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淑秋
摘 要:現代化之路的探尋與中國夢的追逐是近代以來中國孜孜以求的理想和目標,中國人為實現現代化前赴后繼,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夢想不懈奮斗。在中華民族重振雄風、走向復興的征程中現代化與中國夢相輔相成、相伴相依,現代化是中國夢的強大保證、實現路徑和手段,中國夢是現代化的前進動力和目標指向。歷史昭示,現代化與中國夢無論是過去、現在還是未來都是中國道路必須堅持的方向。
關鍵詞:現代化;中國夢;內在關聯;歷史;現實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7)04-0008-02
現代化是人類社會從傳統的農業社會向現代工業社會的轉變,是人類文明的又一次躍進。現代化是人類歷史上最劇烈、最深遠并且顯然是無可避免的一場社會變革 [1]。現代化是人類社會孜孜以求的理想和目標,也是近代以來中國人不懈追求的夢想。世界的現代化開端于18世紀下半葉英國工業革命,中國的現代化則發軔于19世紀下半葉的鴉片戰爭。1840年以前的中國還處于延續了兩千多年的農業社會,高度發達的先進的農業文明一直領先于世界。但當1840年農業文明與工業文明碰撞時,農業文明終究敵不過強大的工業文明,這是文明演進的趨勢,自此中國歷史以現代化為主旋律,開始了現代化之路的探尋與中國夢的追逐。本文從歷史與現實的向度來透視中國現代化與中國夢的內在關聯,以此審視中國現代化對實現中國夢、中國夢對推進中國現代化的至關重要作用,揭示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中推進中國現代化與實現中國夢的必要性與重要性。
一、歷史向度
中國自1840年探尋現代化之路開始到現在,在現代化的征程中中國現代化的內涵不斷變化,現代化的戰略不斷調整,現代化之路的愿景藍圖不斷勾畫,現代化的進程由于內外戰爭時斷時續,但是在奔向現代化的道路上卻從未止步。在追逐中國夢的道路上,雖然每個時期中國夢的具體內涵不同,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從未改變、從未動搖的夢想,追逐夢想的腳步從未停歇。中國現代化與中國夢是近現代中國歷史的主題,二者自始至終如影隨形,互聯互通。
(一)1840—1949年:外力逼迫下的現代化緩慢啟動與中國夢的崛起
1840年的鴉片戰爭改寫了中國的歷史,使中國遭遇了“千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由一個天朝大國一步步淪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國歷史進入了備受凌辱、任人宰割的時期。求得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實現國家富強和人民共同富裕是擺在中華民族面前的兩大歷史任務,為了實現這兩大歷史重任,無數仁人志士開始了中國現代化之路的艱辛求索。最早開啟現代化之門的是洋務派,他們學習和引進西方先進的現代的軍事技術,興辦近代軍事工業與民用工業,以期通過軍事與經濟的現代化,助力其實現“自強” “求富”的夢想。洋務派舍本逐末式的器物層面的改革,導致其最終以失敗而告終。緊接著資產階級改良派主張引入西方政治制度,將中國幾千年的君主專制改革為君主立憲制,以期通過政治的現代化,來實現中國社會脫胎換骨的改變。改良派的滿腔抱負最終也只是曇花一現,未能挽救中華民族的危機。隨之資產階級革命派舉起武裝革命的大旗,通過徹底的政治革新,推翻了中國幾千年的君主制度,建立了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但辛亥革命雖然推翻封建帝制,卻沒有真正形成一個現代化國家,而是分裂出大大小小的軍閥割據,形成嚴重的政治危機[2]。緊隨其后,以陳獨秀、李大釗為代表的中國先進的知識分子掀起了新文化運動,試圖通過文化的現代化,帶動社會的發展和進步。新文化這場思想啟蒙運動雖然從根本上動搖了封建專制主義的思想基礎,催生了中國人現代化的思想觀念,但由于其局限性,不可能使中國社會進行徹底的改造。夢想一個接一個相繼破滅,正當中國人陷入苦悶彷徨迷茫之際,一股新興力量——中國共產黨誕生了,它找到了能夠指導中國實現現代化的新的理論——馬克思主義,在這一理論的指導下,中國人民重新思考中國的現代化道路,來實現國富民強的夢想。在新中國還未成立前,毛澤東就指出:“要中國的民族獨立有鞏固的保障,就必需工業化。我們共產黨是要努力于中國的工業化的。”[3]可見其實現工業化的遠大抱負。在新中國即將成立前召開的黨的七屆二中全會上,提出使中國“穩步地由農業國轉變為工業國,由新民主主義國家轉變為社會主義國家”,又再次把實現工業化的夢想提上日程。從1840年鴉片戰爭拉開中國現代化的序幕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中國現代化的道路并不平坦且異常艱難曲折,一批又一批有識之士為了爭取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實現國家富強的夢想前赴后繼,上下求索現代化之路。
(二)1949—1978年:內力催生下的現代化漸次推進與中國夢的追逐
1949年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歷經28年的浴血奮戰,推翻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三座大山,實現了國家獨立和人民解放,成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標志著中國已經具備了實現現代化的基本條件,中國的現代化道路探索進入到了可以由中國人自己掌控的全新時期。但國家富強和人民富裕的夢想仍任重道遠,歷史的實踐證明,實現國家工業化,是國家獨立和富強的必然要求和必要條件,也是一百多年來中國人民孜孜以求的目標。新中國的成立,雖為我國的現代化建設掃除了外部障礙和開辟了廣闊的道路,但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在一窮二白、積貧積弱的舊中國的廢墟上建立的,從廢墟中艱難起步的中國工業生產十分落后,1949年現代工業產值只占工農業總產值的17%。在這樣的基礎上要實現國家的工業化其難度可想而知,中國共產黨毅然決然地扛起重擔,把實現國家的工業化現代化作為始終不渝的奮斗目標。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中央第一代領導集體,明確提出過渡時期總路線,即要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逐步實現國家的社會主義工業化,并逐步實現國家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并根據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國民經濟狀況,選擇了一條優先發展重工業的工業化道路。當1956年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毛澤東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將國家富強和人民富裕這一宏觀的中國夢具體化為把我國建設成為一個具有現代農業、現代工業、現代國防和現代科學技術的社會主義強國,設計了“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的實現路徑,為了實現這一夢想,全國人民在黨的領導下萬眾一心,全力以赴。遺憾的是這一時期黨對“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一問題還沒有完全搞清楚,對社會主義的認識存在局限性和盲目性,對現代化的規律性把握不準,使夢想遠離了現實,道路偏離了原來正常的軌道。從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至1978年改革開放,中國在追趕現代化的道路上雖正確與錯誤相互交織,但為中國現代化的推進和中國夢的實現奠定了基礎和創造了條件。
(三)1978年至今:內外力助推下的現代化全面推進與中國夢的筑牢
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這是中國共產黨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標志著中國人民進入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也標志著我國對現代化道路的探索進入到了一個歷史性的轉折期。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中央重新審視中國在世界現代化進程中的位置,探尋中國的現代化目標、現代化道路,再一次勾畫了中國現代化的宏偉藍圖,重新確立了實現四個現代化的戰略目標。鄧小平指出:“我們從80年代的第一年開始,就必須一天也不耽誤,專心致志地,聚精會神地搞四個現代化建設。”[4]并進一步深化了對現代化的認識,認為現代化是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共建的現代化,提出了分三步走基本實現現代化的戰略目標和戰略步驟,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具體化為溫飽夢、小康夢、富裕夢。隨著實踐的發展和認識的深化,中國共產黨對現代化的認識也更加全面。黨的十三大提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是要建立富強、民主、文明的現代化國家……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發展社會生產力所要解決的歷史課題,是實現工業化和生產的商品化、社會化、現代化?!盵5]黨的十七大通過的黨章把和諧與富強、民主、文明一起作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目標,使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內容更加豐富。黨的十八大又提出:“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道路,推動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工業化和城鎮化良性互動、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相互協調,促進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6]。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又進一步深化了對現代化規律的認識。從1978年改革開放至今,中國進入了高速現代化時期,在短短30多年的時間里,中國迅速完成了西方發達國家需要幾百年才完成的現代化進程,取得了舉世公認的現代化建設成就[7]。中國的現代化從片面單一逐漸轉向全面,現代化的內涵更加豐富,現代化的發展更加協調,離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也越來越接近。
二、現實向度
(一)中國現代化是實現中國夢的強大保證
自1840年鴉片戰爭以來,中國人一直在不斷地追逐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170多年追逐夢想的艱難坎坷的心路歷程啟示我們,沒有現代化作為支撐和保證,中國夢就像只斷線的風箏,不管飛得多高多遠,最終還是要摔落的,夢想注定是要破滅的。洋務派、改良派和革命派在外力的逼迫下尋找救國出路,雖然他們的主張和方案不同,但其抱負實質都是通過現代化之路,來實現民族獨立和國家富強,追求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只不過是沒能找到適合中國的現代化道路,最終夢想化為泡影。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中國共產黨帶領廣大人民群眾集中力量進行現代化建設,繼續為實現國家富強、人民富裕的夢想而執著前行。從新中國成立到1978年改革開放之前,中國的現代化探索正確與錯誤交織,走過了一段曲折的發展道路,但這一時期的現代化建設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我國初步建立起了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為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打下了基礎,也使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中國夢更近一步。從1978年改革開放至今,中國現代化建設事業穩步前進,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國力、居民收入水平、人民生活水平、民主政治建設都邁上了一個大臺階,中國社會現代化與世界水平的差距在縮短。當下,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候都更接近實現中華民族復興這一偉大的中國夢,這份判斷和自信是源于我們現在離實現現代化的目標越來越近。中國夢并不僅僅是現代化的完成,但又離不開現代化的實現,甚至可以說,現代化建設是實現中國夢的物質基礎和經濟保障[8]?,F代化是將中國夢這個夢想變成現實的過程,現代化是實現中國夢的手段。
(二)中國夢是中國現代化的前進動力
中國夢是中國現代化的前進動力這一判斷,是基于中國夢是現代化的目的,“目的層”的現代化,以實現中國夢為終極關懷[9]。自19世紀中葉以來,中國人苦苦探尋現代化之路,其最終目的就是為了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在170多年追尋現代化的征程中,中國人曾苦悶過、彷徨過、迷惘過,但卻始終不言敗。封建地主階級的代表洋務派追尋器物層面的現代化失敗后,資產階級改良派和革命派接踵而至,將目光轉向了古老的封建政治制度,試圖改革中國的政治架構,追尋制度層面的現代化,探索失敗后無產階級知識分子又掀起了新文化運動,試圖通過文化現代化來推動中國的現代化。在各種現代化的嘗試都以失敗而告終后,一個嶄新的政黨——中國共產黨登上了探索現代化的舞臺,在承接前人努力奮斗的基礎上,繼續進行現代化的探索,并最終為中國找到了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正確道路??v觀曾經走過的現代化道路,會發現在中國現代化的征途中有成就也有失誤,有輝煌的經驗也有慘痛的教訓,步履維艱、異??部溃罱K中國一步一步走上了現代化之路,并離現代化的目標越來越接近。究其原因,最根本的一點就在于在現代化的道路上,始終有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相伴,中國夢貫穿于現代化探索的過程,中國夢點燃中國人追尋現代化的激情,中國夢牽引著中國現代化的腳步,中國夢照亮著中國現代化的道路。
三、結論
實現現代化是中國人矢志不渝的奮斗目標,中國人為實現現代化前赴后繼,進行了長期的奮斗和曲折的探索。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是中國人孜孜以求的夢想,中國人為實現夢想執著前行,進行了不懈的努力和奮斗。中國現代化與中國夢相伴而行,中國現代化為中國夢的實現提供了強大的物質基礎和保障,中國夢是中國現代化前進的動力和指路明燈,二者是中華民族走向輝煌、走向復興的兩大法寶。中國現代化與中國夢是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必須堅持的方向。
參考文獻:
[1][美]吉爾伯特·羅茲曼.中國的現代化[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3.
[2]耿耀敬.中國現代化進程分析及啟示[J].河北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7(5).
[3]中央文獻研究室.毛澤東年譜(1893—1949)(中卷)[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2.
[4]中央文獻研究室.三中全會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5]中央文獻研究室.十三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6]胡錦濤.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 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N].人民日報,2012-11-09.
[7]余梓東.解析民族團結教育難題[J].云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1).
[8]趙茜.從實現中國夢的角度重新審視中國的現代化建設道路[J].兵團黨校學報,2014(3).
[9]徐奉臻.中國夢與中國現代化的多維關系探微[J].理論探討,20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