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永麗
摘 要:新生代農民工儼然成為我國城市化建設的一支主力軍,為社會經濟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破解這一群體在市民化進程中遇到的思想困境,幫助他們順利融入城市,共享改革發展成果,已成為新時期實現城鄉統籌發展、加速現代化進程、構建和諧社會不可回避的重大課題。
關鍵詞: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思想困境
中圖分類號:C91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7)04-0095-02
據國家統計局資料顯示,20世紀80年代出生的新生代農民工達到一億多人,已然成為農民工群體的主體,是我國城市化、工業化、現代化建設的重要生力軍,為社會經濟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新生代農民工相對于上輩不僅有更高的文化技術水平、更活躍的思維,同時更渴望融入城市生活,有強烈的市民化愿望。但在市民化過程中,這一群體不可避免出現了思想上的困惑,有的甚至已影響到社會和諧、城鄉發展。認識和破解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進程中的思想困境,成為新時期社會各界必須面對和亟待解決的課題。
一、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呈現出的思想困境
市民化簡單理解就是工業化、現代化、城市化進程中,農民轉變為市民的過程。農民工市民化不僅包括職業身份的轉變,同時思想觀念、行為方式、生活習慣也應發生轉化,從而轉變為真正意義上的城市居民。新生代農民工處于人生發展的特殊時期加之成長背景的不同,相較于上一代在市民化進程中產生了更為明顯的思想困惑。梳理起來,呈現出下面幾種情況。
1.理想與現實的矛盾帶來失落困惑
新生代農民工相對父輩進城務工的動機發生了顯著的變化,不僅為了生存更是為了發展。他們對城市生活有著美好的期待和憧憬,希望可以扎根城市,過上更加光鮮體面、更有品質的生活。求職傾向于勞動強度更小、工作更輕松、收入待遇更高的行業。但由于自身知識儲備不足、職業技能不強等原因,大部分新生代農民工在城市仍然從事技術含量低、勞動量大、環境差的建筑業、制造業和服務業,薪資報酬也不令人滿意。理想和現實的巨大差異沖擊著新生代農民工敏感脆弱的神經,對未來城市生活充滿迷茫和無助。
2.認識失衡產生自卑心理
新生代農民工與父輩們相比無論在知識水平、世面見識,還是在生活方式、消費理念都更有優越感,對自己融入城市成為城里人顯得信心滿滿。然而進城后,發現城鄉二元戶籍制度像一堵無形的墻把自己和城里人阻隔開來,在社會保障、就業環境、子女教育等方面都無法和他們享受同等權利,自己扮演城市“邊緣人”的尷尬角色。加之,大部分新生代農民工沒有務農的經歷,也不愿意回到農村。他們陷入了“回不去的農村,進不了的城市”的焦慮窘境,繼而不能客觀認識自我,對自身評價失衡出現自卑情緒,產生消極悲觀麻木的融城心理。
3.婚戀觀錯位導致情感迷失
新生代農民工大多集中在二三十歲的年輕人,正處于適婚的年齡階段。由于收入較低、工作不穩定、人際交往少等因素,要找到適合的結婚對象也非易事。有些新生代農民工與對象在沒有感情基礎的情況下匆忙成婚,婚后發生各種矛盾摩擦甚至出現“閃婚閃離”的情況。有的新生代農民工獨自到外面打工,遠離家人感到空虛無聊,在處理兩性關系上開放隨便,出現“臨時夫妻”“私生活混亂”現象。這些錯位的婚戀觀讓新生代農民工情感出現迷失,影響到家庭和諧、社會健康發展。
4.網絡媒介下的道德要求失范
隨著互聯網的普及,新生代農民工的工作生活也受到影響。一方面,他們接受信息渠道更加方面快捷,可以借助網絡學習和工作娛樂,增加自身職業本領,豐富業余生活。另一方面有些新生代農民工過分沉迷網絡,好吃懶做,疏離了親情友情,變得冷漠自私,不利于自身發展。更有甚者,利用網絡媒介進行詐騙、賭博、色情等違法犯罪活動,嚴重擾亂了社會秩序,造成家庭社會不穩定。
二、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進程中思想困境的成因分析
探究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進程中出現的各種思想困惑的成因,有效疏導他們的思想困惑,有利于農村勞動力更順利轉移到城市,推進城市化、工業化、現代化進程,實現社會和諧和長治久安。
1.制度因素
戶籍制度及衍生的公共福利制度帶來的身份差別成為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思想困惑的根本原因。城鄉二元戶籍制度成為一個標簽,賦予新生代農民工不同于城里人的身份和地位。他們在城市里從事的最累、最臟、報酬不高的工作,加之黏附在戶籍制度上的各種公共福利制度也阻斷他們平等享受公共權利,無法和城里人享受同樣的醫療保障、住房保障、教育等權利。無法享受到和城里人一樣的公共福利,使得新生代農民工加大融入城市的生活工作成本,很難有條件享受現代文明的生活方式。同時,由于戶籍制度的壁壘,他們的子女也很難在城市接受正常學習。有的跟隨父母在城市生活,也很難在學習地參加高考而不得不回到原籍地參加考試。這些情況都會讓新生代農民工感覺不平等,產生思想上的困惑。新生代農民工一心想扎根在城市,實現市民化的“城市夢”,但殘酷的事實讓他們對自己身份感到焦慮和茫然,不知道自己和家庭的未來何去何從,對城市生活感到失落和失望。
2.社會因素
社會急劇轉型對新生代農民工思想道德觀念的沖擊是導致他們思想困惑的主要原因。伴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特別是在經濟全球化、網絡信息化的背景下,社會發生深刻變革、利益關系出現重大調整和各種文化思潮相互激蕩,人們的思想觀念呈現出多元化、復雜化的特點。新生代農民工無疑受到社會變革所帶來的思想道德的困惑。第一,新生代農民工進入城市后,面對快速發展、快速積累財富的社會,而自己并未獲得滿意的薪資待遇、價值成就、感情生活,深深感到在城市沒有歸屬感、尊嚴感,加大自卑感。第二,網絡時代,人們的思維方式、價值理念、行為模式都與傳統社會有很大的區別。有的新生代農民工情感空虛、理想信念缺失,面對光怪陸離的生活,容易出現迷失自我和婚戀錯位等道德失范的現象。第三,城市生活缺少人文關懷。部分城里人不但沒有認識到農民工對城市發展做出的巨大貢獻,而且在日常生活中對農民工進行歧視和侮辱,認為農民工素質低。這種對新生代農民工缺少人文關懷的情況勢必會動搖他們對融入城市的信心和希望,產生對城市的疏離感和厭倦感,無法產生對城市的認同感,認為自己只是城市的匆匆過客,是城市邊緣人。
3.自身因素
新生代農民工自身素質是市民化進程中出現思想困惑的重要原因。新生代農民工和上一輩農民工在就業態度和消費理念都有了很大差別。老一輩農民工到城市務工為了生存,自己節衣縮食,打工的目的是為了家人更好生活、孩子接受更好教育。新一代農民工想的是更好發展。穿衣打扮、消費理念都日趨現代化、城市化。自己的收入更多用于自身物質和精神生活。他們向往更好的生活質量和生活品質但自己收入有限,有的為了滿足自己攀比的欲望出現了失德違法情況。新生代農民工對工作的持久度、耐受力不夠,“這山望著那山高”,跳槽頻率遠高于上一代。頻繁變動工作其實不利于年輕人積累工作經驗、增加職業的競爭實力。新生代農工面對復雜多樣的城市生活,缺少辨別能力,隨波逐流,甚至陷入“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泥潭,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缺失,迷失自我,有的出現違法犯罪,給自身、家庭和社會帶來極大負面影響,影響社會治安和“市民化”的進程。
三、破解新生代農民工思想困境的對策
如何破解新生代農民工城市市民化中產生的思想困惑問題,為他們融入城市找到更好的出路,關系我國城市化、現代化進程,影響到社會穩定和諧,是當前政府和社會各界迫切需要解決的話題。結合新時期實際,從以下幾方面消解新生代農民工思想困境,幫助他們順利融入城市從而促進我國社會經濟健康發展。
1.加快戶籍制度及公共福利制度改革,消除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的制度藩籬
城鄉二元戶籍制度是阻礙新生代農民工實現“融城夢”的最大障礙,加之,戶籍制度衍生出的醫療制度、教育制度、住房制度、養老制度、就業制度加劇了農民工和市民之間不平等待遇,是造成新生代農民工思想困惑的最根本原因。由此可見,戶籍制度及公共福利制度改革是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的制度基礎,實現其“國民待遇”的關鍵。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加快改革戶籍制度,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努力實現城鎮基本公共服務常住人口全覆蓋。第一,加快戶籍制度改革,放寬城市落戶政策,實現城鄉戶籍“同等化”管理。第二,加大公共福利制度改革,使新生代農民工平等地享有與市民一樣的醫療、教育、住房、養老等公共保障服務權利,減少農民工市民化成本,讓他們在城市安心工作生活。第三,改革農村土地制度,實行土地流轉制度,保留進城農民工土地的同時提高農村土地的使用效率,打消他們市民化的后顧之憂。
2.加大人文關懷力度,營造有助于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的良好社會氛圍
農民工為我國社會經濟發展做出了卓越貢獻,但是進入城市并沒有得到應有的尊重和待遇。要讓新生代農民工能夠順利融入城市,政府和社會各界就要加大人文關懷,形成友愛互助的社會氛圍,減少農民工融城的人為壁壘。第一,政府應加大宣傳農村勞動力順利轉移對我國社會經濟健康發展的重要性,培養全社會尊重和重視新生代農民工的意識,讓新生代農民工在城市找到歸宿感。第二,企業要真正建立關心新生代農民工的工會組織,維護他們的正當權益,組織豐富多彩的活動,讓他們的業余生活充實起來。第三,市民要認識到新生代農民工對城市發展的巨大貢獻,從思想和行動上尊重和關愛他們,消除歧視和冷漠心態,形成人文關懷的社會氛圍。第四,新生代農民工自身也應該提高抗壓力,樹立自尊、自立、自信、自強的品質,養成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
3.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提高新生代農民工思想道德水平
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利于新生代農民工提高思想道德素質和法律素質,可以幫助他們消除思想困惑,順利融入城市生活。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導新生代農民工養成“愛國、敬業、誠實、友善”的價值追求。一方面,加強愛崗敬業精神的教育,提升職業競爭能力。新生代農民工同上一輩農民工顯著區別之一就是跳槽頻率加大,耐受力減弱,工作經驗缺乏積累,導致職業競爭力不強。因此,提高新生代農民工愛崗敬業精神,幫助他們提升工作能力,減輕失業帶來的壓力,有利于消解由于就業帶來的思想壓力。另一方面,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社會急劇變革特別是網絡信息化對新生代農民工思想心理影響很大,諸如:物欲思想嚴重、消費觀超前、婚戀情感迷失、心理失衡等都帶來負面消極的思想壓力,主觀上極大影響了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的能動性。因此,要加強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教育,樹立誠實友善、樂觀向上、完善自我的人生態度,主動融入城市生活。
4.加強職業培訓,提升新生代農民工的自身素質
俗話說:“打鐵還需自身硬”。解決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進程中的思想困惑的重要途徑就是各級政府、用工企業、農民工自身要注重職業技能培訓,不斷提高城市工作的競爭實力,成為城市化的重要推動力量。首先,政府和企業要重視對新生代農民工的職業培訓,適應當前產業結構升級的用工需求。其次,鼓勵新生代農民工自主創業,并加大技術資金的支持力度。第三,新生代農民工要主動參加各種職業培訓,提高職業技能水平,提升自己在城市安身立命的本領。
參考文獻:
[1]李強.當前我國城市化和流動人口的幾個理論問題[J].江蘇行政學院學報,2002(1).
[2]劉傳江,周玲.社會資本與農民工的城市融合[J].人口研究,2004(5).
[3]張國勝.農民工市民化的城市融入機制研究[J].江西財經大學學報,2007(2).
[4]陳靜.新時期新生代農民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探究[J].江南社會學院學報,2011(2).
[5]曾思康,藍淑華.新生代農民工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研究[J].懷化學院學報,2011(10).
[6]黃曉琴.現代化進程中新生代農民工價值觀的矛盾透析[J].寧波大學學報,2014.(3)
[7]趙程程,李華華.新生代農民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研究[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