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娟玲+成紅梅+劉晨光

摘要 針對大荔縣糧食生產現狀,對糧食綠色高產創建項目實施的情況、做法和成效進行詳細闡述,形成一套現代農業生產的種植模式,以期為持續提高大荔縣糧食綜合生產能力提供科技支撐。
關鍵詞 糧食;綠色;高產;高效;措施;成效;陜西大荔
中圖分類號 F326.1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7)06-0074-02
大荔縣地處關中平原東部,屬溫帶半干旱大陸季風區,年平均日照時數2 385.2 h,年平均太陽輻射量526.4 kJ/cm2,平均氣溫13.4 ℃,年降水量514 mm,無霜期212 d[1]。境內黃、洛、渭3條河流穿過,光熱資源豐富,水利條件優越,是一個典型的農業大縣。大荔縣糧食種植歷史悠久,栽培經驗豐富,具有“陜西糧倉”之稱,是國家優質商品糧基地縣。
1 大荔縣糧食生產現狀
小麥、玉米是大荔縣的傳統優勢作物,常年糧食播種面積6.67萬hm2以上,總產量45萬t左右(表1)。其中,小麥面積4萬hm2左右,總產量20萬t以上;玉米面積4.33萬hm2左右,總產量22萬t以上。種植區域主要分布在黃河灘、渭河灘區。
十二五期間,大荔縣連續5年實施農業部小麥、玉米高產創建項目。創建小麥萬畝示范片13個、面積9 266.67 hm2,平均產量7 959 kg/hm2,較非項目區平均產量6 783 kg/hm2增產1 176 kg/hm2,增幅17.3%;創建玉米萬畝示范片14個、面積9 866.67 hm2,平均產量9 520.5 kg/hm2,較非項目區平均產量8 169 kg/hm2增產1 351.5 kg/hm2,增幅16.5%。累計增產糧食22 500.8 t。糧食單產水平和總產大幅度提升,通過高產創建項目實施的輻射示范帶動,對大荔縣糧食均衡增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促進作用。
2 項目實施基本情況
十三五開局年也是農業部進一步提升糧食綠色高產高效創建優化升級的第1年。促進糧食產業穩定發展,堅持綠色發展理念,以促進農業穩定發展和農民持續增收為目標,以提升小麥、玉米生產能力為目的,組裝成熟綠色的高產高效技術,構建攻關體系,積極開展新品種新技術引進、不同播期播量、種植模式等試驗示范研究,深化機制創新,推廣綠色高產高效集成技術模式,突出節本增效、高產穩產。2016年共建立糧食綠色高產高效創建核心示范區2 000 hm2,其中小麥萬畝核心示范片2個,實施面積為1 523.87 hm2,輻射帶動6 666.67 hm2;玉米萬畝示范片1個,實施面積為768.47 hm2,輻射帶動3 333.33 hm2。實施地點在糧食面積集中的韋林鎮、趙渡鎮、蘭空農場、沙苑農場。
3 主推關鍵技術
3.1 在播種質量上下功夫
推廣土壤深松深翻技術,提高小麥玉米播種質量。小麥種植時深翻深耕與旋耕結合,播前整地深松、旋耕、施肥、玉米秸稈粉碎還田,每隔2~3年小麥播種前土壤深翻1次。通過深松深翻(翻深25~33 cm)打破犁底層加深耕層厚度,有效地疏松土壤、改善土壤通透性,提高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玉米推廣免耕硬茬直播技術,提倡大型機具耕作,播種深度4~5 cm,開溝深度6 cm,達到標準化作業。
3.2 在種子選用上下功夫
推廣優質高產穩產品種,建立合理群體結構[2]。穩定提升小麥單產,主攻玉米高產,保證小麥、玉米整體增產。玉米品種推廣增產潛力大、耐密緊湊型的優質高產品種,如隆平285、聯創808等,種植密度6.75萬~7.50萬株/hm2;小麥品種推廣穩產、抗逆性強的陜墾224、中育12等品種。小麥高產的群體動態指標:基本苗225萬~270萬株/hm2,冬前總莖數1 200萬~1 500萬個/hm2,春季最高總莖數不超過1 800萬個/hm2,成穗數570萬~630萬穗/hm2。
3.3 在水肥管理上下功夫
推廣水肥一體化,提高水分和肥料的利用率。小麥、玉米的施肥量根據土壤肥力及產量指標而定,根據測定的土壤基礎肥力確定施肥量,并把玉米需要補充的磷鉀肥在小麥播種整地時一次性施入,隔年利用。小麥田推廣玉米秸稈粉碎還田,培肥地力,提高肥料利用率;推廣小麥氮肥后移技術;確保冬灌和拔節水[3]。夏玉米保障“四水”,即保證出苗水、巧灌拔節水、飽灌抽雄水、灌好升漿水。根據夏玉米需水規律和各生育期降水情況,推廣節水補灌及節水灌溉技術。
3.4 在病蟲害防治上下功夫
推廣病蟲害綠色防控一體化技術,防治“四蟲四病”最關鍵。堅持“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植保方針,認真做好病蟲害的監測與預報,開展專業化統防統治,提高社會化服務水平[4]。小麥主要防治對象有白粉病、赤霉病、蚜蟲、吸漿蟲;玉米主要防治對象有大斑病、小斑病、穗腐病、粘蟲、玉米螟。做好物理和化學綜合防控,從而減少污染,降低成本,提高品質。
3.5 在推進標準化管理上下功夫
推廣小麥、玉米一體化綠色高產高效技術模式,提升糧食綜合效益。以綠色高產高效創建項目為載體,促進規模化種植、集約化經營、統一規范化作業[5],推進標準化生產方式。加強農機農藝結合,實現七分種三分管,達到一播全苗,為豐產打下基礎;針對小麥、玉米生產中存在的技術問題,栽培、育種、植保、土肥等多學科協作,科學制定實施標準,集成并推廣小麥、玉米綠色高產高效栽培技術。
4 工作措施
4.1 加強組織領導,明確各方責任
一是成立了以主管農業縣長為組長,農業局局長、農技中心主任和示范鎮韋林鎮鎮長為副組長的行政領導小組,主要負責督促項目實施、組織協調等工作。二是成立了技術指導小組,農技中心農技站站長為組長,技術小組成員由農技、土肥、植保等方面的技術人員組成,具體負責方案的制定、示范點面積的落實、資料編印、宣傳培訓、技術指導、病蟲害綜合防治、物資發放等工作,做到了行政推動有力,技術服務到位。
4.2 抓好宣傳培訓,推廣小麥、玉米一體化集成技術
在項目實施過程中,組織技術人員進村入戶,深入田間地頭,圍繞品種選用、田間管理、科學灌溉、病蟲草害綜合防治、抗凍防災等關鍵技術,通過現場指導、舉辦專題培訓會、印發技術資料等多種方式,一層一層搞好服務,一環一環抓管理,開展培訓。建立了小麥、玉米苗情、墑情和病情監測點,全面做好監測,根據監測結果研究制定管理意見,指導農民抓好落實高效生產。在小麥、玉米整個生育期編發宣傳材料,舉辦培訓會,通過宣傳培訓、交流指導等宣傳模式,實現了方式上、內容上、形式上、方向上的創新,確保技術培訓、技術服務、物化補貼、信息和機械化到位。提高了農民的科技意識和科學種田水平,為小麥、玉米綠色高產高效生產奠定堅實基礎。
4.3 強化技物結合服務,實行物化補貼
在項目建設中,精心制定補貼方案,按照補貼標準提早籌劃、提早安排、提早準備,抓好每一個關鍵技術環節現場培訓,結合每項關鍵技術在種子、化肥、農藥等方面給農戶實行物化補貼。項目資金80%以上用于關鍵技術推廣補助,以此充分調動農戶生產積極性,確保良種良法直接到田,擴大技術措施的覆蓋率。
4.4 集成糧食基地試驗示范研究
在韋林鎮慶灃村通過土地流轉承包7.2 hm2,對試驗地實施灌溉暗管鋪設,路面硬化和綠化,設立試驗示范基地展示牌,全力打造高產高效栽培技術試驗基地。2016年承擔上級業務部門安排的小麥試驗6個,包括小麥新品種展示試驗、小麥新品種展示示范、農大1108不同播期播量試驗、農大399不同播期播量試驗、小麥寬幅播效果對比試驗、小麥超高產試驗示范等;承擔玉米試驗2個:不同玉米品種密度試驗、玉米密度高產宜機收品種及配套栽培技術試驗與示范。對不同種植品種、不同播期、不同播量等系統攻關技術開展研究,認真調查、分析、總結,為綠色高產創建提供第一手資料,儲備技術力量。
4.5 整合資源,強化輻射帶動效應
以高產攻關田為載體,針對小麥、玉米生產中存在的技術瓶頸,積極加強與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協作攻關,加強栽培、育種、植保、土肥、農機等多學科協作,強化技術支撐,研究集成了小麥綠色高產高效品種+深松深耕+規范化播種+氮肥后移+“一噴三防”的增產模式,以及玉米增產潛力大、耐密品種+免耕硬茬直播+合理密植+綜合運籌水肥+加強病蟲害綜合防治的增產模式。整合農業系統農技、種子、土肥、植保各專業的技術力量,促進了技術的有效集成。拓展糧食專業合作社、專業服務隊功能,做好技術服務工作。扶持培育種糧大戶,發展規模化種植,實現集約化經營、標準化生產。
5 工作成效
5.1 示范輻射成效突出
圍繞實施綠色高產高效創建項目,推廣應用“主導品種合理搭配、土壤深松深翻耕作、高質量播種、配方施肥、病蟲防控”等小麥、玉米一體化栽培技術,集成綠色高產高效技術模式,達到節本增效、提高單產的目的。小麥2個萬畝示范片平均產量為7 797 kg/hm2,較非項目區增產778.5 kg/hm2,增幅10.9%;分別輻射帶動韋林鎮3 333.3 hm2、趙渡鎮3 333.3 hm2輻射帶動田,平均產量分別為7 444.5、7 008.0 kg/hm2,較前3年平均產量(6 750、6 300 kg/hm2)分別增產10.3%、11.2%。玉米1個萬畝示范片平均產量9 532.5 kg/hm2,較非項目區增產14.2%;輻射帶動韋林鎮3 333.3 hm2輻射帶動田,平均產量為8 634.0 kg/hm2,較前3年平均產量(7 800 kg/hm2)增產10.7%。通過實施綠色高產高效創建項目,推廣綠色高產高效集成技術模式,輻射帶動渭河灘區、黃河灘區糧食均衡增產,提高了大荔縣糧食生產水平。
5.2 項目區經濟效益顯著
通過糧食綠色高產高效創建項目的實施,在種子、肥料、灌水、農藥、機耕、人工等方面約節省675元/hm2,2種作物需要成本約1.2萬元/hm2,節本增效5.6%;小麥增產778.5 kg/hm2,2個萬畝片共增產1 186 t,增值213.5萬元(小麥按1.8元/kg計算);玉米增產834 kg/hm2,1個萬畝片共增產611t,增值85.5萬元(玉米按1.4元/kg計算)。項目區共增產糧食17 97 t,增值299萬元。完成了項目目標任務,項目區基本達到了標準化生產、規范化經營、產業化帶動,實現了區域性綠色高產高效。
5.3 培養了一批新型職業農民
立足糧食技術集成基地,以科技示范戶為主體,做好新品種、新技術試驗示范工作,定期宣傳培訓、下田技術指導,推廣栽培技術;以規模化種植帶動集約化經營,實施統一機耕,培肥地力、平衡施肥,指導專業化統防統治,推進全程標準化管理。培養了一批懂技術、重實踐、熱心為農民傳授新技術的新型職業農民。示范區種植小麥66.7 hm2以上農戶2戶,33.3 hm2以上農戶6戶,6.7 hm2以上農戶40戶。
5.4 驗證修正了小麥、玉米綠色高產高效栽培技術
以實施高產創建與增產模式攻關為載體,集成了成熟可操作的標準化高產高效技術模式。主要是在原有關鍵技術的基礎上,高度重視了農藥、化肥零增長相關技術的運用,重視了不良天氣應對技術的應用,完成了小麥、玉米綠色高產栽培技術的修正。
6 啟示
糧食綠色高產創建項目的實施,加快了優良品種的推廣和新品種的更新換代,改善了農田基礎設施,提高了耕地產出能力,加快了機械化推廣步伐,形成了一系列現代農業生產種植模式,培養了一大批高產典型等。但也存在許多問題,例如,如何拓寬合作社服務領域,發揮合作社的職能效應;如何依靠科技培養健康土壤,提高作物的單產水平;如何加強農藝農機相結合等問題,有待于在今后工作上繼續研究和深挖[5]。
7 參考文獻
[1] 康聰麗,王娟玲,李曉紅,等.大荔縣小麥高產創建的實踐與成效[J].中國農技推廣,2013(10):18-19.
[2] 成紅梅.大荔縣2010年玉米產量形勢分析報告[J].現代農村科技,2010(24):13.
[3] 趙廣才,朱新開,王法宏,等.黃淮冬麥區水地小麥高產高效技術模式[J].作物雜志,2015(1):163-164.
[4] 成紅梅,王娟玲,康聰麗.陜西省大荔縣玉米生產現狀、存在問題及對策建議[J].陜西農業科學,2013(5):143-145.
[5] 董明禮.大荔縣玉米機收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農業機械,2010(26):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