷,而不是憑感覺臆斷,既要回顧分析,又要做出預期,既要關注局部,又要關注整體。因此,數據分析觀念的培養需要學生親歷與體驗。
史寧中教授在他的《基本概念與運算方法》一書中指出:“統計學研究的基礎是數據,是通過對數據的分析得到產生數據背景的信息。”統計學與數學有所不同,數學研究的基礎是抽象了的定義與假設,而統計學強調的是數據,是數據分析觀念。如平均數在數學里只是一個算式的運算結果,而在統計學里是一個重要概念,使用平均數反映一組數據的水平以及產生的影響。
當前,教師們關注與研究更多的是數學,對統計學的認識還比較模糊,在實際教學中難免出現偏差。那么,如何引導學生經歷統計過程,更好地促進和培養數據分析觀念呢?筆者認為,“統計與概率”教學要重視以下四個方面的轉變。
一、資源利用變虛擬為真實
教材提供的活動設計,或出現的一組數據,本質上都是虛擬情境,學生難以獲得真實的經歷與體驗,如果開發真實的活動資源,經歷真實的統計過程,效果更佳。
例如,教師組織課堂內的統計活動——摸球游戲:袋子里裝了10顆球,有紅球和黃球。不打開袋子看,你怎樣才能知道紅球多還是黃球多?要求先討論摸球規則,再分組進行“我摸你猜”的摸球游戲。學生根據小組內的摸球統計數據,初步猜想哪種顏色的球多,感受小數據信息的作用。接著,學生進行小組摸球情況對比,分析與大多數摸球情況不同的個案,探討能讓實驗判斷更為準確的方法。最后,匯總全班數據,感受數據信息量變大之后給“哪種球多”的判斷帶來的變化。學生經歷試驗、猜想與驗證的過程,感受隨機現象的不確定性,以及隨機現象背后隱藏的一般規律。有些統計活動還可以從課堂內延伸到課堂外,使學生親歷實實在在的統計過程。
二、統計活動變“一般”為內涵
小學階段的統計方式最為簡單,無非是收集數據、整理數據與簡單的數據分析,但從統計背景和統計學的視角看,在統計過程中還可以從以下方面挖掘內涵。
1. 樣本感知。
例如,教學中進行“全班學生最喜歡哪個體育項目”的調查活動,教師不應著急調查統計,讓學生先對樣本的選擇有初步的感受。引導學生選擇與討論:三種調查方法,哪種比較合適?(1)問自己最要好的幾位同學;(2)問自己小組的所有同學;(3)問全班同學。然后,再次討論:要知道全校同學最喜歡哪種體育項目,你認為哪種方法比較合適?(1)問全校學生;(2)調查每個年級的一個班級學生;(3)在校門隨機詢問部分學生。引導學生聚焦樣本的代表性與可操作性,建立樣本概念,感知總體與抽樣調查的樣本選擇。
2. 嘗試方法。
在收集數據與統計數據的過程中,不同情況下采用的統計方法也會不一樣,教師需要提供給學生嘗試不同方法的機會,感受調查方法的多樣性和不同方法的優點。
例如,每學年末的不同學科教師的滿意度調查,先采用逐一詢問同學后畫正字的統計方式,讓學生感受該方法效率的低下;然后采用全班舉手的方式,學生感受快捷與方便,但又發現這樣統計真實性受到影響,學生對這樣的調查統計沒有心理安全感,進而討論更科學的調查統計方法。最后采用不記名問卷統計完成調查任務,學生對無記名問卷的真實性有了初步的感受。如果用網絡無記名調查問卷的方式,學生在規定時間內,可以在不同地方完成問卷,時效更佳。
3. 體會價值。
一般情況下,課堂上教師都會讓學生說一說統計與統計結果的用處,比如調查統計學生最喜歡的運動項目,那么就可以建議學校多開展這項體育活動,但這就像是一場模擬活動,學生還是沒有獲得真切的價值體驗。我們所期待的效果是,通過統計活動,學生可以發現問題,讓他們看到事物的發展變化,才能更好地體驗統計的價值。
例如,筆者針對校園周邊環境臟亂差的現象,組織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活動。學生通過調查,發現校園周邊臟亂差現象的成因是小攤小販占道經營,不僅阻礙學生通行,還留下了許多垃圾。隨著調查的深入,他們發現在小攤販購買早餐的主要群體是學生。進一步在五年級開展的問卷調查中,學生發現:經常在小攤販吃早餐的學生占全年級總數的34%,其中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占92%,主要原因是父母沒時間準備早餐。取得第一手數據資料后,由學生策劃的“家里吃早餐,安全又健康”的活動隨即展開:給家長一封倡議書,開設保健與養生課,與街道、城管等多部門齊抓共管,使得校園周邊環境得到徹底改善。在調查、統計、分析、活動的過程中,學生真切感受到調查統計對具體事物所產生的變化,體現了它的實用價值。
三、統計圖的選擇變“絕對”為“相對”
在小學階段,主要有三種統計圖供教學選擇,它們都可以直接表述數據,但還是有各自的特點:條形統計圖能清楚地表述數量的多少,扇形統計圖能清楚地表述數量所占的比例,折線統計圖能清楚地表述數量的變化情況。一般統計圖選擇的標準是:離散的數據用條形統計圖,連續的數據用折線統計圖。但統計學與數學不同,統計圖的選擇只有“好壞”之分而無“對錯”之分,也就是說,要表述離散數據的變化規律或發展趨勢,也可以采用折線統計圖,要表述連續數據的多少,也可以用條形統計圖。
例如,要表述兩個班在運動會4個項目上的成績對比。
如果用折線統計圖表示,也能清楚地反映1班各個項目成績總體高于2班,但在第三個項目成績對比中出現反差,2班的得分明顯高于1班,要引起1班的重視,查找原因;而2班在第三個項目上總結成功經驗,在其他項目上要總結經驗教訓、改變策略。
因此,統計圖選擇的關鍵在于你要表達什么,能達到目的即可,教學時切忌一刀切。
四、統計課程變單一學科教學為學科整合
“統計與概率”作為數學課程重要內容,分布在每一冊教材中,它作為數學教學的一個模塊,意味著課時量有限,讓學生充分體驗統計過程有一定難度。教師需要拓展統計教學的時間與空間,將統計活動滲透到各個相關學科的教學中,與學科教師合作,整合課程內容,更好地培養統計意識,達成提升學生數據分析觀念水平的目的。
舉例來說,筆者所在學校開展全員體鍛活動一年有余,體育教師感覺學生的體質健康水平有了很大提高,這一結論要有說服力,就需要用數據證明,讓學生親歷數據收集、整理、分析與判斷的過程是很有意義的活動。學科教師合作引導學生收集體鍛前與體鍛后同年級身高、脈搏、近視率,以及各項運動水平的真實數據,制作成復式條形統計圖和折線統計圖,條形統計圖對比前后兩年同期學生的健康水平,折線統計圖顯示同一個學生在體鍛前與體鍛后健康水平的差異,數據顯示,學生的脈搏與近視率等各項指標的變化讓人吃驚,學生在經歷統計的過程中體驗運動的重要性。讓人意想不到的是,全校師生在數據面前統一了思想認識,全員體鍛的理念得到持久地貫徹與落實。
總之,數據分析觀念作為數學“核心素養”背景下的重要目標之一,應從統計學的視角出發,正確處理“統計與概率”相關教學內容,讓學生親歷真實的統計過程,體驗不同的統計方法和價值,提高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使數據分析觀念的核心目標得到有效落實。
(作者單位:福建省廈門市海滄區教師進修學校附屬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