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成立+代偉程+高興文+吳紅燕+李瑩
摘要 闡述了現代農業的特點及其對植保工作的要求,以及植保工作在傳統農業發展中發揮的作用,分析了當前泰安市植保工作存在的問題,提出了加強植保工作的建議。
關鍵詞 現代農業;植保工作;作用;問題;對策
中圖分類號 S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7)06-0148-02
近年來,各級黨委高度重視植保工作,中央、省委連續下達文件都強調要做好植物病蟲害的防控工作。泰安市植保工作緊緊圍繞中央、省及市有關農業和農村工作布署,認真貫徹“預防為主,綜合防治”植保工作方針,樹立“科學植保、公共植保、綠色植保”理念,加強農作物病蟲測報,大力推廣植保新技術,嚴密監控飛蝗,依法開展植物檢疫和農藥管理工作,實現植保工作由單純技術服務向技術與管理并重的轉變,為全市農業生產和農村經濟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
1 現代農業的基本特點及其對植保工作的要求
1.1 內涵豐富
與傳統農業相比,現代農業的涵蓋范圍更廣,除傳統的種植業、養殖業外,還包括生產資料工業、食品加工業等第二產業以及交通運輸、技術、信息服務等第三產業的內容。現代農業已發展成為一個圍繞農業生產而形成的龐大產業群,與農業生產相互依賴、相互促進。因此,植保工作成為現代農業的組成部分,也不再是單純從事病蟲害的監測、預報、防治等的技術研究、技術指導等服務性工作,而是植保投入品的生產領域、銷售和使用、病蟲監測服務、植物檢疫、農藥管理等都成為現代農業的一部分,自覺按照現代農業的規范和標準開展。
1.2 技術密集
現代農業不同于傳統農業,其增長方式不是依賴于資源的投入,而是依靠新技術的投入以及提高資源利用率和持續發展能力,新技術成為現代農業的先導和發展動力。這就要求植保工作主動采用最新的技術成果,促進現代農業發展,從而提高農產品產量、改善農產品品質、減輕勞動強度、節約資源、改善農業生態環境。
1.3 不再是弱質產業
目前,資源短缺問題日益突出,已引起全世界的普遍關注,因而過度依賴自然資源的傳統農業成為一種弱質產業,其投資大、回收慢、效益低,已無法滿足未來社會的發展需求。在此背景下,資源性的農產品將日益重要,以新技術為發展動力的現代農業也成為效益最好的產業之一。植保將逐漸擺脫其單純的服務性特點,成長為一個內涵豐富的新興產業。
1.4 功能和形式多樣
現代農業除了具備傳統農業的農產品供給功能以外,還具有生活休閑、生態保護、旅游度假、文明傳承、教育等功能,新型農業形態(如假日農業、休閑農業、觀光農業、旅游農業等)迅速發展。隨之而來,與傳統植保相比,植保的服務形式和內容將發生巨大變化。
1.5 以市場為導向
與傳統農業相比,現代農業的大部分經濟活動被納入市場交易,農產品的商品率很高,生產完全是為了滿足市場需要,評價經營成敗的準則是利潤的多少。市場需求是農民采用新農業技術、發展農業新功能的動力源泉[1-2]。因此,植保工作將按照市場對農產品的要求和標準開展。
1.6 重視生態環保
現代農業強調資源節約、環境零損害的綠色性。因此,現代農業也是生態農業,是資源節約和可持續發展的綠色產業。植保工作也將采用新技術,大幅度地減少化學農藥的用量,使生物源農藥和其他對環境友好的病蟲防控技術得到推廣。
1.7 產業化經營,規模化生產
現代農業打破了傳統農業對土地的依賴,農戶也不再作為基本生產單元參與生產勞動,而是加入各種專業化合作組織中,實行產業化經營和規模化生產。植保工作成為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包括專業協會、專業委員會、生產合作社、供銷合作社、公司+農戶等)的工作內容和服務項目,集技術指導、病蟲監測、農藥采購、施藥防治為一體的植保公司將成為植保體系的最基層單位。
2 植保工作在傳統農業發展中發揮的重要作用
2.1 保駕護航的作用
工業污染、生態環境退化和氣候因素的變化,對農業生態環境造成了不可逆轉的影響,導致農業有害生物種類增多、危害程度加重。據統計,泰安市病蟲害種類達1 000余種,損失農產品達170萬t以上,價值17億元左右。“十二五”期間,泰安市立足全市農業生產和有害生物發生實際,認真貫徹落實泰政辦〔1994〕第90號及泰農技字〔2001〕第3號《關于進一步加強測報工作的通知》文件精神,突出抓好以下方面:一是穩定完善測報體系和隊伍,強化基層測報點建設;二是推進“規范化、網絡化、信息化”建設,做好“三個加強”;三是適時發布預報,指導病蟲防治。
2.2 防止有害生物傳播,保護農產品國內外市場
入世后,國內農產品市場日益對國外開放,國際間農產品交流愈加頻繁,有利于有害生物的傳播蔓延。建立健全有害生物防御體系和疫情控制消滅制度,一方面防止危險性或檢疫性有害生物傳入、傳出,另一方面合理運用檢疫檢測手段,在農產品國際貿易往來中,既要破除對方的貿易壁壘作用,又要增強自身的非貿易技術壁壘[1-2],保護泰安市農業生產,全面提升農業效益。泰安市認真貫徹落實國務院《植物檢疫條例》和《山東省農業植物檢疫辦法》,嚴格申報、調查、簽證、收儲環節,2016年產地檢疫共4 014.73 hm2,生產良種1 6677.23 t,調運1 400批次,其中省間470批次,國外引種6批次;加大了檢疫執法力度,對無產地檢疫、調運檢疫的種子生產單位和經營單位進行嚴肅查處,有效地防止了有害生物在泰安市的傳播蔓延。
2.3 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
近年來,農藥殘留超標,破壞生態環境,損害人體健康,已成為群眾普遍關注的首要質量問題。2006年,泰安市政府頒布了《泰安市農藥經營與使用監督管理辦法》,充分利用電臺、報紙等形式大力宣傳法律法規,嚴厲打擊查處假冒偽劣、制假造假等不法行為,凈化了全市的農藥市場;引導農藥企業加強自我約束,規范農藥生產經營秩序,全面提升泰安市農藥的競爭力,努力實現農藥產品向高效安全的轉變、農藥市場向規范有序的轉變、農藥使用向安全合理的轉變,為全市農業增效、農民增產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2016年泰安市獲得無公害農產品認證的產品66個,面積7.324萬hm2;獲準使用綠色食品標志的產品10個,綠色食品面積5 000 hm2;獲得有機食品認證的產品20多個,面積7 040 hm2,有機蔬菜面積、產量均占全省的70%以上。蔬菜、果品、花生等直接銷往北京、上海、深圳等40多個大中城市及日本、俄羅斯等十幾個國家和地區,泰安市所產的蔬菜在北京市場的占有份額達30%左右。泰安市無公害蔬菜、果品等農產品在北京、濟南等全國大中城市的影響越來越大。
2.4 促進種植結構調整,推動農業科技進步
種植結構的調整,一直是泰安市農業工作的重點。近年來,作物布局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蔬菜、果樹、中草藥、食用菌、茶葉等成為一些地區的主導產業,在農業結構調整中,植保工作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開發推廣了蝗區生態控制技術、病蟲電視預報技術,以及GPS蝗區定位勘查、施藥導航技術等。無公害防治措施的推廣對農業科技進步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3 植保工作存在的問題
3.1 植保體系不適應
植保機構主要建在縣級以上,鄉鎮和村無植保機構,原先在農技站設置的植保員也隨著鄉鎮機構改革而消亡,農產品生產企業也沒有按照國家要求設立植保員。因此,植保體系只是到縣級,植保技術主要是隨著植保產品由農資經營戶推廣到農村,其最大的問題是主要考慮利潤而不考慮使用后果。
3.2 植保機構、隊伍不適應
泰安市、縣2級均設有隸屬農業局的植保站、植物檢疫站、農藥檢定所(監督管理站)等單位,分合不一,市和6個縣市區植保站編制共76人,現有在崗人員42人,其中的專業技術人員26名。市站人員編制為11人,現有在崗人員5人,均為全額事業人員編制。
3.3 管理意識薄弱,與公共植保的理念不相適應
針對農藥的依法管理、植物檢疫,《植物檢疫條例》《農藥管理條例》和《山東省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督管理規定》已經提供了強有力的法律依據,但由于各種原因,執法權遠沒有用足、用好。
3.4 植保技術創新意識不足
植保技術創新意識不足,與現代農業和科技的發展不相適應,植保信息化程度和綠色植保技術的開發推廣需要進一步加快步伐。
4 加強植保工作的建議
植保工作具有公益性、強制性、技術性、專業性、社會性5個特點。鑒于此,做好今后的植保工作,必須從新農村建設、推進現代農業發展的大局著眼,以服從、服務農業生產安全和農產品質量安全為宗旨,在強化專業隊伍建設的同時,增強大局意識、配合意識、協作意識和服務意識,努力提高植保防災減災能力。
4.1 加強公共植保機構建設
縣級以上植保植檢機構是國務院《植物檢疫條例》直接授權的行政執法主體,根據相關文件和農業部全國植保工作會議精神,縣級以上(含縣級)要建立健全國家公共植保機構,做好農業有害生物的監測預警、防治控制、技術創新與推廣應用、植物檢疫、植保行業標準制定以及公共植保事務的依法管理、病蟲發生的風險分析和防治效果評估等工作。按照這個要求,不能把植保機構混同于其他一般農業技術推廣機構,也不能將植保機構分解成若干的單純業務機構,這樣只會削弱整個植保工作的功能。
4.2 加強植保社會化服務組織建設
一是農產品生產企業和有機、綠色、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基地要按照國家要求配齊植保員;二是大力發展以植保協會為紐帶,以農科教技術經濟實體、農民合作經濟組織等為依托,以農村科技示范戶為基礎的多元化基層植保服務組織,鼓勵企業、農藥經營戶、其他農村經濟組織創辦專業防治隊,開展植保社會化服務活動(統防統治服務組織)。公共植保機構對多元化的植保服務組織要進行必要的扶持、引導、監督和管理,特別是要根據法律法規的要求,規范其經營服務行為,使之合法經營、誠信服務,成為各級公共植保機構的得力助手與補充。對從事農作物病蟲害防治工作的植保服務組織明確定性非企業的農業服務組織,并進行政策性扶持。
4.3 加強植保基礎設施建設
各級財政要加大對植保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以國家實施優質糧產業工程和植保工程項目建設為契機,爭取項目后,要建好項目、管好項目,保證項目效益的充分發揮。近幾年,泰安市的東平、肥城、寧陽和岱岳區植保站均爭取到“飛蝗應急控制站”和“農業有害生物區域預警與控制站”建設項目,應盡快建成按照農業部要求全面開展工作,使之成為反應迅速、技術可靠、防治有效的防控體系,使泰安市的農業有害生物防控能力和技術水平再上一個新臺階。
4.4 加強植保信息體系建設
充分發揮各級各類植保員和植保社會化服務組織技術人員的作用,與各級公共植保機構建立暢通的上下聯系渠道,及時將有害生物發生、發展情況和植保政策信息進行交流,既彌補了專業測報人員調查范圍不超出縣城周圍10 km的不足,又加強了對基層植保組織的政策指導和技術指導。同時,各級植保機構的工作人員,要深入農村調查了解情況、調查研究發現新問題,逐步形成科研、推廣、生產密切相關、環環緊扣的創新體系,提高檢測能力和科技成果的轉化率。
4.5 建立長效機制,增強綜合能力
要逐級建立重大有害生物應急防控機制。成立政府領導牽頭,有關部門參與的應急防控指揮機構,制訂應急防控預案,儲備應急防控物資,提高應急防控能力。貫徹“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植保方針,建立有害生物綜合治理示范區和農民田間學校,指導農民科學防治,并組織有關專家開展病蟲診斷分析和防治指導等[3-4]。
此外,將國家公共植保機構、公共植保人員及其公務行為納入國家公共財政的覆蓋范圍,逐步建立和完善重大病蟲預警監測、應急防治、檢疫防控、重大生物災害突發事件應急物資儲備等專項補貼政策,調動公共植保機構和人員的工作積極性[3-4]。
5 參考文獻
[1] 馬成立,代偉程,李龍,等.泰安市農業植物保護體系現狀與發展對策[J].現代農業科技,2007(24):98-99.
[2] 王建偉.我國農產品期貨市場在現代農業發展中的作用研究[D].成都:四川大學,2007.
[3] 祁生源.試論當前我省植保工作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青海農技推廣,2007(4):50-52.
[4] 安源.簡論現代農業發展[J].中國科技財富,2009(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