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從軍+臺炳龍+姚健
摘 要:隨著國家對口援疆戰略的實施,教育領域針對援疆戰略加快了新疆籍少數民族人才培養工作的步伐,越來越多的新疆籍少數民族大學生來到內地高校接受高等教育。風俗習慣、文化背景和宗教信仰的不同,使得他們極易自發形成非正式群體,有著獨特的交往方式,依靠自己形成的群體規范進行群體的管理與發展。針對非正式群體的行為特點,內地高校應進行正確的引導、教育與管理,利用其積極作用抵消其消極作用,保障新疆籍少數民族人才培養戰略的順利實施。
關鍵詞:內地高校;新疆少數民族大學生;非正式群體
中圖分類號:C91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7)04-0097-03
作為民族的后備力量,少數民族大學生是國家和民族地區現代化建設的重要人力資源。黨和國家近年來十分重視民族高等教育的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上指出:“對口援疆是國家戰略,必須長期堅持,把對口援疆工作打造成加強民族團結的工程。”[1]為了能夠更好地支持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經濟社會發展,教育領域針對援疆戰略加快了新疆少數民族的人才培養工作,越來越多的新疆少數民族的大學生來到內地高校學習。由于這些大學生對內地學習生活環境不熟悉和不適應,且風俗習慣、民族意識和宗教信仰方面的差異使得他們極易“自我抱團”,與本班、本專業、本學院的同學交流較少,形成了一種非正式群體。這樣的一個特殊群體有著獨特的交往方式,依靠自己形成的群體規范進行群體的管理與發展。隨著內地高校新疆籍少數民族大學生的數量不斷增多,這種非正式群體的現象會越來越嚴重,因此,探究新疆籍少數民族大學生非正式群體行為特點,如何引導和規范他們的行為顯得十分必要。
一、內地高校新疆籍少數民族學生非正式群體的特點及成因分析
美國社會群體學家梅奧教授首次提出將群體分為正式群體和非正式群體,非正式群體有著特殊的規范,影響著群體成員的行為。非正式群體的社會學解釋是一種自然結合形成的,成員間關系和活動沒有明確規定的、無固定結構的群體[2]。內地高校新疆籍少數民族大學生非正式群體主要是指在日常的學習生活中由于某種共同的文化背景、生活習慣、宗教信仰、價值觀、類似的生活經歷、相同的興趣愛好等使得他們自發形成了一個以感情、喜好等情緒為基礎的松散的、沒有正式明文規定的群體。非正式群體的形成主要是受環境因素和心理因素的影響,心理因素主要包括性格、興趣、價值觀等因素;環境因素主要包括地緣關系、親緣關系、歷史關系等。內地高校新疆籍少數民族大學生非正式群體的形成具有自發性、民族凝聚力、排他性,以及“領導”自然形成等特點。
(一)相似的生活經歷和文化背景使得他們聯系緊密
文化方面,作為一個特殊的群體,他們有著相似的民風民俗。例如具有穆斯林習慣的少數民族,學生的飲食方面必須符合穆斯林規矩。宗教習俗在少數民族中的影響力大,不同民族的同學的交流、交往為避免觸及忌諱而顯得拘謹。文化的差異、語言的障礙以及學習能力等問題帶來的各種學習生活的不適應、心理落差等使得在內地高校求學的新疆籍少數民族學生陷入了與內地大學生溝通時不自信、回避、恐懼等人際交往的困境,需要來自相關文化背景、相同生活經歷、相同信仰和相同價值觀的本民族群體的接納和幫助,從而得到心理上的安慰,獲得自尊,于是產生了這樣一種非正式群體。在這個群體中,他們有著強烈的民族意識,生活上能夠彼此照顧,學習上能夠互相幫助探討問題,且每逢民族的重大節日,均要舉行一系列的慶祝活動,以減少在新環境的不適應性與不安感。
(二)群體內多民族特征引起的差異性矛盾
內地高校中的新疆籍少數民族大學生來自維吾爾族、回族、哈薩克族等多個少數民族,雖然都是來自新疆,整體上來說生活習慣、文化等方面大體相同或相近,但從個體角度上來說,個體的生活方式、思維方式是存在差異的。一般情況下,群體內的成員為了得到群體的接納和幫助,會服從群體的安排,共同遵守群體內部制定的行為規范,但是當群體內部分化明顯,在某些權利分配等涉及利益的情況下會導致成員間產生矛盾,最終升級為不同民族、不同地區學生之間的矛盾,更嚴重的可能會擴大為校園群體事件,影響校園和諧穩定。
(三)高年級和人數占優勢的少數民族大學生在群體內的主導作用明顯
內地高校中的新疆籍少數民族大學生非正式群體內部的核心人物對群體起著控制和主導的作用,負責制定群體規范,管理群體。在這種群體中,核心人物的形成是自發的,但通常是由高年級和人數占優勢的少數民族學生擔任,高年級的會主動為剛進入群體的學生提供幫助,并在學習上和生活上進行指導,使他們更快地適應環境。在管理群體過程中,高年級學生的規范滲透常帶有明顯的強制性和民族性,低年級同學在群體活動中必須服從高年級同學的安排,如果不服從,可能會受到冷落、疏遠等懲罰。
二、內地高校新疆籍少數民族學生非正式群體的影響
(一)非正式群體的正向功能
組織行為學認為非正式群體有著正向和負向兩種功能。正向功能可以增進組織的內聚力,強化群體成員的團隊意識,促進群體的團結,對群體產生良性的影響,有利于組織目標的實現。但當成員與群體的目標、行為方式不一致時,會出現對群體不利的影響。其積極作用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滿足成員的需要。非正式群體在維持自身正常運轉的同時,能夠滿足群體內成員的一系列合理要求,包括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及其他需要。當個體加入群體后,能夠從心理上獲得安全感,避免孤單和恐懼。社交需求是指在非正式群體中成員間可以成為好友,互相保持聯系,成員間互相交流、互動,尊重自己并尊重他人,在群體中爭取一定的職位,受到別人的尊重,滿足尊重的需求。在非正式群體中通過某些問題的討論、發言,提供有參考性的意見或者建議,發揮自身的價值從而增強個人的自信心。
2.增強成員的凝聚力。非正式群體中的成員由于對群體心理性、情感性因素的需求程度較高,因此對群體內的行為規范比較服從,且由于文化背景、生活習慣、宗教信仰等相似,所以容易形成比較一致的思想、理念、價值觀和行為方式,并形成群體規范來調節成員間的關系。非正式群體的核心人物即群體“領袖”通過行為規范管理群體所形成的類似于領導者的“權力性”影響力讓成員發自內心的認可,并得到成員的擁護和尊重,從而可以增強群體內成員的凝聚力。
3.激勵群體成員的作用。內地高校新疆籍少數民族大學生在專業或學院等正式群體中可以“不顯山,不露水”,但是在讓自己有足夠安全感、責任感的非正式群體中不斷地學習,充實自己,勇于表現自我,善于發現自己的優勢與劣勢,并不斷地完善自身的缺點。因此,非正式群體能夠鼓勵群體成員認識自我,努力快速適應新的環境,激勵他們不斷學習,奮發向上。
4.有益于群體成員的溝通交流。當代大學生的心理構成因素增多,情感狀態都比較復雜,心理敏感程度較強,心理沖突加劇。因此非正式群體為成員提供了可以滿足不同層次的人溝通交流思想、聯絡感情的一個輕松的場所,幫助大家調節心理問題,并增進情感的溝通。在新疆籍少數民族大學生非正式群體中,每位成員都可以把平常生活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疑惑、不適應、不愉快的事情和大家毫無保留地交流,通過群體成員的溝通使問題得到解決,這樣使成員對這個非正式群體有了一種強烈的歸屬感,得到了許多關注和關心,減輕了他們在新的學習生活環境中的恐懼感和孤單感。
5.促進學校工作目標的順利實現。在高校的日常工作中,正式群體和非正式群體是同時存在的,非正式群體輔助正式群體完成工作。由于非正式群體的行為具有較高的統一性,正確的鼓勵和引導能夠使非正式群體輔助正式群體做好相關的工作,從而促進學校組織目標的順利實現,對學校的教育管理起積極作用。
(二)非正式群體的負向功能
內地高校新疆籍少數民族大學生非正式群體在發揮積極作用的同時,如果引導不當也會產生消極作用,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非正式群體成員對專業、學院等正式群體的活動參與積極性不高,容易造成正式群體的不穩定。非正式群體具有較強的自身群體意識,且相比正式群體,成員對自己群體的忠誠度、信賴度更高。當兩個群體的目標不同時,會出現對集體活動不合作,參與度不高,使得正式群體的活動難以正常進行,阻礙正式群體目標的實現。
2.非正式群體中存在著較嚴重的“從眾”現象。非正式群體在長期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了對成員進行強制性限制的非成文性的行為規范,且成員擁有強烈的情感認同,表現出一致對外的行為傾向。非正式群體中核心人物的思想觀念、價值取向、生活學習態度等直接決定著群體內成員的行為方式。如果核心人物的價值觀扭曲,或者出現極端的思想等,會對組織造成嚴重的后果,導致群體內成員的行為或者觀念極端,可能會影響校園乃至社會的和諧穩定。
3.非正式群體容易導致消息傳播發生扭曲。非正式群體內的成員之間接觸十分頻繁,有時為了保護群體會制造負面消息和謠言,干擾正常的傳播渠道,特別是有些學生利用網絡論壇等途徑傳播一些不真實、不全面的消息,對組織內的人際交往、功能運作等往往產生扭曲等反作用。這不利于學生的發展,妨礙學校的正常工作,不利于校園的和諧穩定。
三、對內地高校新疆籍少數民族大學生非正式群體的引導與管理
(一)尊重民族差異,關心學生的學習和生活
新疆籍少數民族大學生進入內地高校接受高等教育,由于文化背景、風俗習慣、學習能力的不相同,他們在語言交流、學習能力、飲食生活習慣等存在各種不適應,自然就產生了新疆籍少數民族大學生非正式群體。在進行學生工作的過程中,要重視新疆籍少數民族大學生帶來的民族差異,對他們的學習和生活給予更多的關心。如舉辦新疆籍少數民族大學生新生歡迎會,為新生和本校學生搭建互相認識交流的平臺,培養大家對“同一個班級,同一個學院”的歸屬感。在尊重新疆籍少數民族大學生的民族意識的基礎上,結合他們的民俗習慣舉辦各種活動,滿足他們在心理、學習和生活上的需求,以期更好地適應和融入內地高校群體。如他們在歡慶傳統的古爾邦節的時候可以舉辦晚會、學生座談會,邀請學校領導參加,在輕松的氣氛中加強大家的感情交流。各項獎助的評定可以適當地對新疆籍少數民族大學生給予寬松政策,激勵他們努力學習,將國家和學校對他們的支持化作學習的動力。
(二)引導非正式群體成員正確、健康交往
在新疆籍少數民族大學生非正式群體成員形成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的關鍵時期,學校要引導非正式群體內成員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同學間要互相幫助,坦誠相待。引導新疆籍少數民族大學生非正式群體成員積極參與班級、學院、學校組織的各項教育學習活動,融入集體,團結同學,鼓勵大家盡量多與同學進行互動,擴大交往范圍,發展外向型、健康的人際關系,保證內地高校校園的和諧穩定。組織綜合素質較高的漢族學生、學生黨員與少數民族學生交朋友,定期召開少數民族學生座談會。
(三)發揮非正式群體中“領導”的主導作用
新疆籍少數民族大學生非正式群體內的核心人物作為這個群體的“領導”,通過行為規范管理群體所形成的類似于領導者的“權力性”影響力,對群體的發展和變化起著十分重要的決定性作用。非正式群體中核心人物的思想觀念、價值取向、生活學習態度等直接決定著群體內成員的行為方式。學校應該多對非正式群體中的“領導”進行思想和行為上的引導,使他們自覺規范自己的行為,并帶動其他成員,起到“教好一個人,影響一批人”的效果。學校可以培養非正式群體的“領導”在正式群體中承擔相關工作,滿足他們的自我實現需求,激勵他們積極向上,幫助學校開展各項活動。了解新疆籍少數民族學生在學習、生活和心理方面的需求,適時開展一些交流座談如召開教務、后勤、學工團委等部門聯席會議,定期深入少數民族學生中,向他們了解有關情況,征求他們的意見,及時采取措施,解決他們反映的問題。
(四)正確了解新疆籍少數民族的風俗,營造和諧健康的文化氛圍
風俗習慣是各民族在長期生活過程中形成的行為方式,做好新疆籍少數民族學生工作必須要熟悉他們的生活習俗,針對少數民族大學生的實際情況和特點,創新形式,多開展文化引領和思想教育活動,營造良好的文化氛圍。還應積極宣傳正確的民族宗教政策,倡導漢族學生與少數民族學生一起學習各族風俗習慣。學校應多開展一些民族文化活動,如“民族文化交流節”“民漢聯誼活動”“我為家鄉代言”的才藝展示大賽等校園活動,增強他們的民族自豪感,鼓勵少數民族學生融入集體,融入校園文化。
總之,內地高校肩負著為新疆地區發展培養優秀的少數民族人才的使命。面對日益復雜的國際國內形勢和社會環境,內地高校應該以習近平總書記講話精神為指導,分析新疆籍少數民族學生的差異性需求,熟悉并尊重少數民族學生的民族習慣、語言、信仰等方式,努力搭建立體化培養平臺,探索新疆籍少數民族學生差異化、個性化教育管理模式,為新疆地區發展培養優秀的少數民族人才。
參考文獻:
[1]婁春婷.對內地高校新疆籍少數民族學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探索——以山東理工大學理學院為例[J].職業教育,2015(8):153-154.
[2]王康.社會學詞典[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88.
[3]魏明靜.淺談內地高校新疆籍少數民族學生的適應性問題[J].民族論壇,2012(2):71-73.
[4]孫倩,嚴建駿,陳晨子.內地高校新疆少數民族學生群體交往特點及教育管理工作的思考[J].教育與職業,2013(7):67-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