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風
摘 要:友善是人與人之間良好關系的重要體現,在黨的十八大報告中,友善作為公民道德修養與行為要求被提升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高度。而當代大學生是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未來棟梁,也是社會發展的潛在力量,其品性必將會對社會產生重大影響,甚至引領社會行為。在梳理友善的提出、內涵及思想淵源的基礎上,針對部分大學生友善品性的缺失狀況,探析了培育當代大學生友善品性的相關措施。
關鍵詞:大學生;友善品性;培養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7)04-0248-04
黨的十八大報告從國家、社會和公民三個層面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行概括,提煉出了“三個倡導”,而“友善”也與其他11個價值觀一同被列入到我國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友善是人際交往必備的道德規范,只有人與人之間友善,人際關系和諧,社會才會安定有序,社會成員的社會價值和個人價值才會得到更大的實現。因此,友善應該成為每個社會人的道德規范與交往準則。
一、友善的提出、內涵及思想淵源
1.友善的提出
黨的十八大報告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做出了重要論述,提出“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盵1]從此,“友善”就成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之一。
自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后,我國開始實行改革開放,實行“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國策,至此,黨和中央的工作重心轉到經濟建設上來。這一經濟社會變革大大提高了我國的綜合國力,改善了人民的生活水平,現代化建設更是使我國實現了跨越式的發展。但是,在我國物質文明建設方面獲得舉世矚目大發展的同時,精神文明建設顯得有些滯后,這就給一些領域的道德缺失埋下了伏筆。改革開放三十多年的時間里,一部分人在人際交往方面出現問題,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變得冷漠,相互仇視,甚至出現了仇富現象,這些問題必然會影響社會的安定團結,影響改革發展的大局,影響和諧社會的建設。正是在面對協調不同社會階級、階層和群體的利益關系,把一切積極因素最充分最廣泛地調動和凝聚起來這一難題的時候,黨中央于2001年9月20日印發了《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大力倡導“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二十字的基本道德規范,首次把“友善”規定為公民的基本道德規范[2]。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根據新世紀新階段的戰略目標提出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目標,胡錦濤同志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提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能力”專題研討班上的重要講話中更對和諧社會做了更為詳細的說明,指出我們要建設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應該是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全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胡錦濤的講話再次表明“友愛”是和諧社會公民道德的重要內容之一。在此基礎上,黨的十八大又明確地把“友善”列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之一, 與其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共同引領我國的公民道德建設。
2.友善的內涵及思想淵源
首先友善是個人的優秀品德,其內涵最初是指朋友之間的親近和睦,后來演變為人與人之間希望雙方良好的一種交互的善意及在此基礎上產生的一種交互的友好感情。即以友好善良的態度處理人際關系。作為公民道德規范、一種核心價值觀,友善就是與人為善,不僅強調公民之間應互相尊重、互相關心、互相幫助、和睦友好的和諧社會局面,還強調對自然和社會的友善。友善作為一種核心價值觀,不管在中國傳統文化還是在西方傳統文化中,都有其深刻的思想淵源。
友善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有不少的友善思想產生,最接近的要數儒家的“仁愛”思想了。子曰:“仁者愛人?!庇衷唬骸凹核挥?,勿施于人”?!叭省北玖x就是二人,指的是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孔子總結了前人關于“仁”的思想,把它發展為人際關系中所應遵循的最高準則,即在人際關系中,要把其他人當作自己的朋友來看待,人與人之間應該互相關懷,相親相愛,相互尊重,相互包容[3]170。孟子繼承并發展了孔子的“仁”思想,他提出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保献印ち夯萃跎稀罚┟献诱J為盡管仁愛是有差別之分的,但他將“仁”推己及人,由遠及近地推廣出去。戊戌變法時期的康有為在《大同書》中提出建立一個“人人相親,人人平等,天下為公”的理想社會。
西方文化對“友善”也有豐富的論述,蘇格拉底、德謨克利特、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等古希臘哲學家都探討過“友善”的思想。蘇格拉底首先提出了普遍的、永恒的善,德謨克利特首次提出了“公共的善”,柏拉圖批判智者學派“善”的標準,反對追求個人利益的“善”,亞里士多德則對“友善”學說做了更為詳盡的論述,在《尼各馬可倫理學》中專用兩章內容來論述友愛的問題。他認為:“‘友愛是一種德性或包含一種德性。而且它是生活最必需的東西之一?!盵4]227-228此外,他還將友愛分為三種,即因有用的友愛、因快樂的友愛和因德性即善的友愛?!耙蛴杏谩焙汀耙蚩鞓贰苯⒌幕鄄皇浅志们液愣ú蛔兊?,相反,一旦時空或其他外在條件發生變化,這種友愛就會隨之解體,但是,善的友愛是建立在對方自身原因之上的,相比較而言,不具有偶然性。因此,善的友愛比前兩種友愛具有更大的價值,如“愛著朋友的人就是在愛著自身的善”這句話就是最好的證明[4]234。亞里士多德在《尼各馬可倫理學》這本書的第一章中論述了:幸福作為最高善,由于各種因素的影響,一般人會將它說成是不同的東西,如:快樂、財富、榮譽、健康、朋友等,而愛智慧者則認為是另一種東西,即善自身。由此我們可以推斷出,友善不僅是善本身,而是使這些事物善的原因[4]10。從上面的論述中就可以看出友善思想在中外思想史上都有悠久的歷史,源遠流長。
二、大學生友善品性培養的必要性
友善的道德內涵是積極向上的社會正能量,而對當代大學生友善品性培育的開展也是社會生活的價值期待。我們可以從近些年來高校頻發因缺少友善意識而導致的事件來說明對大學生友善品性培養的必要性甚至急迫性。
首先是轟動全國的馬加爵案。此案發生于2004年,云南大學學生馬加爵殺害4名同學的一起刑事案件。此案由于作案者的“特殊身份”以及手段之殘忍而引起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但誰都不會想到其作案動機竟是由于打牌引起的爭執。2010年10月20日發生的藥家鑫案也是如此。
前面的兩起案件因作案者手段殘忍和身份而使人印象深刻,接下來的案件則是因為名校背景,即清華大學的朱令事件和復旦大學黃洋案。1994年清華大學才貌雙全的女大學生朱令離奇中毒事件,后來的匿名信件稱:“如果不是朱令影響別人休息,也不會被同宿舍人集體毒殘”。而黃洋案則因飲水機的爭執,激化了既有的矛盾。
總結以上案例我們不難發現:這些悲劇均源自于一些生活瑣事、當代大學生沒有相互寬容的心胸、沒能很好地處理同學間的關系。馬加爵對同學無意識的一句話,沒有表現寬容的心態,正如前所述,寬容也是友善品性的內涵之一;藥家鑫在陌生人面前,沒有勇氣承認自己所犯的錯誤,而表現出對別人生命的一種不友善;朱令事件表現了朱令和室友未理解友善“相互尊重”的內涵;黃洋喝了水以后因肚子痛,所以偷偷將水倒掉,這體現了黃洋對同學的關愛,而林某的行為體現了不友善的競爭,未能友好地處理人際關系。俗話說:“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也就是說不同地域之間的歷史文化積淀是有差異的,使得每個學生的家庭情況和生活習慣不同,免不了在四年生活中的磕磕碰碰。這些摩擦都是些小事或誤會,但部分大學生缺乏換位思考與包容,容易使矛盾積累到一定程度后影響正常的人際關系,像案例中的大學生采取一些過激的行為,以致造成嚴重后果。這些不友善的行為對自身的傷害不言而喻,將來走向社會以后,對國家的危害更是無法估量。
1.友善品性的培養是繼承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必然要求
當代部分大學生沒有良好的學習習慣,以致出現了不友善的競爭行為。如:平時學習沒有主動性,但為了取得好成績,為了拿到獎學金等原因在考試過程中作弊,或找“槍手”,這對本來良好的校風和學風就是一種破壞;有部分學生本身不優秀,但為了一些榮譽在外面買假證書;找工作時簡歷造假。顯然,這些不友善的行為破壞了公平公正的競爭原則,長此以往,必然會助長學生不正當的競爭行為,而且這些行為也不符合我們傳統文化對友善的要求,由前所述可知,友善是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化積淀而成的道德準則,有著極其深厚的傳統文化的淵源。儒家主張仁愛和善的思想,孔子認為,美和善相比較而言,善是最根本的。美必須具有善的道德內涵,才會有社會價值。此外,中國古代“天人合一”的文化精神,也要求人類與自然和諧相處,注重友善和團結互助,傳統文化向我們傳遞著一種與人為善的價值精神。當代大學生作為社會的人,積極和諧的人際交往更有助于大學生獲得社會認可、加快社會化的進程;有助于大學生獲得理解,與社會產生共鳴,增強自我價值,保持身心健康;有助于大學生處理好人際關系問題。因此,繼承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和優秀文化必然要求對大學生進行友善品性的培育。
2.友善品性的培養是提升當代大學生品德素養所必需的
一部分大學生群體中的網絡技術和網絡道德的不同步。作為一種信息處理、傳輸工具,網絡已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網絡信息的傳播在大學生中更是流行和普及,可以說,大學生對網絡已產生了依賴,網絡社交自然也就成為大學生活中一種必不可少的形式。但網絡本身也是一把雙刃劍,網絡利用好確實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否則會使我們的生活環境趨向復雜化。因網絡傳達信息的缺陷,主要是無法辨別信息的真實性,而且網絡社交缺少限制等等,因此有部分學生在使用校園論壇、微信、微博、QQ等網絡工具的過程中,就會利用網絡散布對社會穩定有潛在危害的謠言或者曝光同學的隱私以達到娛樂的目的。如:甘肅一大學生因在網上散布H7N9的謠言而被拘留3日,這位學生的行為不僅違背了最基本的道德規范、也觸犯了法律,最后也為自己的行為付出了代價。大學生“三觀” 不穩定,對友善精神的認識較模糊,且多為獨生子女,凡事都容易以自我為中心。這樣的心理發展趨勢,如果缺乏正確引導,就容易陷入迷茫、自以為是的歧途?!按髮W階段正是個人人格發展、重組、完善從而形成健全人格的重要時期。友善有利于塑造大學生的良好性格,有助于他們培養樂觀向上、 積極進取、真誠友好、寬厚大度、善解人意等良好性格;友善更有利于增強大學生的耐挫力,它能針對受挫以后的種種消極情緒,分別施以不同的調節、控制,并使其向積極、健康的情緒轉化,從而提高大學生對挫折的免疫力和抵抗力?!盵5]80友善精神能使大學生形成良好性格,平和心態,這些又可使大學生擁有良好的情緒,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更有益于大學生的身心健康。所以,我們必須加快友善精神的培育步伐。
3.大學生友善品性的培育是提升整個社會道德素養的要求
當代大學生作為促進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發展的中堅力量,其道德水平決定了整個社會未來的道德水準。長期以來的應試教育模式,使得社會、家庭、學校不約而同地把重點放在了學習成績上,忽略了思想道德素質的提高。這既不利于大學生正確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的形成,也不利于形成穩定的友善意識和行為,更不利于和諧家庭、和諧校園、和諧社會的建設。因此,通過培育當代大學生的友善品性來全面提升未來整個社會的道德素養勢在必行。
三、對當代大學生友善品性培養的對策探析
綜上所述,部分大學生的友善品性還存在些許問題,這就需要我們本著科學規范、合理引導的原則培育當代大學生的友善品性。
1.強化友善教育的熏陶、灌輸
首先,網絡時代的多重性決定了對當代大學生友善品性的培養,必須高度重視其宣傳的作用,利用網絡這一新興媒體的快傳播特點占領輿論的制高點,營造網上精神家園。但在宣傳的過程中,在不影響大學生健康需求的前提下,宣傳者和引導者必須要做好對網絡信息的監察和引導工作,牢牢掌握網絡輿論的主導權。把友善品性貫穿到日常形式宣傳、主題宣傳、熱點引導上,不斷壯大積極健康向上的主流思想輿論。友善品性的大力宣傳必將激發友善正能量,使矛盾雙方換位思考,理解并寬容對方,培育人們的友善意識和友善行為。其次,要增強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中的灌輸和熏陶原理,用理論引導的方式和生動有趣的身邊案例來感染學生;增強思想政治教育傳播能力和水平。引導學生對友善品性形成正確的認識,培養友善意識,形成友善行為,在尊重包容中提升大學生對友善的認同,使得友善品性成為當代大學生的一種道德力量。
2.優化校園環境,營造適合大學生友善品性培養的環境
學校對大學生的生活和學習來說是最主要的活動場所,要加強友善品性的培養就得創建積極的校園文化環境。一般而言,豐富有趣且有品位的校園氛圍,體現的是一個學校的辦學理念、價值傾向、行為規范、文化底蘊等,這些對于提升大學生的友善精神具有不可比擬的作用。一方面,利用大學校園文化的主題活動,將友善品性寓于各種知識性、良性競爭性的主題活動之中。具體可以采用學術交流、報告會、知識講座等等,也可以充分調動社團的積極性,即將友善品性寓于平時的社團活動中。當然,學校應大力支持類似這類社團建設,可以提供開展活動的保障經費,還可以配備能起到模范帶頭作用的優秀教師擔任社團軍師,教師不僅要培育社團骨干,還要精心指導并幫助學生開展積極健康的友善活動,以促進社團的可持續發展,使其成為大學生友善品性培養的載體。另一方面,重視公寓文化的作用。通過發揮黨員、干部、舍長的帶頭作用,可以將友善品性帶進公寓文化中,根據具體情況,可以開展和“友善”主題相關的公寓活動。
3.敢于實踐,勇于實踐
實踐活動本身就是課堂外的一種教育,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不僅豐富學生的生活,還可以促進學生接觸社會、了解社會、鍛煉自己的意志、提高抗挫能力。同時,相比較于課堂學習,學生更喜歡社會實踐這種自由、開放的教育形式。因此,我們可以將友善品性貫穿到大學生的“志愿者服務” “下鄉活動” “專業實習”或“社會調查”等活動中,還可以結合網絡探尋社會實踐的新思路。通過社會實踐,大學生對友善的理解將會實現從課本理論到實際運用的跨越,定會成長為理想遠大、意志堅強、謙虛友好、平等待人的新一代大學生。
綜上所述,友善作為為人處世的基本道德規范,既是個人德性的表現,也是現代衡量大學生生活能力的一個標準。大學生具有友善的意識能力,即具有了判斷善惡的能力,將會形成善待他人的良好風范,這就為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供了后備軍。因此,我們必須從全方位、多層次的視角對當代大學生進行友善品性的培養,促進友善社會的形成。
參考文獻:
[1]胡錦濤.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 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N].人民日報,2012-11-18.
[2]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十五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3]羅國杰.中國倫理思想史:下卷[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1981.
[4]亞里士多德.尼各馬可倫理學 [M]. 廖申白,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
[5]馬汝偉.友善是大學生不可或缺的美德[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高教版),2010(7).
[6]張耀燦,邱偉光.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7]余慶.新時期大學生道德建設初探[J].華南師范大學學報,20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