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濤
摘 要:中國向來有重農抑商、重文輕商的傳統,從古到今,商人在人們的思想觀念中,一直是一個不雅的概念,文人的價值觀和商人的價值觀對立,是中國文化所特有的現象,但隨著一些深受中華傳統文明影響的知識分子跨入商界,儒商概念、儒商行為越來越受到人們的崇尚和尊敬。從歷史上看,范蠡可為儒商第一人,本文僅以范蠡為例就儒商觀念展開論述。
關鍵詞:義利觀;儒商;誠信
中圖分類號:G12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7)04-0149-02
中華民族以其勤勞和智慧創造了燦爛輝煌的中華文化,尤其是經濟發展思想在古代中國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有些思想在當時是領先于世界其他國家的,在世界文明發展史上處于領先地位。在17至18世紀對西方經濟思想產生重大影響。創造這些經濟思想的商人不乏先賢,吳越時期的范蠡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之一。研究范蠡及其經濟思想表明早在兩三千年前西方國家的某些經濟思想就在中國大地上產生了;而且,研究范蠡的經濟思想,對我們當今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借鑒和啟發意義。
一、范蠡其人及其儒商思想
范蠡生卒年不詳,字少伯又稱范伯,楚國宛地(今河南省南陽市)三戶人,是春秋末年越國大夫,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軍事家、經濟學家和大商人。他輔助越王復國后,出于仁愛之心為維護剛剛結束戰亂的越國的安定棄政從商,舉家漂泊齊宋兩國,居于山林鄉野間,混跡于平民之間,自食其力,先后經營農林牧漁工商醫藥,依勞動發家致富,《史記》中載:“累十九年三致金,財聚巨萬”,更難得的是他富行其德,扶危濟困,重義輕財,高揚“誠信立本,厚德載商”的理念在商界美名遠揚。
范蠡經商的最大特點是“依于仁”,這可以從幾個方面看出:一方面他疑人不用、用人不疑。他充分信任雇員、保證雇員應得的利益,因而雇員盡心盡意地去為他效力,這是個雙方對等的關系,這體現了儒家思想中的“義利觀”。另一方面是助人為樂,史書載他在齊國“致產數十萬”,在去齊前“盡散其財,以分與知友鄉黨”。在陶“三致千金”后“再分散與貧交疏昆弟”。“重義輕財、救濟貧困”歷來都是儒家所推崇的仁德之舉之典范,范蠡則率先垂范,不僅濟貧,還努力扶貧。魯國的“窮士”頓,“耕則常饑,桑則常寒。聞朱公富,往而問術”,范蠡就毫無保留地將致富方法告訴了他,他按方行事 “十年之間其息不可計,貨擬王公,馳名天下。以富光于猗氏,故曰猗頓”也和范蠡一樣地發了家。范蠡資助猗頓,正可作為說明“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這一儒家理想的最好實例。
商圣范蠡在經商過程中也充分運用了儒家的思想,這也可以從他的經濟思想中看出。主要有預測市場行情,窺其先機:這一點在范蠡的商人生涯中是相當重要的,主要體現在他對谷物價格的把握上。范蠡認為,生產經營要講求節令,勸農桑,務積谷,所以谷物收成的好壞要依規可循,農業的豐歉自然也會直接影響到谷物價格的漲跌。同時,在一個農業社會,谷物價格的波動必然引起其他各類商品的一系列波動,因此,掌握了谷物價格的規律也等于掌握天下商品價格變化的規律,順應這種變化規律來進行貿易,自然是有備而來,人無我有,獲取巨利。與此相聯系,范蠡對商品在市場上價格上揚或下跌的趨勢也有著精到的見地。他說:“論其有余不足,則知貴賤。貴上極則反賤,賤下極則反貴。貴出如糞土,賤出如金玉”。可見范蠡被尊稱為“商圣”,當之無愧;還有是他三徙時每次選擇的地方都眼光獨到。齊物產豐富,范蠡根據儒家齊家的教條率家人勤懇耕作,勵精治業,不久就積累了數十萬家產,其賢能盛名也逐漸傳遍了齊國。陶交通便利,居于“天下之中”(陶地東鄰齊、魯;西接秦、鄭;北通晉、燕;南連楚、越),是最佳經商之地,操計然之術(根據時節、氣候、民情、風俗等,人棄我取、人取我與,順其自然、待機而動。)以治產,沒出幾年,經商積資又成巨富,遂自號陶朱公,當地民眾皆尊陶朱公為財神,乃我國道德經商之儒商鼻祖。
二、范蠡儒商觀對后世的影響
范蠡的經濟思想對后世的商人頗有影響,例如大家熟悉的馳騁商界幾百年的晉商和徽商,就是非常典型的范例。
晉商被人稱為中華儒商第一家,從現存的喬家大院、齊家大院、常家莊院可以看出他們推崇拜儒家文化的極致表現。在古晉商精神的精髓中,鮮明地體現了儒家“忠義仁孝”思想的歷史傳承,體現了文化與商業的和諧統一,體現了他們對于“義”和“利”的結合歷久彌堅的追求。他們以范蠡、關公等先圣、先賢為楷模,忠于國家,忠于家庭,忠于商號;在商道,講人意;與友交,講信用。寬厚待人,以義取利,以利厚人,表現了商道即人道的精神,培育了晉商忠誠、崇禮、仁義、守信等共性特征。范蠡是名滿天下的英才,投身商業而有大成,亦未因此有損賢名,就為因為他提倡儒家的“義利觀”,因此晉商把以義制利作為經商的中心理念,縱橫商界數百年,幾歷轉型而屹立不倒。
徽商是指明清時代徽州府籍以鄉族關系為紐帶所結成的商人群體,與晉商一樣,是一個商幫的稱號。人們評價徽商“賈而好儒、賈儒結合”,是亦商亦儒的儒商,在商業資本的盤剝下,農民和小手工業者受害極深,于是“無商不奸”之類的詛咒此起彼伏。在這種形勢下,徽商舉起“誠信”的旗幟,恪守貨真價實、童叟無欺、奉公守法、互惠互利等基本道德,使他們在生意場上左右逢源,處處受益。著名徽商吳南坡就曾做出“寧奉法而折閱,不飾智以求贏” “人寧貿詐,吾寧貿信”的表示,胡仁之大災之年不為“斗米千錢”所動、平價售糧的舉動,都使徽商“誠信”的風格得以彰顯,進而成為徽商集團的標識。
而隨后崛起的浙商則是對歷史的繼承與發展。中國商人的鼻祖陶朱公范蠡,至今在杭州北高峰的財神廟里仍供奉著這位最早 “浙商”的“旺財秘籍” 。而浙商的商業文化,可以追溯到宋代的永嘉事功學派,明代的王陽明心學,再到清代浙東實學派。浙江這塊土地,重商思想一以貫之。基本觀點大體都沒有脫離“經世致用” “義利兼容” “工商皆本”等重利重商的實用范疇。浙東學派強調個性、個體、能力、功利、重商的基本思想,經過幾百年的浸染,已經滲入浙江人的血液骨髓而渾然不覺。在這樣的人文土壤里,浙江的廣大民眾有著強烈的自我創業欲望和濃厚的商品經濟意識。民間經濟細胞有活力、有韌勁,有濃厚的務工經商傳統和商品經濟意識,有百折不撓、臥薪嘗膽、自強不息的艱苦創業的精神。
三、近代商業對儒商思想的偏離與回歸
中國近代經濟并沒有因為這一部分商業勢力的發達而得到發展,中國近三百年來積弱不振,問題恰恰出在高談“富國強兵”;卻不知“富而強” “強而正” “正乃久”的“儒、商、人”三道辯證發展,綜合合一的道理。而一味崇信西方以追逐利益為終極目標的重商主義,偏離了以人為本的基本社會價值觀。即使看今天的商業發展,奸商仍然是人們腦海中商人的代名詞,我們國家一直在強調“誠信”,大到國家政策,小到高考作文,就是因為我們的社會缺乏“誠信”意識,缺乏儒商的精神。
孔子一語道破:“民無信不立,商無信不大不久”還提醒人們要:“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富而好禮”。放眼世界成功的企業,沒有那個企業及個人歸功于這三個字經“誠、信、禮”,最后再加上個“和”,形成“誠、信、禮、和”四字箴言。所以筆者認為商人是完全可以憑借誠信經營、商業知識、企業智慧和獨特創造力而不是使用欺詐手段來獲取財富值,我們完全有理由迎接并追求一個強盛的儒商時代的出現。據筆者觀察淺析,當代儒商有如下幾點特征。
第一,企業注重對員工的綜合文化素質教育、傳統文化再教育和業務綜合素質的培訓,重視企業思想文化建設,努力把企業隊伍打造成由高素質的文化知識結構形成的全方位的場所。與此同時企業領導也必須具備一定儒學修養和傳統文化素養,運用優秀傳統文化思想教育員工,規范企業行為,帶領企業員工探索新時期儒商文化特征,推行知識型管理、文化型經營管理模式。
第二,以儒家傳統思想精華為企業的生存、發展理念,提倡“誠、信、禮、和”,人無誠不立,企業無信不存,誠信是企業求生存、圖發展的生命線,要把“言必行、信必果”作為企業全體人員的座右銘,并使“誠信為榮,失信為恥”成為員工的信條,使員工能自主自覺行動,激發員工的創造力和提升他們的綜合素質水平。
第三,打造以仁愛思想為核心的企業文化,構建和諧的企業精神與和諧開放的人際關系。在企業內部,提倡互相關愛,寬容謙讓,建立上下左右融洽團結的內部關系;對外以“仁為心、義為路” “和而不同” “公平競爭”等公平法則追求和諧的市場環境和寬松的國際外部環境。
第四,遵循任人唯賢,擇優錄用,德才兼備,以賢重用和對優秀員工升職獎勵以示榜樣。
第五,有儒商風度。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言思忠,疑思問,念思難,見得思義”(《論語·季氏》)這里提出的九思,說的是有文化有教養和素質高尚人的風范。
第六,講究禮儀。子貢曰:“貧而無、富而不驕,何如?”孔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論語·學而》),孔子一生做人處世把禮放在重要位置,儒商繼承儒家傳統,更重禮儀,認為人與人的交往應以禮儀為先。禮對規范人的行為,培養良好的人格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范蠡在政治、經濟、哲學、軍事、外交等重大領域均有建樹,集老子、孔子、孫子思想之大成,堪稱治國良臣、兵家奇才、商界圣星。他的重人重谷、韜光養晦等治國方略至今仍然具有借鑒意義。他主張商品流通、平抑物價、先富帶后富的思想,提出經商要“擇人任時”仍具重大影響,具有劃時代性的開創性意義。新時期結合當代科學技術的最新發展,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引領社會主義建設新高潮,進一步弘揚范蠡精神,發揚獨立自主、艱苦創業的奮斗精神,誠實守信,對于當前中國的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指導性的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陳文德.范蠡大傳[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6.
[2]司馬遷.史記·貨殖列傳[M].北京:中華書局,1982.
[3]黃有漢.范蠡陶地考[J].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