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錦華
美術教育是學校進行美育的主要途徑,在實施素質教育的過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美術學習過程中,教師應正確引導,激發學生的創新精神,發展他們的美術實踐能力,形成基本的美術素養,陶冶高尚的審美情操,完善人格。二十多年的教學經驗使我深刻認識到:要提高學生的美術能力,美術教學應以“情”感化學生,充分發揮學生情感的作用,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一、情感對美術教學的正面影響
美術教學必須要注重教與學兩個關鍵因素。通常學生都是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學習的,該學習方式屬于較為復雜的心理過程。不僅屬于認知過程,同時也是學生的情感與意志發展的過程,還是形成藝術能力的過程。著名學者卡耐基覺得,學習不僅與智力密切相關,與情感之間的關系也是密不可分的。多名著名心理學家研究得出,一個人能否取得事業成功,智商占比20%,情商占比80%。由此可見,在學習過程中,情商是尤其重要的。
學生的情感會受到積極與消極兩種因素影響,例如自卑、焦慮、絕望等屬于消極因素,熱情、自信、堅強等屬于積極因素。一般來說,積極的學生不僅有濃厚的學習興趣,面對學習上的困難也會努力克服,學習取得進步的可能性相當大。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要將基本的美術知識傳授給學生,同時還應當注意學生的情感表現,培養學生積極的情感,避免、減少消極情感的影響。
二、利用積極的情感提高美術教學效率
(一)構建良好平等的師生關系
良好的師生關系,首先應當要讓教師融入到學生當中,站在學生的角度去思考、看待問題,跟學生采用朋友式的相處方式。只要學生對老師產生好感,自然就會提起學習熱情,就容易挖掘出自身的潛能。下面是筆者在教學中的一個事例。
開學的第四節美術課,筆者剛走進五(3)教室,就聽到班長匯報說:“老師,李競宇沒帶成長袋。”筆者當下立即盯住李競宇,怒火直升。“過來!”隨著一聲怒吼,把手拍向講臺桌。當時忘了手里還拿著紅筆,紅筆蓋缺了一角,筆者愣了一下,想到自己也經常忘帶紅筆,批改作業時總向學生借,跟李競宇還不是一樣嗎?
筆者有點慚愧,于是心平氣和地問:“一個成長記錄袋要多少錢呢?”“兩塊錢。”幾個同學齊聲說。筆者從包里掏出兩塊錢,遞給李競宇說:“我送你一個成長袋,趁現在還沒上課趕快去小賣部買一個。”他傻傻地看著,怎么也不敢拿。最后是欣磊借給他錢,李競宇隨即閃電般沖向了小賣部。筆者笑了,全班同學都笑了。
這節課,同學們認真聽課,專心作畫,作品都很優秀。可見,和諧的師生關系能讓學習效果好,學生喜歡老師,才更喜歡上美術課。
(二)采用鼓勵評價方式
多年的美術教學使筆者總結出,低年級的學生學習美術的熱情更高,也更加具有表現欲望。只要教師布置完作業,強調好的作品都可在展板上展示,就可以看到很多學生認真、細心地完成作品。反之,高年級的學生在美術學習過程中并不熱情,主要原因在于教師表揚的學生基本都是畫得比較好的,即使有學生取得進步也沒受到表揚,畫得差的還經常受到教師批評,自然大多數學生都提不起美術學習興趣,有的甚至將此門課程放棄。
采用鼓勵性的評價方式是提起學生學習積極性的極好方式。面對學生的新奇獨特想法,教師應該及時進行表揚,全面激發學生創造性思維,使之敢于接受各種挑戰。
對評價過程,筆者不僅采用教師評價形式,還通過小組評價、學生評價等多種形式進行。目的是讓學生及時發現別人和自己作品中的優點和長處,使學生樹立信心與勇氣,從而形成一個支持學生成功的激勵機制。在班上,筆者還設立了學習進步獎、助人為樂獎、創新獎,建立了美術組長輪換制,評選最佳美術組長。
學生們人人有機會,都能感受到成功帶來的快樂,學習有信心,越學越有興趣,就能取得一個又一個新的成功。
(三)激發學生好奇心
學生大多對新事物好奇,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多融入新鮮的事物,讓教學變得更加新奇。例如,在上《魔幻的顏色》這節課時,教師可以將三原色中的兩種進行調和,形成另一種顏色。學生之前不知道這個規律,會感到好奇,就會激起學生的嘗試興趣。例如藍加黃會變成綠色,筆者就讓學生把自己調好的綠色涂在小紙片上并展示到展板上,再提出問題:“這些顏色都是用藍加黃調成的,可為什么調成的綠色卻不盡相同?”激起好奇心后,趁熱打鐵指向其中幾種綠色,分別問調色的學生,讓他們談談剛才怎樣調的,這樣不難得出藍和黃不同的分量會調出不同的綠色的結論,本課的難點迎刃而解。在動手過程中,學生可以同時獲取新知識,得到雙贏的效果。
繪畫過程實際上也是包含情感的,教師應當想辦法激發學生的學習情感。只要學生動情了,自然就會將情感融入到作品中,效果必然會更好。所以用情感的方式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可以大大提升學習效果。
(四)采用現代教學方式
當前美術教學最為關鍵的問題在于教材資源不夠豐富。美術教材中,許多圖片經過幾次印刷,色彩效果已變差,畫面也不夠清晰,教材容量有限圖片不多,有的又偏小,很難滿足學生的需求。所以,要充分利用現代教學方式。筆者會自己去尋找相關的教學資料或拍自己繪制的作品和生活中各種相關事物的圖片等,然后制作成課件展示給學生,提高課堂效率。如《美術的節奏》一課,筆者就精心設計制作課件,建立音樂節奏與美術節奏的“超鏈接”。教學伊始,設計以輕松愉快的律動導入,筆者孩子們用打節拍做動作的形式在《健康歌》的律動中感受音樂節奏的魅力。音樂節奏正是孩子理解美術節奏這個抽象名詞的橋梁。筆者讓四幅有大小、粗細、曲直、疏密變化的二方連續圖形有節奏地閃爍,與音樂節奏的長短、強弱一一對應,讓孩子直觀感受到美術節奏的魅力。“美術的節奏美”(畫面中兩種或多種不同要素重復出現就產生了節奏感)不攻自破,揭示課題也就水到渠成了。另外,教師還可收集網上視頻、錄像等相關素材,將有用的素材進行整合,供學生欣賞。素材資源更加豐富,學生的感性認知程度也會更加深厚,自然可大大提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教學的藝術不在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教師的教學就應充分發揮情感的作用,注重培養學生積極的“情商”。如此才可使學生真正喜歡美術課,將原本的“要我學美術”的局面轉變為“我要學美術”,自然就可達到極佳的美術教學效果。
(作者單位:福建省廈門市前埔南區小學 責任編輯:莊嚴 黃曉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