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傳寶
摘要 闡述了生產夏大豆的優勢,介紹了夏大豆高產高效配套栽培技術,主要包括品種選擇、播種、合理施肥、水分管理、病蟲草害防治、機械收獲等方面內容,以期為種植戶提供技術參考。
關鍵詞 夏大豆;高產;高效;栽培技術;魯西地區
中圖分類號 S565.1.048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7)06-0043-01
魯西是山東的重要糧食產區,主要種植以小麥、玉米為主的糧食作物,由于小麥、玉米價格下跌,但投入并未減少,嚴重影響農民種糧收入,許多種糧大戶虧損較重。面對現實,依靠科學技術,改革種植制度,對增加農民收入至關重要。
隨著供給側結構改革的推進,大豆逐步成為高效作物,大豆高產高效栽培技術同步提升成為科技關注的課題。因此,選用高產、高抗、優質大豆優良品種菏豆23、齊黃34等以及機械播機械收獲、合理密植、實行寬窄行種植等成為大豆高產高效栽培的關鍵技術。
1 生產夏大豆的優勢
1.1 自然優勢
聊城市屬于溫帶季風氣候區,年平均降水量為566.7 mm,70%集中在夏季,可利用地表水多年平均總量為454.86億m3,平均地下水資源總量為221.98億m3,可滿足大豆高產需水要求;聊城市年平均氣溫為13.1 ℃,全年≥10 ℃積溫4 404~4 524 ℃,全年≥0 ℃積溫4 884~5 001 ℃,大豆生長季節積溫3 000 ℃左右,日照時數2 500 h左右,可滿足大豆對光溫的需求,且秋季干燥,有利于大豆收獲。
1.2 地理優勢
聊城市境地處黃河沖擊平原,土地利用面積占總面積的96.5%。地勢平坦,土壤肥沃,排灌設施齊全,機械化程度高,污染少,環境好,交通方便,有利無公害大豆生產。
1.3 技術優勢
近幾年,山東加大大豆科研力度,省農科院建立大豆種子庫,開展大豆分子育種,培育一系列優良品種,品種資源多;品種及栽培技術有所創新,在品種與高產及農業機械化配套有創新,在與玉米間作栽培方面有新的發展;棉花面積下降后,給大豆的發展提供了很大空間,帶來了很大的發展潛力;同時,山東具有全國最大的大豆種子生產企業——圣豐種業,為種子需求提供保障。
2 高產高效栽培關鍵技術
2.1 選擇優良品種
目前,山東西部大豆主要適宜品種為齊黃34、濰豆8號、菏豆23號,這些品種具有高產、雙優、抗病、耐澇、廣適等特點,特別是齊黃34表現更為突出。
2.2 播種
高產夏大豆應于6月20日前,在土壤墑情適宜的情況下,用精量點播機播種[1]。一般在土壤水分含量19%~20%時播種,大豆種子萌發良好。土壤水分過多,氧氣供應不足,也不利于種子萌發[2]。
2.3 合理施肥
一是前作施肥,培肥地力。聊城區大豆前茬作物為小麥,大豆為免耕種植,無法施用底肥,小麥整地時施肥,并且要深耕或深松。整地前施腐熟的優質有機肥15 t/hm2以上[3]。二是鼓粒初期追肥。鼓粒初期是籽粒形成的關鍵時期,追施氮磷鉀復合肥150 kg/hm2以上。三是鼓粒中后期噴施葉面肥。鼓粒中后期對大豆產量的形成至關重要,每隔7~10 d葉面噴施磷酸二氫鉀1次,可延緩大豆葉片衰老,提高產量[4]。
2.4 澆好關鍵水
一是播種水。夏大豆播種時,一般土壤墑情較差。最好的方法是播種后噴灌或滴灌,可在播種后當天噴灌1次,出苗前,即播種后第4天再噴灌1次[5]。二是開花結莢水。開花結莢期(播種后25~50 d)大豆需水量較大,約占總耗水量的45%,此期出現干旱(連續10 d以上無有效降雨或土壤水分含量低于30%)應立即澆水[6]。三是鼓粒水。鼓粒期(播種后50~95 d)大豆需水量約占總耗水量的20%,也是籽粒形成的關鍵時期。如果出現干旱(連續10 d以上無有效降雨或土壤水分含量低于25%),應立即澆水[7]。
2.5 病蟲草害防治
大豆病蟲害主要有大豆霜霉病、蚜蟲、根蛆、食心蟲、黑絨金龜子等,應及時選用合適藥劑進行防治。豆類田間的雜草有馬齒莧、灰菜、鐵莧菜、馬唐、牛筋草、狗尾草等雜草,及時選用對路藥劑進行防除。
2.6 機械收獲
用聯合收割機直接收獲,要盡量采用大豆收獲專用撓性割臺,使其具備仿形功能,以降低割茬,減少收獲損失[8]。為了防止炸莢,另外要加高擋風板,每臺車要有長、短2條滾筒皮帶。滾筒的轉數一般以500~700 r/min為宜。
3 參考文獻
[1] 繆會穎. 隴東旱塬區大豆高產栽培集成技術[J].農業開發與裝備,2017(1):135.
[2] 邢寶龍,王桂梅,劉飛.高寒冷涼區早熟大豆高產栽培技術[J].農業科技通訊,2014(11):165-167.
[3] 劉穎.大豆高產栽培技術[J].中國農業信息,2014(3):67.
[4] 賽尼亞·依贊,古力巴合提·努爾哈孜.布爾津縣大豆高產栽培技術[J].新疆農業科技,2013(3):7-8.
[5] 趙志剛,羅瑞萍,姬月梅,等.寧夏大豆高產高效栽培技術研究和生產實踐[J].大豆科技,2012(5):51-57.
[6] 張仲志.淮北地區大豆高產栽培技術[J].安徽農學通報(下半月刊),2012(10):73-74.
[7] 郭樹安.大豆高產栽培技術[J].現代農業科技,2010(8):97.
[8] 姜海英,徐寶峰,許正學,等.大豆高產栽培技術[J].內蒙古農業科技,2009(1):105-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