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麗光
摘要:中職學校大部分學生的語文知識水平和能力都很差,他們進入中職學校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學習一技之長,畢業后能夠很快就業,所以,對基礎課程很是不重視,許多學生認為上基礎課是浪費時間,也有許多的老師不能夠適應形勢的變化,在語文課堂上不能夠正確處理師生關系,使用學生易于接受的教學方法,使得語文教學是舉步維艱。
關鍵詞:語文;實踐;課堂;改革
作為一名職業學校教學一線的語文教師,近年來我在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上不斷的思考著,我認為改變這種語文教學現狀應該從改變教育觀念和人才培養目標上入手,注意在具體的教學中如何將書本知識遷移為學生的實際能力,使語文教學為學生的發展提供有效幫助。
一、學生基礎課程度分析
我認為,中職學生學習基礎課程成績差的主要理由,排在第一位的是學習態度差,在大部分學生的思想中排在第一位的不是學習,更不是基礎課的學習,他們不會去考慮誰的學習成績好,更不會主動地學習;第二位是行為習慣差,學生們不會很好的安排學習時間,不會珍惜時間去學習,更不會有學習的習慣;第三位的是學習能力差,他們文化基礎普遍太低而且綜合學習能力不強,他們沒有好的學習方法,更不會主動去提高自己的語文素養和能力。但21世紀將是人才競爭的時代,世界各國的教育家越來越重視人才這一最寶貴的資源,提出創造“人人可以成才,時時可以成才,處處可以成才”的環境。在這種思想的認識下,很多家長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走出”高考是孩子成才的唯一途徑”的認識誤區。所以語文基礎能力的培養和人文教育的實施必須并行。
二、語文課堂現狀及語文教師的素養
語文一直以來是被學生所忽視的學科,所以在課堂上往往出現睡覺,不注意聽講,不摸課本,玩手機,聊天的現象。而語文在培養人的道德修養素質方面又有不可估量的責任,所以如何在課堂上引導學生感興趣“夠用性”的學習呢?首先,教師應有堅實的課堂基本功,增強個人的語言魅力,教學語言藝術是教師教學魅力和人格力量的體現,親和力的教學語言有利于消除學生羞澀和厭學感,有利于煥發學生和教師的活力。其次,要了解學生需要,思維特點,生活經驗等等。只有了解學生情況,教學才能有“針對性、有效性”。再次,教師應注意在“夠用、實際”的原則指引下,應突出語文基礎知識的教學,一節語文課不應該是講的越多越好,一篇課文更不是講的越細越好,語文課應該是學生學會的越多越好,課文的講解,應該是學生越喜歡聽越好。
三、語文課堂形式的改革
職業學校的語文教學雖然有大綱中提出的內容和要求,但是為了利于學生的發展,語文教師應該對課本重新整合,主要對學生進行字,詞,句,文的認讀,在此基礎上適當進行能力訓練和提高,不能照搬照套普高學生的能力要求,這一點毋庸諱言我們語文老師可以把聽說讀寫的培養目標分別分開來上課,可以分別開設速記課、普通話演講課、美讀欣賞課、書法課。我想這樣課堂上往往是輕松愉悅的。中職語文課堂在“量”上和“速度”上不能要求過高,學生基礎不太好,所以要循序漸進,要興趣性和社會實用性相結合教學。
四、學生的主體地位和參與意識應充分發揮
語文課堂教學方法當務之急是正確處理“導”與“學”的關系,切實抓好學生主體地位的落實,從而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率。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發揮學生的參與意識,是尊重職業教育規律的體現,也是我們對過去的語文教學做了深刻反思之后的必然選擇。
首先讓學生的手動起來。在課堂上,我注重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經過多年的教學實踐,我們發現讓學生進行動手操作,不僅有利于學生提高學習興趣,獲取知識,掌握學習方法,還有利于學生思維的發展。
其次讓學生的口動起來。針對學生不愿主動發言的狀況,可以采用小組討論、在班內交流的學習方式,調動學生發言的積極性,并讓學生在每一次討論交流中得到鍛煉。誦讀也是語文學習中很重要的一種能力。但在短短的四十五分鐘內,我們不可能讓每個學生都站起來得到鍛煉。在教學中我采用自讀、齊讀、小組分工誦讀相結合的方式讓學生的口動起來,這樣既營造了一種好的學習氛圍,又能讓每一個同學都有自我鍛煉的機會。根據語文教學和專業的需要,還可以在老師指導下,加強學生的朗讀、背誦、對話、表演等語言訓練,形成較強的口語能力。
最后讓學生的腦動起來。在語文課堂,必須讓學生成為自己抉擇的主人,鼓勵學生積極沉思、認真反思、大膽質疑,在質疑中引導學生從“知其然”進入到“知其所以然”;在質疑中培養學生從線型思維、單向思維進入到立體思維和創造思維中。使學生養成獨立思考的能力,進一步養成分析、判斷、推理、演繹的能力,為學生走向社會,從事某一職業打下堅實的思想基礎。
總之,中職學生不僅要學好語文基礎知識,掌握語文基本技能,更應在語文學科里獲得一種深厚的人文修養。我認為語文基礎能力的培養和人文教育的實施并不沖突和矛盾,正如韓愈所說,“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只要運用適當的方法加以正確的引導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