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娟
摘 要:甘肅少數民族大學生幸福感總體較高,他們的幸福感主要來源于家庭、道德、金錢、個人奮斗等要素。他們的幸福觀受到了宗教信仰、人際交往、教育、社會不良價值觀、對幸福的認知誤區等因素的影響。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甘肅少數民族大學生幸福觀的確立,促進不同民族大學生之間的交往與認同,加強對少數民族大學生幸福觀的教育、豐富少數民族大學生對幸福的情感體驗是有效途徑。
關鍵詞:少數民族;大學生;幸福觀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7)04-0246-02
“幸福是什么”本身就是一個人類探討的永恒話題。幸福觀是人們對什么是幸福、如何評判幸福以及如何獲取幸福的基本觀點和態度。甘肅少數民族大學生是甘肅民族地區未來發展的中堅力量和人才儲備,一方面他們接受新知識、新觀念,另一方面他們又經歷著各種各樣現實選擇與民族傳統觀念沖突之間的壓力。作為大學生中的特殊群體,他們確立什么樣的幸福觀,不僅僅是其自身的人生選擇和生活意義的確定,更重要的是會對民族地區發展產生重要的社會影響。因此,有必要對少數民族大學生的幸福觀進行分析。
一、甘肅少數民族大學生幸福觀的認知現狀
課題組選取了在蘭州市的13所高校和位于甘南藏族自治州的甘肅民族師范學院的在校少數民族(世居甘肅)大學生作為調研對象,主要采取問卷調查和重點訪談的方式進行。發放問卷800份,回收有效問卷774份,有效回收率96.8%。其中男生395人,占51%;女生379人,占49%;主要涉及回族314人、藏族276人、維吾爾族88人、東鄉族37人、裕固族14人、滿族19人、土族10人、蒙古族7人、 保安族2人、撒拉族3人,哈薩克族4人等11個少數民族。通過一些題目的設置,我們試圖了解少數民族大學生對幸福的認知怎樣,比如他們如何看待幸福與金錢、幸福與道德、幸福與努力等關系。
1.甘肅少數民族大學生幸福感總體較高
當問及“你感到幸福嗎?”這一問題時,選擇“非常幸福”占16%,選擇“比較幸福”占56%,選擇“一般”占24%,選擇“不幸福”占4%。可見,72%的學生感到自己幸福。當問及“如果你感到幸福,你認為你的幸福主要來源于哪些方面?”時,“家庭認同” “學業有成” “衣食無憂”是排在前三位的回答。當問及“如果你感到不幸福,你認為主要來源于哪些方面?”時,“人際關系” “經濟因素” “前途迷茫”是排在前三位的回答。可以看出,總體而言,甘肅少數民族大學生的幸福感比較高,他們的幸福感很大程度上還是來自于本民族成員對自己學業上的認同。很多少數民族大學生表示由于家鄉教育的相對落后以及對教育的重視不夠,自己能夠進入大學學習,成為家族的驕傲感覺很幸福。同樣,進入大學后,新的學習環境,尤其是與其他民族的同學交往日益頻繁,由于風俗習慣、交往習慣等原因,很多學生一度出現人際交往上的困惑,加之有的學生家庭經濟條件差,總是感到捉襟見肘,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他們的幸福感。
2.甘肅少數民族大學生將物質財富視為幸福的首要前提
在回答“你認為幸福最不能缺失的條件是什么?”這一問題時,排在前面的選擇分別是“物質財富” “身體健康” “精神享受” “家庭親情” “其他”各占一定比例。很多學生脫口而出的話基本一致,那就是“沒有錢寸步難行,還能有幸福嗎?”可見,大部分學生把物質財富的滿足視為幸福的第一要義。誠然,幸福的滿足有物質的成分,但是過度看重物質也是對幸福認識的一種偏頗,容易導致拜金主義、利己主義、享樂主義。
3.甘肅少數民族大學生將道德視為幸福的重要因素
當問及“生活中當你幫助了別人或做了好事之后,你會感到幸福嗎?”時,86%的學生選擇了“會”。當問及“當你得到家人、朋友、老師的贊揚后,你會感到幸福嗎?”91%的學生選擇了“會”。當問及“你相信好人有好報嗎?”時,選擇相信的學生占66%;當問及“當你的班集體或宿舍得到表揚時,你會感到幸福嗎?”71%的學生選擇“感到幸福”。“你是否愿意和一個有道德的人交往,并感到幸福?”76%的學生選擇“愿意”。“生活中,你對犧牲自己利益去幫助別人怎么看待?”學生的回答集中在“贊同”占76%,選擇“不贊同”占18%,選擇“視情況而定”占6%。對諸如此類問題的回答,我們可以看出少數民族大學生身上對道德因素的重視。一個人道德是否高尚也是獲取幸福必不可少的因素。
4.甘肅少數民族大學生將奮斗視為實現幸福的途徑
在面對“你將采取哪些方式獲取屬于自己的幸福?”這一問題時,選擇“個人努力奮斗”占82%,選擇“親友幫助”占11%,選擇“順其自然”占7%。少數民族大學生基本都能認識到幸福要靠自己去努力獲得,幸福不是“天上掉餡餅”,這是非常務實的態度,是值得肯定的。少數民族大學生有自己的信心去努力實現自身價值,但一定程度上也對自己個人前途有迷茫的傾向,這也是值得注意的地方。
5.甘肅少數民族大學生將家庭幸福視為幸福的主要方面
在對“你認為生活中哪些人對你的幸福影響很大?”這一問題的選擇結果看,排在前四位的選擇分別為“親人” “戀人” “同學” “老師”。當問及“你認為一個人一生中最大的幸福是什么?”時,選擇“家庭美滿幸福” “事業有成” “健康平安” “為社會做貢獻”排在了前列。通過這兩個問題的回答結果我們可以看出,甘肅少數民族大學生有著濃厚的家庭觀念,他們會把家庭幸福視為最大的幸福,同時也認為親人對自己是否幸福影響很大。
二、甘肅少數民族大學生幸福觀的影響因素
在我們所調研的甘肅少數民族大學生中,生源來自農村的占72%,來自城市的占28%。其中來自甘肅民族地區的學生占61%,來自甘肅其他市縣的占39%。結合訪談及調查問卷統計結果,影響甘肅少數民族大學生幸福的主要因素主要有以下幾點。
1.宗教信仰對甘肅少數民族大學生幸福觀的影響
調研中,有宗教信仰的學生占到94%。伊斯蘭教與佛教是甘肅少數民族群眾信仰的兩大宗教,藏族還是全民信教的民族。無論信仰伊斯蘭教還是信仰佛教,信仰成為生活的核心。少數民族大學生從小耳濡目染,很多大學生宗教信仰很虔誠,有宗教信仰的大學生往往會從念誦、功課、禮拜等宗教儀式與規范中獲得心理慰藉與社會支持,從而他們的幸福感往往會高于漢族大學生。除此之外,宗教中的各種規范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少數民族大學生對道德因素的重視。比如伊斯蘭教、佛教中的禁忌很多都有道德層面對人的約束。
2.人際交往對甘肅少數民族大學生幸福觀的影響
良好健康的人際關系對于大學生幸福觀有一定的影響。訪談中,很多學生表示到蘭州上大學是自己第一次出遠門,到了大學,學習環境、生活環境、人際環境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他們不知道怎么與其他民族的同學打交道,有時同學之間也會由于宗教信仰、生活習慣、價值觀念、語言的不同難以有效地溝通,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他們的幸福感,使他們更加覺得還是在自己的家鄉好,在家里幸福。他們更傾向于和自己的老鄉、同學來往。這種對不同于自己生活環境的不適應造成了他們人際交往上的障礙,不同程度地影響到了一些學生的幸福觀。來自城鎮的少數民族大學生與來自農村的少數民族大學生相比,前者的人際交往往往要好于后者。
3.社會不良價值觀對甘肅少數民族大學生幸福觀的影響
社會上流行的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消費主義等不良價值觀對甘肅少數民族大學生也存在不同程度的影響。當前,金錢至上,及時行樂的價值觀在大學校園里屢見不鮮,“有錢就有了幸福” “吃喝玩樂就是幸福”這樣的論調讓一些學生將它視為獲得幸福的法寶,不可避免地會影響到少數民族大學生的幸福觀。一些學生在反觀自己家鄉所在地的貧窮落后,與城市生活的燈紅酒綠相比,他們的幸福觀也悄然發生著變化。很多學生進入大學希望改變自己家庭的面貌,而家庭急需改變的就是家里的收入增加,能夠過上更富足的日子,這使得他們無形中也贊同金錢對幸福的重要性。
4.教育對少數民族大學生幸福觀的影響
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少數民族大學生的幸福觀。甘肅少數民族大學生非常注重自己的家庭幸福,這與他們所受的家庭教育有密不可分的關系,很多學生都是在父母的教導與關愛下體驗幸福。有學生說道:“母親的病好起來我就很幸福。”大部分學生表示自己大學畢業后還是會回到家鄉,家鄉有著濃厚的親情牽絆。個別學生也表示父母希望自己能去見更大的世面,到大城市去發展。除了家庭教育的影響外,學校教育對甘肅少數民族大學生也有一定的影響,學生一致認為雖然學校并沒有開設關于幸福的課程,但在老師的教學過程中,會對自己有或多或少的影響。有些學生表示努力考大學就是受到高中班主任的影響。他們甚至以班主任為榜樣,認為自己將來能像班主任那樣就是非常幸福的。
5.對幸福的認知誤區對少數民族大學生幸福觀的影響
可以說,甘肅少數民族大學生對幸福的認知存在一定的誤區,例如他們雖然非常重視家庭幸福但往往忽視社會幸福;他們注重物質對幸福的重要性而忽視了精神幸福;他們感受幸福的能力與創造幸福的能力不足;他們對幸福的認知單一而不全面。總之,幸福應該是主觀與客觀的統一、物質與精神的統一、個體與集體的統一、內在與外在的統一、道德與情感的統一以及思考與實踐的統一。
三、甘肅少數民族大學生幸福觀的培育路徑
在繼續發揮好原有促進甘肅少數民族大學生幸福觀的積極因素基礎上,加強日常對大學生幸福觀的培育是非常必要的。
1.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甘肅少數民族大學生幸福觀的確立
“人的幸福觀是在需要得到滿足時的積極體驗,這是內在需求和價值取向凸顯的過程。”[1]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所倡導的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分別從國家、社會、個人三個層面進行了詮釋。少數民族大學生幸福觀的形成,例如個人幸福與社會幸福的關系,個人與國家的關系等,都需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領,促使他們過分關注“小我”而忽視了個人幸福的獲得離不開國家富強、社會發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所詮釋的價值觀念對少數民族大學生幸福觀的形成有根本性的指導作用。
2.促進不同民族大學生之間的交往與認同
“民族聚居區的少數民族大學生自小生活在較為單一的民族環境中,對“他族”和異質文化接觸較少,對本民族傳統文化的信仰更完整和純粹”[2],這就造成了他們在與其他民族成員交往時產生一定的障礙,造成一些少數民族大學生人際關系緊張。促進不同民族大學生之間的交往,需要大學生自身要以兼容并蓄的態度去看待不同于本民族的文化傳統、宗教信仰、待人接物方式,進而加強彼此的了解,從而達到對彼此的認同。例如學校可以組織不同民族學生通過結對子、互助小組、民族知識宣傳講座、文藝聯歡等方式加強學生之間的交流、消除隔閡,讓少數民族大學生能夠感受到大家庭的溫暖,增強自信、提高幸福感。
3.加強對少數民族大學生幸福觀的教育
幸福是人類追求的目標和最終價值取向,加強對少數民族大學生進行幸福觀教育是必不可少的。“教育理應關涉學習者的幸福,成為既能夠使學習者感受學習過程的快樂,又能夠培養學習者判斷幸福、感受幸福、創造幸福的能力的幸福教育。”[3]高校要重視對學生進行幸福觀教育,幫助學生樹立科學的幸福觀。“幸福觀教育主要是幫助大學生了解幸福的真諦、把握幸福的規律,全面認識發掘自己的潛能,使大學生成為一個全面自由和諧發展的幸福的人。”[4]對少數民族大學生的幸福觀教育要注重針對性,引導他們使他們以積極的心態面對困難,提高追求幸福的能力。
4.豐富少數民族大學生對幸福的情感體驗
幸福是一個需要永不間斷追求的過程,幸福更需要人們去認真體味。幸福的獲得離不開情感的投入,一個熱愛生活、關心他人的人往往獲得的幸福感要比消極厭世的人高很多就是這個道理。高校要通過開展各種積極、健康向上的活動引導少數民族大學生感受幸福,感恩生活,去發現生活中的真善美,豐富自己對幸福的情感體驗,成為一個熱愛生活、關愛他人、服務社會的人。例如通過開展大學生志愿者活動,組織學生走進養老院、福利院等社會公益機構,組織學生走進社區、走進工廠去了解社會、融入社會,樹立正確的幸福觀。
綜上所述,通過各方面的合力固然重要,但幸福畢竟在很大程度上是人的主觀感受,一切的教育手段都只能起到輔助和引導作用,最終還在于少數民族大學生自己在追求幸福的道路上所做出的努力和創造。
參考文獻:
[1]鄭芳,龔子君.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視域下大學生幸福教育的路徑研究[J].職教通訊,2016(11):73.
[2]方清云.論少數民族大學生文化適應的影響因素[J].西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1):211.
[3]劉佳,明慶華.論教育與幸福[J].當代教育科學,2010(5):7.
[4]于麗.大學生幸福觀教育探究[J].渭南師范學院學報,2015(1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