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穎
眾所周知,作業是課堂學習的補充和延伸,對鞏固知識、培養能力、促進學生個性的發展有重要意義。要想實現小學語文作業設置的“減負增效”,應從明確作業目的,從既實用又有趣味、形式多樣化、實踐性和自主性作業等幾個方面著手,讓學生感到作業是自己學習中的一個重要環節,是理解知識、運用知識的最好的體現。
一、層次性作業,讓學生個個成為實踐的成功者
學生的知識基礎,能力大小各不相同,個性千差萬別,有差異的學生做無差異的作業,勢必會造成有的學生“吃不飽”,有的學生“吃不了”的現象。這樣,學生的語文能力的發展就會受到遏制,甚至得不到發展。而承認并尊重這種差異,是主體性學習的一個重要特性。發展性教育理論也認為:“差異是一種資源。”為此,作業應針對學生的差異,分層布置,以便適應各種類型學生發展的需要。讓不同發展水平的學生適合自己的作業中取得成功,獲得輕松、愉快、滿足的心理體驗,從而培養語文能力。我的做法是:
1、必做題加自選題,例如寫作文《秋天的田野》之前,我要求學生在課外摘抄關于秋天的一些詞語,小則幾個(必做),多則十幾個,可各人自己掌握。這樣的作業具有較大的彈性。在最后的匯報中,全班共摘抄贊頌秋天的詞語一百多個,大大豐富了作文的詞匯。
2、基本題加附加題。例如教學《瀑布》一文后,我設計的基本題為:背誦、默寫《瀑布》。附加題為:(1)摘抄其中的比喻句,并說一說好在哪里?(2)讀一讀唐代詩人李白的《望廬山瀑布》,想一想這兩位不同時代的詩人眼中的瀑布有何不同?
3、“自助餐”式作業。如學習了《楓橋夜泊》一課后可布置這樣的作業:(1)背誦詩歌。(2)默寫詩歌。(3)說出詩的大意。(4)給詩配一幅畫。(5)改編成小話劇,并進行表演。(6)仿寫一首詩。讓學生任意選一項或幾項。這樣,學生有了選擇的余地,把自己的優勢發揮出來,就可能變“厭學”為“樂學”了。
這樣的作業題層次坡度明顯,由易到難、層層遞進,給了學生一個選擇的空間,能力強的學生可選擇難題來做,能力弱的學生可以做簡單題。這樣不同的作業設計,使不同層次的學生在相同的學習中都有相應的收獲和提高。而學生又具有好強的心理,有的學生往往會知難而進,會在自己的“最近發展區”去跳一跳摘到果子吃,品嘗到各自成功的喜悅。
二、趣味性作業,讓學生全都成為學習的參與者
要想使學生對作業這項活動充滿興趣,不覺得枯燥乏味,必須設計形式多樣的作業,讓學生感覺到作業本身內在的吸引力。如,教完二年級《酸的和甜的》一課后,可進行這樣的文字游戲:學生可在田字格中用“酸、葡、萄、狐、貍、串、迫、待、硬”九個字練習說一句話,所說的句子中,至少要用以上這九個生字中的兩個字,用得越多越好,多的可用上五、六個字,這樣的作業設置引入了競爭機制,學生覺得興趣盎然,意猶未盡。又如,學習了《爬山虎的腳》一文后,讓學生觀察黃瓜苗,葡萄藤或牽牛花等植物的枝蔓,看看它們是怎樣由低處盤上高處的,寫一段話,這樣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觀察力,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學生接近自然,熱愛大自然。
形式多樣的作業不但激發了學生濃厚的作業興趣,而且有利于提高學生多種能力,可謂一舉多得。
三、自主性作業,讓學生真正成為作業的主人
作為教師,我們都知道往往不愛完成作業的學生大都是學習較差的學生。為了避免出現這種現象,我會讓他們自留作業(這種作業比較適合中高年級),并且說出自己這樣留作業的理由。他們也知道自己在哪方面不足,有時留的作業比你想的還周全,而且自己留的作業自己一定能完成。這樣他們得到了鍛煉又不能不完成作業,真是一舉兩得。另外,對于學習能力較強的同學,他們的作業量和難度自己也會增加。他們的自我約束和管理能力得到了增強。
四、實踐性作業,讓學生人人成為知識的實踐者
學生做作業的過程,是鞏固和獲取知識的過程,而要獲取完整的知識,一定要通過實踐才能完成,所以,語文作業的設計必須確立實踐第一的觀點,大語文大課堂的觀點,從實踐中引來源頭活水,讓學生在實踐性的作業提高語文素養。
例如學習了《葡萄溝》、《桂林山水》等寫景寫物的課文后,我設計了一些“當小小推銷員”、當“小導游”等實踐性活動為作業:“如果你是新疆葡萄溝的果農,葡萄豐收了,你如何推銷你的產品?”“如果你是旅行社的一名導游,你帶游客去桂林,你又如何把桂林的美景介紹給大家呢?”具體要求為:根據《桂林山水》一課寫一篇介紹桂林山水的導游說明。
1、要求說清楚桂林山水的地理位置,重點寫好桂林山水的秀麗的特點。
2、可以用上課文中描寫桂林山水的特點的詞句。這樣的作業使學生在實踐作業的過程中,培養了他們全面綜合的素質。
“語文學習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這就是說生活的范圍有多大,學習語文的范圍就有多大,語文教師的任務就在于充分利用廣闊的語文環境,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學習語文,并把語文學習的成果適用于生活實踐中,從而溝通語文和生活的聯系。
結合重大節日,我設計實踐性作業。如“三八”婦女節,我在班內開展了“我為媽媽做件事活動”,可以是“我為媽媽沏杯茶”,“我為媽媽捶捶背”,“我為媽媽洗一次腳”活動,要求在實踐過程中與媽媽有心靈的溝通,這些實踐活動一方面鍛煉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另一方面也加深了母子、母女之情。“六一”兒童節,教師節來臨之際,我讓學生設計賀卡,寫上賀辭,看誰做得好,寫得好,比此來營造良好的師生、同學之間和諧的人際關系。
五、拓展性作業,為學生創造了豐富自我的機會
讓學生在學過的課文及各種課外讀物中廣泛尋找與課文有關的資料,潛移默化中增加學生的閱讀量。例如,我在教學《長城》這篇課文前,布置學生開展課外閱讀,搜集有關長城的圖片和文字資料,學生搜集的內容是多方面的,有關于長城傳說的,有關于長城歷史的,有關于長城地理位置的,有關于長城游覽的等,從不同角度展示了與長城相關的知識,這不僅豐富了學生的知識面,為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把握課文中心奠定了基礎。
清代教育家顏元說過:“講之功有限,習之功無已”。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我們不僅要重視課堂上知識的傳授,更要重視“習行之功”,重視作業的設計布置,把學生從過多過濫的作業中解脫出來,使學生作業量減少的同時而增加了學生的情感、意志、興趣、習慣、方法的培養,學生能夠自主地、生動活潑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