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政
【摘 要】進入新世紀,中國的戲劇迎來了嶄新的發展時期,戲劇創作也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相對于傳統的戲劇形式,新時期的戲劇不論從理念還是表現形式上都有了較大的創新突破。
【關鍵詞】戲劇導演;舞臺行動;舞臺表達方式;戲曲元素
中圖分類號:J8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7)07-0049-01
自1907年話劇傳入中國,導演藝術開始成為中國話劇成長發展的支柱力量,打破了長期以來狹窄、單一的表演形式,舞臺表達也走向了多元化態勢。國內外的話劇導演紛紛意識到只有推倒舊的創作理念,破除舊的創作框架,以多樣化的形式才能吸納更多戲劇內容,表達更多舞臺意蘊。所以現在的話劇舞臺上,融合了眾多其他藝術領域的元素,這些不同于以往的劇場效果,突破了傳統話劇的表現形式,給觀眾帶來了強烈的震撼和沖擊。
一、視頻拍攝的現場直播在話劇舞臺上的運用
說到話劇舞臺上視頻拍攝的現場直播,就不得不說2016烏鎮戲劇節的開幕大戲《賭徒》了。這是由俄國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編劇,德國弗蘭克·卡斯托夫導演的話劇,講述了身無分文的家庭教師阿歷克賽,在德國城鎮羅雷特堡的賭場里贏得巨款。他無藥可救地愛上了將軍的繼女波琳娜,然而波琳娜對他卻非常惡毒。傾家蕩產的將軍急切地等著繼承富有姨媽的遺產,卻驚訝地發現她活得好好的。姨媽很快就迷上了輪盤賭博,把眾人想要的遺產輸了個精光。
該劇的舞美設計很是巧妙,在轉臺的幫助下展現出了5個不同的場景,而被4個場景圍在中間的第五個場景觀眾是看不見的,導演在此運用攝像機拍攝的方式,將第五個場景中的表演展現在LED屏幕上。整個下半場接近100分鐘的演出時間里,所有演員都在觀眾看不到的第五個舞臺空間表演,他們圍坐在賭桌旁下注,直至后來情緒越來越失控,輸光了唯一的遺產。對于話劇舞臺上此種新穎的呈現方式,觀眾在散場后進行了激烈的討論,一類觀眾表示不能完全適應搖晃的鏡頭,讓人覺得頭暈目眩、很不舒服。而另一類觀眾則對此贊不絕口,直呼過癮。大量近景、特寫的畫面給人強烈的視覺沖擊,演員額頭滾落的汗珠、骰子擲出去那一刻的瞳孔放大,這些都是我們平時在臺下無法關注的細節,但這一切卻通過攝像機的捕捉,完美地呈現了出來。
許多時候,我們在臺下看不清劇中人物的臉,只能從他們的言語和行為動作中感知他們的個性、心態和表情,而卡斯托夫導演采用的這一新穎的舞臺表達方式無疑彌補了這些缺憾,使觀眾在感官上產生強烈的沖擊,這也是弗蘭克·卡斯托夫對陀思妥耶夫斯基戲劇的一種新的詮釋。
二、中國戲曲元素在話劇中的運用
去年話劇《竇娥》曾在北京、西安多地巡回演出,這個年輕的劇目收獲了眾多好評,還登上了2016烏鎮戲劇節青年競演的舞臺。這部以關漢卿雜劇《竇娥冤》為原型創作的話劇,講述了從小被父親寄養的竇娥在陰曹地府般的山陽縣等待著父親的歸來,但卻遭遇不公正的陷害,成為了殺人嫌疑犯。誰知從遠方而來的審判官竟是拋棄自己的父親竇天章,竇娥原認為父親會為自己做主,找出真兇,沒想到父親竟不愿與這個跪在自己面前的女兒相認。竇娥在絕望中被屈打成招,她發下三個“感天動地”的詛咒:第一,鮮血飛上白練;第二,山陽縣三年旱災;第三,六月飛雪。導演的創作手法,在現實與傳統之間游走自如。蔡婆的戲曲表演方式,與她手中象征兒子的娃娃,結合巧妙,帶有強烈的悲哀意味。張驢兒也融入了一些戲曲丑角的味道,讓我們看到了命運對于人類的捉弄。話劇以邊唱邊舞的戲曲模式代替了傳統的舞臺獨白,導演巧妙地利用了小提琴、二胡、大鼓這三種中西結合的樂器的獨有音質、節奏,凸顯了竇娥命運的起伏和彌漫全劇的悲劇性氛圍。
三、運用在話劇舞臺上的蒙太奇式的時空跳躍
中國國家話劇院導演田沁鑫曾毫不諱言自己在電影中找到了靈感,通過學習王家衛的電影,找到了一種用新鮮的講故事的方法去表達內容的方式。她導演的話劇《生死場》根據蕭紅同名小說改編而成,電影的剪接手法、現代繪畫中的造型意識等都被她用在了這部話劇中,藝術地再現了20世紀30年代生活在中國東北農村的一群普通農民從愚昧到覺悟,直至走向抗日道路的歷程,描述了呼蘭河畔中國農民在生與死的歷程中展示的頑強戰斗精神和永不枯竭的生命力。話劇《生死場》在繼承話劇傳統的基礎上,借鑒電影元素,大量運用蒙太奇式的時空跳躍,增強了話劇的敘事性,為我們營造了強烈的視聽效果。在話劇《生死場》中,觀眾一開始看到的是互不關聯的片段,每個片段感覺都相對獨立。但隨著情節的不斷展開,平行的故事情節互相交叉,發生了時間的轉換。各種矛盾接踵而至,不關聯的片段又被這些矛盾緊緊聯系在一起。《生死場》充滿了插敘、倒敘的敘事手段,造成一種時空跳轉的感覺,讓劇情跌宕起伏,令觀眾回味無窮。
其實很多時候,我們觀看過一部作品之后,會被導演的真誠創作,演員的真誠表演,燈光、舞美等部門完美的配合所感動,這個真誠無關技術、無關經驗,而是源于那個觸碰到我們內心最柔軟角落的點。有了這把真誠的尺子,戲劇作品才能打動觀眾的心。
參考文獻:
[1]焦菊隱.論導演藝術[M].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