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春燕
【摘 要】新聞報道是群眾了解黨和政府政策變動的主要通道,也是引導群眾正確理解方針政策的平臺。作為媒體從業人員,出彩的報道才能深受公眾喜愛,才能體現媒體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
【關鍵詞】會議;領導活動;成就報道
中圖分類號:G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7)07-0288-01
在很多地級市新聞媒體中,會議新聞、領導活動新聞等報道內容千篇一律都是“XX會議在我市召開……”“XX領導在XX考察……”“XX投資多少錢,建成了……”,等等。內容比較生硬呆板,但這也是事實,領導都希望報道越長越好,內容越詳細越好,卻忽略了受眾的可聽性和參與性,致使新聞的收聽率越來越低。要扭轉這一現象,必須從形式上進行改變。
一、會議新聞報道
會議新聞在地方臺新聞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它既是群眾了解中央政策變動的信息通道,也是體現群眾民主參政議政、發表意見的平臺。黨務、政務信息是會議新聞重要的資源,會議新聞可采用會場采訪和會外采訪相輔。會議所涉及的方針、政策,在報道上可以運用會外采訪的形式來挖掘更多新聞背后的新聞,選擇平凡人物為采訪對象,使普通百姓成為新聞的主角;抓住普通勞動者的的思想,有針對性地了解群眾關心的切身利益問題;還可以圍繞會議主題采訪會外公眾的反應。
作為黨和政府的宣傳媒體,應以高度的政治責任感,多渠道地把黨的方針、政策傳送到廣大人民群眾之中,使黨和政府的決策與人民群眾的意見在討論中達成共識,從而成為經濟發展與社會進步的推動力。近年來,各地方新聞媒體都開設了“行風熱線”節目,如湛江廣播電視臺的《行風熱線》節目,它的宗旨是要求各個職能部門主要負責人為上線嘉賓,以宣傳黨委、黨政府的中心工作為目的,用“以人為本”的工作理念,在政府部門與人民群眾之間架設起一座溝通和理解的橋梁,通過多方位、多渠道交流,把群眾監督、輿論監督和職能部門監督結合起來,著眼于人民群眾關注的熱點難點問題,切實糾正損害政府形象和損害群眾利益的不正之風,正確引導群眾,維護和諧穩定的輿論環境。
二、領導活動報道
很多領導把在媒體上做報道當成向上級匯報政績的機會,所以對領導活動報道的改進,不是單純減少數量,而是要從形式上進行改變。領導活動報道為什么群眾不愿意接受,根本原因在于報道方式陳舊,內容干巴巴,要打破這一模式,可以充分運用側寫、言論、特寫、答記者問等形式,把活動做深、做透來增加新聞的感染力。
三、建設成就報道
成就報道是多報道戰役,不可能單兵作戰。成就報道只會告訴大家“近幾年怎樣……”,沒有新聞的時效性。但成就報道有利于凝聚民心、團結社群、促進社會的和諧穩定。在報道采訪中,要有“創新意識”,不僅要報道成就本身,同時要報道成就的成因。我國改革開放以來,大多數建設成就都與人民群眾生活息息相關,如筑公路、造住宅、建電廠……都是老百姓看得見的成就。近幾年來,隨著黨和政府在各個領域改革不斷深入,各種新情況、新問題不斷涌現,我們應將成就報道著眼于國家改革開放、城市建設、市場經濟等背景下,充分利用新的傳播方式和手段,采取廣大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除了通過廣播、電視,還要通過網絡平臺、微博、微信公眾號等多渠道地把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各級黨委政府的決策傳送到人民群眾之中,使群眾認識擁護國家的方針政策,了解發展方向。讓群眾看到成就,又能親身感受到成就發展帶來的福利,這就是成就報道正面宣傳的“財富”。
為了增加成就報道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必須從小處切入,選擇與群眾生活相關的成就,讓老百姓自己來講述成就,群眾所見、所感受的成就,是最感動人的。如報道城市建設,可多方面報道城市綠化、城市空氣、公園數量等,這些小小的變化與城市居民生活緊密聯系,可采訪晨運群眾,讓他們講述運動場所的選擇多樣化;采訪一些老人,讓他們以回憶的方式述說城市的變遷,等等。如報道制度改革,可選擇各個時代人們所關注的制度焦點和制度本身所帶來的便利,來詮釋制度改革的必要性。讓受眾在新聞傳播中思想得到理性升華,這才真正體現了新聞媒體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
新聞工作是一個集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群體素質為一體的系統工程。其中,新聞輿論工作者是承上啟下和連接社會各階層的關鍵和主體,不管是會議報道、領導活動報道還是成就報道,都必須采取開放式采訪,從封閉中走出來,在堅持正面輿論導向的同時,必須改革創新,必須站在社會進步和社會文明的角度去思考,去唱響主旋律、去傳播正能量,只有這樣,新聞工作事業才能當好國家政府的“喉舌”。
參與文獻:
[1]莊居湘.讓黨報的強項強起來[J].新聞戰線,20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