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立政
摘要 介紹了肥東縣林場的森林資源現狀,分析了森林資源保護與可持續發展存在的問題,提出森林資源保護對策,以促進林場森林資源全面協調健康增長,實現林場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 森林資源;現狀分析;可持續發展;保護對策;肥東縣林場
中圖分類號 F326.2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7)06-0181-01
1 肥東縣林場概況
國有肥東縣林場隸屬于肥東縣林業局,始建于1966年,位于肥東縣古城鎮東北部,距離肥東縣城約50 km,地理坐標為北緯32°20″29′~32°01″39′、東經117°45″47′~117°56″49′。地處江淮丘陵分水嶺上,地形呈南北走向,屬丘陵高崗區,海拔33.1~122.2 m,平均坡度約11°,地勢北高南低。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山地氣候類型,氣候溫和,四季分明,雨量適中,日照充足,年降水量分布不均,易旱易澇。春季晴雨無常,時有倒春寒,秋有夾秋干,年平均氣溫達16.3 ℃,年均降水量達1 000.2 mm,年日照時數達1 985.5 h,無霜期達237 d。
2 肥東縣林場森林資源現狀及評價
肥東縣林場現有森林經營面積1 053.9 hm2,活立木蓄積6 0473.1 m3,按分類經營劃分,生態公益林730.5 hm2,商品林323.4 hm2。林場現有成過熟林48.3 hm2,活立木蓄積5 663.6 m3;近熟林195.6 hm2,活立木蓄積18 991.7 m3;中幼林463 hm2,活立木蓄積31 352.2 m3;幼齡林265.8 hm2,活立木蓄積4 466.2 m3;未成林46.7 hm2,疏林地7 hm2,竹林用地6.5 hm2,竹林根數16.7萬根,苗圃用地7.3 hm2,食用原料林和果樹林13.7 hm2。目前,林場營造林樹種以馬尾松、濕地松、麻櫟、楓香等針闊混交林為主。
肥東縣林場作為肥東縣僅有的一處國有林業事業單位,屬于差額撥款事業單位(但無任何差補經費),在全縣林業發展、生態保護方面發揮了重要的骨干、示范和帶動作用。全場森林資源分布均勻,森林覆蓋率高達93%,生態功能穩定,生態區位優勢明顯;但林齡結構不合理,用材林成過熟林面積小,人工成過熟用材林單位活立木蓄積量偏低,需要低產(效)改造更新;中幼林林齡比重大并且中幼林林齡林分質量差,需要適度撫育間伐;生態公益林面積約占全場林地面積的70%。以上都增加了開展多種經營生產及林業初級產品經營的難度。
3 存在的問題
3.1 森林樹種組成及比例不合理
林場樹種中針葉樹占林分面積的82.4%,闊葉樹占17.6%,針葉樹主要為濕地松、馬尾松和杉木3種,闊葉樹主要為麻櫟。針葉樹比重偏高,樹種比例不當,不利于森林防火、病蟲害防治、生物多樣性發展以及社會對森林的多種需求,制約了林區生態經濟發展。
3.2 林齡結構比重失衡
林場現有有林地979 hm2,蓄積為60 473.1 m3,林分蓄積量僅61.77 m3/hm2,遠低于全國平均水平(84.7 m3/hm2)。森林經營管理粗放,未成林、幼齡林、中齡林、近熟林、成過熟林的面積比為4.4∶25.2∶44.0∶18.6∶4.6,林齡結構不合理,中幼林齡比重過多,近、成過熟林比重過小。
3.3 公益林補償標準過低,補償資金渠道單一
林場公益林面積730.5 hm2,占林地面積的69.3%。目前,林場國家級公益林每年中央財政補償75元/hm2,省級公益林每年省財政補償225元/hm2。由于林場公益林分散、偏遠,管護難度較大,且林分結構較差,所以維護成本相對較高,單靠政府補貼遠遠不夠。
3.4 林業基礎設施建設薄弱
近年來,肥東縣林場的基礎設施建設雖然逐年增加,但由于底子較薄弱,科技、信息等服務手段較落后,森林防火、林業有害生物防治、林業科技推廣等體系建設仍然不夠完善[1-2]。
4 森林資源保護與可持續發展對策
4.1 結合肥東縣林場實際,編制森林經營方案
肥東縣林場堅持生態優先,構建完善的林業生態系統,科學編制森林經營方案,實施分類經營,保障森林經營有序,制訂客觀、切實可行的政策,通過培育現有林、改造低產低效林等措施,大力發展“高產、優質、高效”用材林、竹林和經濟林基地,加大闊葉林樹種和經濟林的比重,調整森林資源利用結構和林種、樹種結構,提高林木生產率,保持林業建設的連續性、穩定性和長期性。
4.2 強化森林資源保護意識
樹立林業可持續發展意識,正確對待林業三大效益,加強宣傳教育,調動造林積極性,營造全民造林的良好氛圍。建立林業公共教育制度,強化林業的重要性,提高對森林多種功能的認識,提高全民的思想修養和自身素質,增強全社會愛林、護林、興林、保護環境的自覺性和林業可持續發展意識[3-4]。
4.3 調整林分結構和樹種結構,提高森林抗性
肥東縣林場樹種組成單一,林分結構不合理,純林多、混交林少,針葉林多、闊葉林少,不僅存在極大的火災隱患,而且不利于生物多樣性的發展和森林生態功能的發揮,導致林木抗性較低,容易暴發林木病蟲害[5-7]。因此,今后的營林工作中要堅持“因地制宜、科學規劃、合理配置、適地適樹”的原則,做到多層次、多樹種搭配,多混交、少純林,發展闊葉樹種、鄉土樹種和珍貴樹種,如烏桕、黃連木、楓香和樸樹等[1-4]。
4.4 加強森林資源培育,提升森林資源總量
開展森林撫育和低產低效林更新改造,重點抓中幼林撫育管理,以此增加森林資源總量。肥東縣林場具有豐富的中幼林資源,應積極做好中幼林撫育間伐的力度,不僅可以提高收入,還可以改善林木生長環境,提升林分質量,增強林地承載能力,提高單位面積蓄積量。要遵循“適地適樹,良種壯苗,集約經營”的原則,合理開發現有森林,更新改造低產低效林,提高單位面積蓄積量。要按照“法正林”經營模式,分別進行撫育間伐、更新改造以及病蟲害防治。推廣林業科技,積極引進、培育、推廣優良新品種、新方法、新技術[1-4]。
4.5 建立健全森林生態效益補償機制
按照事權劃分的原則,從中央到地方分級建立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基金,對已劃定的國家級公益林和省級公益林實施分級補償,即將生態效益補償納入市、縣財政框架,才能解決公益林保護的實質問題。按照“誰受益、誰補償”的原則,建立森林生態效益補償的市場化運作機制,建立公益林資源保護的受益者直接補償體系,采取由生態效益的受益者向利益受損者以及公益林的所有者、經營者和保護者提供補償,對受益者收取一定比例的生態效益費,多渠道解決公益林補償基金問題[1-4]。
5 參考文獻
[1] 劉國強.岳西縣林業可持續發展之思考[J].安徽林業科技,2015,41(5):53-54.
[2] 季根田,崔同林.涇縣森林資源現狀分析及現代林業發展對策[J].安徽林業科技,2012(3):47-49.
[3] 劉立才.重慶市南川區樂村林場森林資源現狀與發展建議[J].現代農業科技,2014(14):158-159.
[4] 曾憲偉.湖北省來鳳縣林業可持續發展研究[D].武漢:華中農業大學,2006.
[5] 康開權.連江長龍國有林場森林資源價值評估研究[D].福州:福建農林大學,2015.
[6] 李秋娟.河北省國有林場森林資源分類采伐管理研究[D].保定:河北農業大學,2010.
[7] 申晉.西山林場森林資源信息管理系統的研建[D].北京:北京林業大學,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