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驚奇+張丹
摘 要:新世紀以來,中國公共外交興起并不斷發展,如何建構良好的國家形象和提高中國的國際影響力成為中國面臨的問題。在公共外交的開展中,國際公務員是不可忽略的助力因素。應通過重視培養、積極輸送、合理任用進一步發揮國際公務員在公共外交中的積極作用。
關鍵詞:公共外交;國際公務員;聯合國
中圖分類號:D80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7)04-0053-02
近年來,隨著各國間交往日益頻繁,公共外交逐漸走進公眾的視野。區別于政府外交,公共外交具有更大的靈活性和延展性,而且公眾的參與程度更高。由于在社會身份、社會地位、工作經歷等方面存在差異,不同公眾在參與公共外交的過程中所施加的影響和作用也是不一樣的,國際公務員作為公共外交中的特殊群體在公共外交中的作用不容忽視。
一、公共外交與國際公務員
從公共外交的實施主體和作用方式來看,國際公務員所從事的公共外交可分為顯性公共外交和隱性公共外交。顯性公共外交是指實施主體根據一定的目的,明確而有計劃地向外國公眾施加影響。隱性公共外交是指施加作用的主體在對外交往活動中通過展現個人魅力或是工作能力等,在外國公眾中不自覺地建構本國國家形象,進而對其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將公共外交分為顯性與隱性,是根據國際公務員在工作中必須保持中立的工作要求而來。但國際公務員工作環境的國際性特點和其固有的國籍身份、其所展現的個人魅力和工作能力使得國際公務員自然而然地成為一國隱性公共外交中的特殊群體,而卸任后的國際公務員大多根據國家需要投入到本國的公共外交事業中,成為顯性公共外交的重要群體。
關于國際公務員的概念目前并沒有統一的說法,一般認為國際公務員是具有正式編制的在國際組織及其下屬機構工作服務的公務員。但是隨著聯合國及其他國際組織的工作需要,聯合國系統內多組織開始任命親善大使,他們多是各界精英或成功人士,在聯合國屬于非正式編制,但所從事的工作都是為聯合國及國際組織服務的,從工作性質上來看也屬于國際公務員,其對一國公共外交的作用方式也是隱性的。因而無論是在職期間的國際公務員還是卸任后的國際公務員,無論其具有正式編制與否,他們作為特殊公眾都有著特殊的社會影響力,在一定程度上代表著本國的國家形象,對塑造國家形象和推動本國公共外交的發展都具有重要作用。
二、國際公務員在公共外交中的作用
(一)個人影響力方面
國際公務員作為各國的精英團體,通過廣泛的人脈資源和溝通渠道,既要有影響世界的意愿,還要有影響世界的能力。無論是通過顯性公共外交還是隱性公共外交的作用方式,這些國際公務員憑借其個人影響力吸引公眾目光,進而對一國的公共外交起著重要的作用。現任聯合國助理秘書長、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助理署長兼亞太局局長的徐浩良是非中國政府委派的在聯合國任職的最高級別的中國籍官員之一。他通過自身的不懈努力躋身國際公務員行列,激勵著新一代青年成為國際性人才,實現為國家和世界奉獻自己的理想。同時這種個人影響力又在被接受中轉化為了一國的文化影響力,增進不同文化、不同國家之間的交流和對外發展。
(二)國家身份層面
從國家身份的層面來看,雖然在職的國際公務員屬于國際職員,但是由于其特定的國家身份,都會被或多或少地打上本國文化的烙印,在工作和對外交往中不自覺地展現著本國的國家形象,其高尚的品質和出色的工作能力,都會為其所在的國家贏來良好聲譽。曾任聯合國副秘書長的沙祖康,其直率與坦誠的個人風格在處理國際事務中吸引了國際社會的目光并得到國際社會的認可和欣賞,為我國在國際社會上贏得許多正面的聲音。陳馮富珍曾當選世界衛生組織總干事,也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中國國際地位的提升和國際影響力的不斷加強,對中國構建良好的國家形象進而開展公共外交事業大有裨益。
(三)國際交往層面
從國際交往的層面而言,國際公務員作為國家與國家之間的聯系中介,可以促進不同文化背景下國家間的理解與包容,促進國家形象的建設,推動本國公共外交的發展。在職的國際公務員不僅是世界人民的公仆,也是各國之間相互聯系的窗口。卸任后的國際公務員則根據自身特長和工作經驗參與到本國的公共外交事務中,憑借他們多年的工作經驗和豐富的資源促進國家與國際社會的交流與合作,力求在國際交往活動中提升本國的形象,改善外國公眾對本國的態度,進而影響外國政府對本國的政策。曾擔任聯合國秘書長的加利在卸任后積極投身于公共外交事業,任法語國家組織首任秘書長四年,長期致力于發展中國家的和平與發展事業,為促進中國與世界的聯系搭起了一座橋梁,是中非友誼的“推動者”。貝克漢姆在擔任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的親善大使時由于重視體育發展,為英國的足球運動擴大了知名度,吸引了世界范圍內眾多足球愛好者前來英國交流,在一定程度上用“足球外交”為英國的對外交往增添了一抹亮色。
三、中國如何發揮國際公務員在公共外交中的作用
隨著改革開放的日益深入和國內經濟的持續發展,中國的綜合國力、國際地位不斷提升,在地區與國際事務中的參與度與影響力也日益提高。可以預見,隨著全球化進程和國家深度參與國際事務的戰略需要,中國對于國際事務人才的需求將越發迫切。中國應重視國際公務員作為特殊群體在公共外交中的作用,在國際公務員相關事務方面應做好重視培養、積極輸送和合理任用三個方面的工作。
(一)重視培養
我們應重視國際公務員的培養工作,加大對培養國際公務員工作的支持力度,提高中國籍國際公務員的素質,讓其無論是在職還是卸任回國都能真正發揮公共外交作用,以促進我國公共外交事業的發展。據聯合國官方文件統計,截至2015年6月30日,在聯合國秘書處工作的中國雇員人數達到461人,較2014年增加了11人,其中屬于專業級和管理層面上的77人,較2014年增加了6人,并且從2011到2015年我國在聯合國秘書處地域地位的高級別工作人員均為11人,呈現出較為穩定的趨勢。聯合國助理秘書長徐浩良認為:“包括他在內越來越多的中國人在國際機構獲任高級職位,是中國軟實力增強的表現。聯合國需要各種專業的人才,只不過競爭激烈,年輕人要做好思想準備。”[1]但對于一個龐大的聯合國而言,中國在聯合國秘書處工作的工作人員僅占總人數的1.12%,較美英法等發達國家的人數相去甚遠。而且目前在聯合國系統內,就會員國任職情況而言我國屬于任職人數偏少的情況。因而,加強對國際公務員的培養迫在眉睫。
目前,中國聯合國協會主辦的國際公務員能力建設培訓班已經成功舉辦五期,其目的在于培養一支高素質的中國籍國際公務員后備隊伍,儲備一批擁有全球視野的復合型人才。通過培訓班的舉辦不難發現,中國已經認識到培養國際性人才的重要性。中國在承擔越來越多的國際責任和履行越來越多的國際義務的同時,需要建構良好的國家形象,積極開展公共外交活動來提高國家影響力,在國際舞臺上獲得更多的話語權,而國際公務員正是實現此目標的重要群體之一。
(二)積極輸送
根據聯合國的招聘制度,成員國在聯合國部門所占職位和數量是根據成員國所繳會費、人口和會籍三個因素綜合確定的。隨著近年來中國綜合國力的不斷增強、中國經濟的不斷發展,中國所承擔的聯合國會費有所提升,國際公務員理想職位數量也相應增加,中國應該抓住機會,積極向聯合國輸送更多國際公務員。
新中國成立之初的很長一段時間內,中國的對外交往開放程度非常低,因而對于通過聯合國參與國際事務的意愿也非常低,這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目前在聯合國中國籍國際公務員人數占比較少的現象。值得重視的是,我國國際公務員人才的輸送速度目前遠遠趕不上會費增長速度。“每年參加我國國內的國際公務員國家競爭考試的應聘者數量非常之多,成千上萬,但最終過關的只有幾十個人,而且這幾十個人也只僅僅是進入了聯合國人才后備庫,要想進入聯合國紐約總部工作還要經歷層層篩選,最終大多數人也只是獲得在聯合國駐華機構工作的機會”[2]。進入聯合國工作的競爭異常激烈,在2014年7月1日至2015年6月30日通過國家競爭性考試和青年專業人員方案在聯合國秘書處從事P-2職等職位的只有76人。歷史和現實造成的不足和巨大的競爭壓力,都為我國培養和輸送國際公務員提出了更大的挑戰,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暴露出目前我國培養國際公務員的方式存在一定問題,培養出來的國際公務員并不完全符合聯合國對國際公務員的能力要求,也就難以輸送到聯合國。培養是輸送的前提,中國要想向聯合國輸送國際公務員特別是高等職位國際公務員,還需要轉變培養模式和創新培養方法。
(三)合理任用
在聯合國任職的國際公務員對于聯合國的處事規則比較熟悉,對于國際事務與國際關系了解更透徹,人際關系也廣。因此對于卸任回國的國際公務員,同樣應該合理任用,發揮他們的優勢以促進中國公共外交的發展。聯合國第一任秘書長賴伊,在離開聯合國后先后奉派擔任奧斯陸和阿克斯胡斯兩郡郡長和挪威能源委員會主席,為挪威的公共外交事業做出了巨大貢獻。
縱觀歷任中國聯合國協會成員,他們大多曾在國際組織擔任國際公務員。由于熟知聯合國及國際組織的運作程序和操作流程,他們被委派進入中國聯合國協會,負責與之相關的工作,為中國的公共外交事業做出了重要貢獻。當前中國四任聯合國協會會長都曾官至聯合國副秘書長。中國聯協第一屆會長畢季龍在任聯合國副秘書長期間訪問了六七十個國家,由此結識了眾多各界朋友,這對他在國際上開展工作十分有利,也成為他在國內進行聯合國事業推廣和外事交往工作的重要資源。畢季龍卸任聯合國副秘書長后出任了中國聯合國協會會長、中國國際法學會副會長等職,從事著多彩的民間外交活動。陳健卸任聯合國副秘書長后也投身于中國的公共外交事業,推動著中國公共外交事業的發展。卸任回國的國際公務員由于其工作經驗與能力以及豐富的資源,對公共外交發展具有重要作用。
隨著中國對外交往程度的不斷加深,中國需要開展更深層次、更加立體的外交活動。我國正式開展公共外交的時間雖然并不長,但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這說明在當今的時代背景下中國的公共外交事業仍有很大的活動空間。國際公務員在一定程度上代表著一國的國家形象,其培養和輸送對一國公共外交事業的發展具有重要作用。中國應重視培養包括國際公務員在內的國際性人才,以適應全球化的發展,為中國在國際舞臺上爭取更多的話語權,提高中國的國際影響力。
參考文獻:
[1]聯合國中國籍高官徐浩良:國際公務員是怎樣煉成的[EB/OL] .新華網,(2013-10-25)[2016-10-07].http://news.xinhuanet.com/photo/2013-10/25/c_125598396_2.htm.
[2]牛仲君.國際公務員制度[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