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秀鈴+倪錦誠
【摘 要】中國菜名英譯是傳播中國文化的重要方式。如何翻譯中國菜名并充分體現中國傳統餐飲文化,將有利于世界各國人民更好地認識中國飲食文化。為了使中國餐飲文化在不失其內涵和本意的情況下更加為世人所知,本文以中西方餐飲文化差異為切入點探究中國菜名的英譯特征,著重對幾種重要的中國菜名翻譯方法與技巧進行探討和歸納,希望能對中西方文化交流起到借鑒作用。
【關鍵詞】中西方文化差異;中國菜名;英譯;翻譯方法
中圖分類號:H315.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7)07-0266-03
一、引言
中國菜作為中國餐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已成為中國美食傳播與發揚光大的工具之一,是中華數千年悠久餐飲文化的結晶。每一道菜肴背后都隱藏了中華兒女對于中華文化的特定寓意和內涵,中國菜名的翻譯也就自然而然地受到中國傳統餐飲文化的影響。Catford(1965)將菜譜翻譯定義為“將一種語言的菜單和飲食文化語義等價轉化為另一種語言的過程”。[1]即要求譯者要準確無誤傳達中國菜名所包含的深層含義,同時又不失翻譯的順暢和雅致,從而達到翻譯所提倡的“信、達、雅”標準,同時考慮中西方餐飲文化所存在的差異,使國外游客更好地理解菜肴背后所蘊含的餐飲文化,是譯者翻譯任務的核心。
中國歷史悠久,締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國餐飲文化。而西方國家由于殖民、人口遷移等各種原因,吸收各種餐飲文化之長,形成了一系列綜合性的餐飲文化。正由于中西方餐飲文化存在巨大差異,從而影響到了中國菜名的英文翻譯。本文著眼中西方餐飲文化差異下中國菜名英譯問題研究,嘗試歸納出如何更精確地翻譯中國菜名,同時提供一些中國菜名英譯的翻譯策略供參考。中西方餐飲文化背景下中國菜名中譯英翻譯的研究具有很大價值,因為這有助于更好地提升中國菜名翻譯,使跨文化溝通以及文化傳播交流更加簡單。
二、前人研究
飲食與文化密切相關,不同地域締造了不同的餐飲文化,而這些不同主要表現在烹飪方式、宴會禮儀、飲食習慣、飲食觀念、菜式命名等方面。
首先,在烹飪方式和飲食觀念方面。中國烹飪講究色香味俱全,追求味覺與視覺的享受,注重各種食材間的搭配調和、調料配比、烹飪時間、主料原味加上配料和調味料的均衡調和等方方面面。除此之外,食材的加工更是多種多樣:塊、片、卷、丁、段、末、條、汁等交相輝映,無不體現出中國餐飲文化注重內在調和卻不刻意修飾外表的特質,這也與宏觀、直觀和不可捉摸的中國傳統哲學思想不謀而合。西方飲食文化更加理性,強調科學與營養的搭配,對每天攝取的熱量、維生素、蛋白質、碳水化合物等元素極為講究,在原材料處理方面較為單一。例如,在西餐廳中,精致的餐具、高品質的原材料和貼心的服務都無法掩蓋其千篇一律的菜式及固有的土豆、西蘭花、青豆等搭配。
其次,在餐飲對象方面。在中國,俗語云:“民以食為天”,這充分體現出餐飲在人們日常生活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中國餐飲體現出的用料極大隨意性及大膽性是西方餐飲所無法比擬的。根據西方植物學家調查研究表明,中國人日常吃的蔬菜大約有600多種,遠超西方六倍之多。自古以來中國民間就有“菜食”之說,但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在日常生活中也開始重視葷素搭配。而西方國家快速的生活節奏也催生了食品工業的發展,如罐頭、快餐等,口味雖然單調,但節省時間的同時還能補充營養。
最后,在餐飲方式和菜式命名方面。在中國,日常百姓家中最常見的便是“四方桌”與“圓桌”,前者體現出了長幼尊卑,謙卑禮讓,后者體現出了平等團結,和睦共享的思想。桌上的菜肴不僅是品嘗之物,更是情感交流的橋梁。而在西方國家,兩人桌與吧臺等隨處可見,另一種便是自助餐,菜肴只是一種陪襯,其核心在于表達情感、結交朋友,大家各取所需,這體現出了西方人表現自我,張揚個性,相互尊重的理念。同樣,中國菜肴的命名注重高雅內涵,寓意吉祥,包含歷史文化信息等,使得中國菜肴常常達到“僅見其名就垂涎三尺”的效果,如“老少平安”、“百年好合”、“龍鳳呈祥”等,而西方菜肴更注重以原料命名,直截了當,如“煎牛排”、“炸雞”、“漢堡”等。
隨著中西方交流的不斷加強,中國菜名英譯也逐步得到學者們的關注。劉增羽(1990)提出成立中國菜英譯名審定委員會。[2]1982年到2016年間,知網上關于中國菜名英譯的研究論文高達1342條,各種權威和標準翻譯也得到了大眾認可。陳家基(1993)提出了中式菜肴翻譯的幾種不同方法類別:寫實型(直譯法)、寫意型(意譯為主,直譯為輔)、半寫實半寫意型(直譯加意譯)、地方風味型、典故型(直譯或意譯加解釋型翻譯)和藥膳型(簡譯加注釋)。[3]呂爾欣(2013)全面講述了不同文化背景下飲食方面的翻譯。中央電視臺于2014年播出的《舌尖上的中國》推出了英文版《A Bite of China》,使中華飲食文化和中國各地菜肴為世界所知,而其中結合中國文化與各種翻譯技巧的英文菜名,更是受到了中外人士的好評。但總的來說,中國菜名英譯尚缺乏統一規范,中西方文化差異背景下中餐菜名翻譯規則還需進一步深入;對菜譜中菜名的翻譯針對性不夠強,對源自歷史典故和具有文化意義的菜名翻譯研究較少。[4]這些都為在中西方餐飲文化差異下中國菜名的英譯帶來了很大難度。
三、中國菜名英譯存在的問題和原因
由于缺乏翻譯統一和規范化標準,中國菜名的英譯現狀很不令人滿意。楊亞敏(2007)認為,中餐菜名的翻譯問題表現在菜式空缺造成詞匯空缺,如中國的“包子”、“餃子”等,以及中國菜命名的特殊性,在英語詞匯中找不到相對應的詞。[5]王賓傳(2005)將菜名作為獨立的“非文學類語篇”,認為中餐菜單作為傳遞信息的一種工具,其預期功能是讓海外人士在用餐時,能夠明白菜單上各種菜式的原料及其背后所隱藏的文化寓意。[6]不可否認的是,中國菜名的英文翻譯仍然存在諸多問題:
一方面,一個菜名存在多種譯法。這個問題可能會導致人們對某道菜的理解產生混亂,可能造成詞不達意。例如: “怪味雞”有 “Multi-Flavored Chicken” 、“Wonderful-Taste Chicken等譯法;“童子雞”有“Chicken Without Sexual Life”、“Young Chicken”等譯法;“紅燒獅子頭”的翻譯包括:“Braised Meatballs with Brown sauce”、“Lion Head Braised in Brown Sauce”、“Stewed Minced Pork Balls with Brown Sauce”等。
另一方面,翻譯方法可能有問題。在某些情況下,運用一個譯法并不能得到最合適的譯文。具體可分為以下類型:
第一,單純直譯更加直觀,易于理解,并且忠實于原語,但問題仍然存在。例如,“麻婆豆腐”直譯為“Bean Curd Made By Woman with Freckles”(麻臉奶奶的豆腐)。對中國文化背景一無所知的外國人士會對此翻譯感到莫名其妙,翻譯也沒有表現出該菜肴的真實含義而達到其應有的翻譯目的。
第二,單純采用意譯。意譯比直譯清晰,但較為冗長,甚至會失去其原有意味(任京生,2001)。例如,“老少平安”是由豆腐、魚肉等烹飪而成(Steamed Bean Curd and Minced Fish),其名稱暗含了此菜對老人和年輕人身體有益,所以簡單地翻譯為豆腐和魚將會使其表達的寓意喪失。
第三,音譯是相對簡單的翻譯方式,但容易產生誤解并且無法表達其深意。例如,“狗不理包子”被音譯成 “gou bu li bao zi”,而“佛跳墻”被翻譯成“fo tiao qiang”,如果這樣外國人就能明白,那任何中國人都可以做英語翻譯了。
因此,以上分析表明,一個單一翻譯策略或方法并不一定具有普遍適用性。為了產出最合適的翻譯,譯者應努力研究中國菜和食物的名字,然后采取適當的翻譯策略以反映出中國菜肴的色香味形。
每一個問題都有其原因,菜名翻譯也不例外。上述問題的起因至少有三個。首先,人們對中國菜名的英文翻譯不夠重視,不愿意花時間和精力去研究,因此出現許多誤譯。然而,菜名翻譯,在某種程度上意義重大,它將極大地促進中國的旅游業和中西方文化交流;其次,一些譯者缺乏菜名翻譯所必要的技能,因此譯文質量不可避免地受到影響,出現較多的用詞和句法錯誤;最后,許多菜名翻譯對中西方餐飲文化意識理解不充分不透徹。由于菜名翻譯包含了許多菜肴獨特的地方意義特點,會涉及一定量的文化轉換翻譯。一些譯員會使用兩國語言但不了解兩國文化,不能妥善處理中國和西方餐飲文化之間的差異,這樣反過來就會導致兩種語言之間產生巨大的分歧,甚至文化沖擊,從而無法準確表達和傳播中國菜名背后隱藏的確切內涵。
翻譯不僅意味著不同語言的傳遞,也意味著不同文化的傳遞。中國菜名英譯旨在介紹中國的美食、傳播中國文化,促進和擴大中西方在各方面的交流。因此,譯者應盡最大努力融入中國餐飲文化,并充分了解西方人的不同餐飲文化,從而使得中國餐飲文化能夠兼容并蓄,并得以名揚天下。
四、中國菜名英譯的翻譯策略
翻譯中國菜的主要目的是弘揚中國餐飲文化,促進對外文化交流,使外國人跨越文化差異和風俗習慣更深入地了解中國菜背后的意義和內涵。中國菜名英譯的翻譯策略主要有“避免抽象”、“簡潔”、“避免文化沖突”等。
(一)避免抽象
某些由動物或植物名命名的菜,甚至和成語典故結合起來的菜,其獨特的文化內涵是西方人不易理解的。在這種情況下,常見的做法是避免虛擬和抽象。以“百鳥歸巢”為例。雞爪、豬肉和鵪鶉蛋象征“百鳥”,“竹筍”往往指“巢”。要想翻譯出該菜名的精髓,最好的辦法是與菜本身的材料以及隱含意相結合,即“chicken and pork with egg and bamboo shoots”。再如,“百年好合”是中國婚宴席上一道必不可少的甜品,首尾兩字取自“百合”,而“年”是廣東話中的“蓮”,因此譯為“Sweet Soup with Lily and Lotus Seed”。
(二)簡潔,避免陳詞濫調
和西方菜名相比,中國式菜名顯得冗長、復雜,這使得外國客人很難在第一時間理解該菜的內容和特色。因此,翻譯應力求簡明扼要,而不是字對字的翻譯。以“蓮子薏米燉鴨湯”為例。眾所周知,湯的制作方法為燉,所以,我們翻譯這道菜名時,可省略“燉”的翻譯,即“duck soup with lotus seeds and barley”。再如,“冰糖燉銀耳蓮子湯”可譯為“White Fungus and Lotus Seed with Rock Candy”。
(三)避免文化沖突
由于歷史、地理位置、風俗習慣、宗教信仰等差異妨礙著人們之間的彼此理解,進而影響著不同語言間的翻譯。為了克服跨文化交際中的文化差異障礙,熟悉中西方的飲食文化是非常重要的。翻譯時除考慮飲食文化差異外,還應尊重西方人的飲食觀念,如將“紅燒獅子頭”譯為Braised Lion Head,便是對西方文化的一種不敬(獅子在西方被看作百獸之王)。再如,“龍鳳呈祥”(Chinese lobster pieces atop garlic greens)(“龍”指蝦,“鳳”指雞),“龍”和“鳳”是中華民族的象征和中華文化的精髓,中國人往往用其來形容美好的事物,而西方國家則認為其為充滿攻擊性的惡獸。從這個意義上說,翻譯不是僅僅平譯中國菜名,更是不同文化間的一種交流。
受東西方餐飲文化影響,為了使中國菜名英譯本更容易被理解和接受,譯者應采用適當的策略加以應對。中國菜的命名不僅取決于直觀素材,如菜的原材料、形狀、顏色、味道、刀工、制作方式,也取決于地名、人名、典故、比喻等復雜因素。以下為中國菜名的一般翻譯方法:1.以主要原料翻譯菜名,如“西紅柿炒雞蛋”(Scrambled Egg with Tomato)、“牛肉燉豆腐”(Beef with Beancurd)等;2.以烹飪手法翻譯菜名,如“荷葉粉蒸肉”(Steamed Pork with Rice Flour Wrapped in Lotus Leaves);3.以形狀或口感翻譯菜名。如“糟溜魚片”(Stewed Sliced Fish in Wine Sauce)、“宮保雞丁”(Fried Diced Chicken with Chili Sauce)等;4.以人名或地名翻譯菜名,如“北京烤鴨”( Roasted Beijing Duck)、“南京鹽水鴨”(Nanjing Boiled Salted Duck)等;5.借用中國拼音翻譯菜名,如“餛飩”(Wonton)、“棒棒雞”(Bonbon Chicken)等。
以上為常見的幾種主要翻譯方法,總的來說,菜名的翻譯方法順序為“口感+制作方法+形狀+主料+輔料”或“口感+制作方法+主料+形狀+輔料”,如“魚香肉絲”()Fragrant Fried Shredded Pork with Sesame)或(Fragrant Fried Pork Shredded with Sesame)。
顯然,中國菜名的英文翻譯是靈活的,至于哪一種翻譯方法最為適用,可根據自定義和具體條件來確定。只要掌握與該主要成分開頭的第一個翻譯方法,其他方法可以自然而然推敲出來。翻譯過程中要善于虛心向有關專家和從事菜肴烹飪的廚師進行溝通,查閱和菜名有關的歷史文獻或餐飲書籍,從而翻譯出恰當的具有中國文化特色且被外國友人接受理解的菜名
五、結語
中國菜的名字有著豐富的內涵、韻味和文化底蘊,生動形象地反映了中國的餐飲文化,其英文翻譯是傳播中國文化和吸引國外游客的重要方式之一。本文研究了中西文化差異背景下中國菜名的英譯問題,通過對中西方餐飲文化差異的對比和原因探究,尋找適當的翻譯方法,以避免頻繁轉換而產生文化上的誤解。在中國菜名的翻譯過程中,譯者要充分考慮中西方餐飲文化的異同,不能就某一方面簡單地判斷中西兩種餐飲文化孰優孰劣,要將兩者有機結合起來,相互包容借鑒,形成新的兼容并蓄的中西方餐飲文化體系,同時加強對菜名英譯意義的認識和對菜名英譯的統一與規范。筆者建議通過查找權威專家出版的有關詞匯的詞典,成立專業網站,開通研討規范性專欄,以及在能力范圍內配上統一圖片供參考。譯者應該做的是,盡我們最大努力通過保持其原有文化內涵,翻譯出精致和優美的菜肴名字,幫助外國食客體會到深厚的中華文化底蘊。總之,譯者必須在中國菜名的英譯過程中保持謹慎態度,延伸其專業性翻譯的廣度,從而實現中國菜名翻譯的專業性和統一性。
參考文獻:
[1]J.C.Catford.A Linguistic Theory of Translation[M].London: Oxford Universtity Press,1965.
[2]劉增羽.中式菜肴英譯名亟待審定[J].中國翻譯,1990,(5):11-13.
[3]陳家基.中式菜肴英譯方法初探[J].中國翻譯,1993,(2):34-36.
[4]胡紅云.中餐菜名翻譯研究綜述[J].揚州大學烹飪學報,2008,(3):56-59.
[5]楊亞敏.中餐菜單的翻譯障礙及翻譯方法[J].南通航運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7,(1):38-40.
[6]王賓傳.淺談中餐菜單英譯[J].井岡山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1):46-48.
[7]黃薔,王巍萍.談中式菜名的英譯及中國餐飲文化[J].江西科技師范學院學報,2006,(2):111-114.
[8]李郁青,中國菜式命名的文化內涵與翻譯[J].江漢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2,(1):102-104.
[9]劉宏義.中國菜肴名稱中的文化要素分析及翻譯[J].懷化學院學報,2006(6).
[10]王宇.英漢烹飪詞匯語義對比研究—兼談英漢飲食文化差異[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01,(2):18-20.
[11]熊四智.中國人的飲食奧秘[M].河南:河南人民出版社,1992.30.
[12]許力生.跨文化交際英語教程[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4.
[13]李夢.中式菜肴的英譯方法和中國飲食文化[J].湖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7,(3):94-96.
[14]劉萍.中式菜肴名稱的口譯[J].中國科技翻譯,2001,(1):65-67.
[15]劉永華.中國菜名英譯的原則與具體方法探析[J].新鄉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7,(6):168-16.
[16]熊力游.中華菜名功能與翻譯處理[J].長沙大學學報,2004,(3):87-88.
[17]周峰.中式菜譜英譯規律解析[J].商業現代化,2008(22).
[18]蔣艷.中西飲食文化差異的原因分析及其研究意義[J].湖北教育學院學報,2007(04).
[19]魏曉冰.莆田地方美食的英譯研究[N].海外英語,2011-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