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會軍
摘要: 培智教育發展到今天,從其開始時的特殊性逐步向融合教育發展,最終目的是讓智障兒童融入普通的、一般性教育教學環境中,形成健全、獨立的人格,進而融入社會。培智學校數學課堂教學為更好地實現教育目標,必須開展有效性的教學活動。
關鍵詞: 培智;數學;課堂;有效性
一、培智學校數學課堂有效性教學研究的意義
什么樣的數學知識才是培智學校數學課堂所需要的?什么樣的教學手段更有利于智障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和運用?培智學校數學課堂如果更多地關注于學生的興趣愛好,與之建立起知識聯系,是否有助于學生積極心態的培養與自信的建立?目前,已有專家學者通過表情圖片和情境故事法,研究比較出智障兒童和普通兒童情緒理解能力的異同,8~15歲智障兒童的情緒理解能力僅相當于三四歲的普通兒童,顯著低于四五歲的普通兒童。并且智障兒童不同于普通兒童,其情緒理解能力不會自然地隨著年齡的增長而一直呈增長的趨勢,一旦出現情緒問題,很難隨著年齡的增長而自行消失,因此必須重視智障兒童情緒能力的培養。同時,有研究表明,智障兒童只是因為生理上存在一些缺陷,而產生一些特殊需求的兒童,他們與普通兒童的發展需求是存在共性的。這為培智學校數學課堂的有效性研究提供了理論依據。同時,也能看出培智學校數學課堂教學與普通學校數學課堂所傳授的知識存在共性,但是教學目標導向及課堂教學模式的呈現,則要更多地關注智障學生生活需求和學生心理、情趣發展水平。
二、培智學校數學課堂有效性教學的策略
1、培智學校數學課堂教學內容的選擇要視野高而遠,為學生的“完滿生活”服務。英國教育家斯賓塞提出了“教育為生活做準備”的教育理念,指出:“為我們的完滿生活做準備是教育應盡的職責;而批判一門教學科目的唯一合理辦法就是看他對這個職責盡到什么程度?!薄拔覀冇胸熑伟淹隄M的生活作為要達到的目的擺在我們的面前??以便我們在培養兒童時能審慎地根據這個目的選擇施教的科目和方法?!边@為培智學校數學課堂內容的選擇及培智數學的教育理念指明了方向。但是,這顯然不符合智障孩子的心智發展特點。培智學校數學課堂內容的選擇應該更“生活化”。例如:人民幣的認識和使用、位置的描述和確定等,這些知識與學生的生活密切相關。他們可以從中學會自己購物,自己乘坐交通工具,進而學會認識到自己的生活需求,形成獨立解決生活問題的能力,最終建立獨立的人格,融入社會環境。但是,這些“生活化”的教學內容絕不僅僅停留在將生活內容簡單而形式化的照搬到課堂上,也不是按部就班的機械化技能訓練。它要打破知識構建與生活實際相分離的傳統教育形式,沒有復習導入環節,沒有練習強化環節,而是將知識的傳授融入每次的實踐活動中。例如,讀書日帶孩子們到書店選購圖書、冬至包餃子到超市購買材料,等等,在這些實際的生活需求中,使智障孩子知道什么時候需要購買什么,到哪里購買,錢幣的認識和使用,如何做出合理而經濟的選擇,怎樣待人接物、與人交流,根據路途的長短,選擇什么樣的交通工具,怎么看公交站牌,等等,讓孩子們在真實而多變的生活環境中學習“生活化”的數學知識,才是真正有效的。
2、培智學校數學課堂教學目標的制定應考慮學生生理機能的發展特點。智障兒童在心理、語言、思維、情感和意志、個性和社會行為等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發展缺陷。培智學校數學課堂應從以上幾點出發,為學生制定合乎其生理機能發展的教學目標,使學生受到行之有效的教育,而不僅僅是教學中的旁觀者。例如,智障學生存在語言障礙的同時,在精細動作技能發展、觀察和空間思維能力方面也存在滯后的情況。那么,在平時的數學教學活動中,為了更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構建與掌握,可以讓學生在玩中學。如數學課堂中可設計搭積木的教學環節,要求學生模仿搭建,或是創造搭建出自己看到的、想象到的房子、動物等,在發展學生手部精細動作和平衡控制能力的同時,發展智障孩子的思維、觀察能力。塌了再建,不斷重復的過程,則是對智障孩子意志力的培養,也是幫助他們積極情感建立的良好契機。而在這一過程中,對于基礎較好的學生來說,可以提出邊搭積木邊數數的較高要求,幫助他們數感的養成,也有助于他們空間思維的建立。另外,還可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插入放松環節,做一做手操運動,肢操運動,等等。多讓智障孩子在無意識的狀態下,完成對知識的學習和技能的養成。這樣的教學是符合智障兒童智力、情感發展特點的。
3、培智學校數學課堂應與藝術相結合,關注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和自信心的建立。教學發現,智障孩子的心智年齡不會隨著生理年齡而增長,他們似乎童心很重,喜歡吃、喜歡玩。但不僅限于此,長期與他們相處后,會發覺他們大多數人對音樂、美術等藝術類學科充滿了喜愛之情。我國古代著名的教育家孔子曾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彼?,枯燥的數學課堂,若能插上藝術的翅膀,引起學生的共鳴,則會使他們從內心產生一種“向往之”的情感,主動而積極地參與數學活動。例如,在認識鐘表的教學過程中,可以將數學課與美工課相結合,通過表盤的制作,使學生認識鐘表表面的十二個時刻及分布情況,區分時針和分針。老師還可以播放相關的科普紀錄片,讓學生了解中國古老的計時方法,和鐘表的演變過程等。從表面上看,這樣的教學方法對于智障學生來說似乎是無用的。但是,老師以這種開闊的、平視的教學態度面對學生、影響學生,將使學生感受到關愛、尊重和理解。在面對人群和社會時他不會陌生和彷徨,從容、自信地面對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