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金增
根據新課程標準,品德與社會課程的教學目標,是通過引導學生正確認知家庭、社區、國家等不同范疇的社會生活,了解民族文化、祖國歷史和國土疆域等,來培養學生愛家鄉、愛祖國、愛社會主義的情感,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規范意識、行為習慣、人際關系及參與社會生活的能力、奉獻社會的責任感等,促進學生公民素質不斷提升。品德與社會課程涵蓋的內容比較多,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易重點分明地理解和掌握知識。為提高品德與社會的課堂教學實效,促進學生知識內化和素質提升,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必須要徹底轉變教學理念,采用多元教學手法,讓課堂教學呈現出蓬勃的生機和生命力。
一、開放式教學策略
開放式教學是相對于傳統的封閉式課堂教學而言的。這種教學策略基于學生的興趣、天賦和心理特點,改變傳統教學中將課堂教學過程視為完成教學計劃的理念,以學生為中心進行自由的教學設計,讓學生在開放的空間、自由的教學情境中,利用開放的教學資源,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自主學習和探索,從而高質、高效地完成知識的學習。
開放式教學的開放性,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第一,課程開放。教師應將品德與社會課程作為一個開放的動態體系,在立足課程教材和具體學情的基礎上,以開放的思維,進行創造性的教學。第二,學習時空具有開放性。傳統的教學場所是教室,教學空間具有封閉性;課堂教學時間為40分鐘,課時比較有限。在開放的學習時空中,教學空間不再局限于教室,教師可以根據品德與社會課程教學目標,帶領學生走出教室,到大自然、社會生活中進行教學,從而讓學生在更廣闊的空間中,通過實踐實現知識的內化。在完成課程學習后,教師可讓學生將自己的心得體會、所見所聞分小組進行討論和反思。第三,教學內容與結果具有開放性。教學內容的開放性,主要體現在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在尊重學生個體差異的前提下,進行因材施教,幫助學生進行個性化學習,從而促進全體學生共同進步;學習結果的開放性,是在形成統一認識的同時,對學生其他正確的觀點和認識,也予以尊重,形成百家爭鳴的局面。例如,在教學《農民、牧民、漁民》一課時,教師可通過問題驅動,指導學生搜集祖國各地的農、林、牧、漁等相關知識,以及不同民族和地區人民的生產活動,并對這些知識進行整理和分析。如果有條件,學生還可親身體驗生產勞動,使學生明白地理、環境等自然條件,影響著人們的生產活動。只有因地制宜,在保護環境的基礎上,運用智慧和知識,科學、合理地改造自然,才能創造美好的生活。
二、活動化教學策略
活動化教學策略是以學生為本位,通過活動來達到知識內化和技能、素質提升的目的。活動化教學分為兩種,即課堂內的活動和社會實踐活動。但無論哪種活動,設計都非常關鍵。課堂內的活動主要是指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模擬創設一定的教學情境,例如,生活場景、社會活動場景、人際交往場景等,讓學生進行角色扮演,融入到這些場景中,在獲得知識的同時,實現自我情感的升華和素質的提高。社會實踐活動是由教師帶領學生,走出教室,在社會大課堂中進行活動實踐。在社會實踐活動中,教師要加強指導,及時為學生解惑答疑,引導學生以正確的思路,透過現象看到本質,自覺樹立起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例如,在學習《誠信就在身邊》一課時,教師可以帶領學生進行社會調研,采訪模范人物,并通過讓學生進行角色扮演,來啟迪學生思考,幫助他們辯證地認知“說老實話,做老實人吃虧”的說法,使之明白“說老實話,做老實人”,可能會暫時吃點虧,但其最終結果卻是“利國利民又利己”,從而明白“良好的信譽比金子還寶貴,誠信是成功的保證”的道理。
三、對話式教學策略
對話式教學策略是以對話為主要形式,圍繞著教材提供的話題,師生共同進行合作學習,就話題進行互動交流,從而做到正聽正行正信。人教版《品德與社會》教材中設置了很多話題和范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加以利用和發揮。在對話式教學中,教師不再是真理的占有者和宣傳者,而是學生的學習合作者;學生也不再是真理的被動接受者,而是知識的探尋者和追求者。教師與學生互相對話、交流,最終一起達成教學目標。例如,在教學《我心目中的教師》一課時,教師可以先提出“教師像蠟燭,無私奉獻青春年華”“老師像園丁,辛勤培育現代化建設人才”“我們要尊敬老師”等話題,讓學生談談自己在老師關懷下成長的故事,然后引導學生進行換位思考,對老師的工作和心理情感進行體味,從而使學生真正理解和尊重教師。
四、貼近學生生活策略
品德與社會課程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內容貼近學生的生活,體現出一種生活德育的理念。學生良好的個體品德和社會道德,都是在學習和生活中逐漸養成的,脫離了學生生活的道德和品德教育,就會變得抽象而流于形式,其效果也不會理想。由于品德與社會課程具有靜止化的特點,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應當從教學出發,將教學內容與學生的實際生活充分結合起來,靈活地、創造性地使用教材。不過,貼近學生生活,提倡課程內容的生活化,并非是將生活內容原樣照搬進課堂中,而是要體現出源自生活、高于生活的原則。此外,教師在開展品德與社會課程教學過程中,還可以引入本土資源,使之成為品德與社會課程的有益補充。例如,在教學人教版三年級上冊《我長大了》一課時,教師就可以開展“回顧自己成長歷程”的主題教學活動。在活動中,教師指導學生搜集自己自出生以來的重要資料和有意義的趣事,例如,百日照、小衣服、玩具、圖書等,通過這些事物來回顧自己成長的點點滴滴,從而感悟到成長是一個多么豐富又不易的過程,學會珍惜現在、感恩父母及他人,努力學習,力爭成長為一個積極向上、健康陽光的人。
綜上所述,在品德與社會課程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解放思想,以學生為本不斷創新課堂教學手法,通過采取開放式、活動化、對話式、貼近學生生活的教學策略,來使師生形成一個“學習共同體”,促進課程教學效率與教學質量不斷提升,引導學生健康成長,成為德才兼備、綜合素質較高的棟梁之才。
(作者單位:福建省建陽師范附屬小學 責任編輯:莊嚴 黃曉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