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銳
摘 要:普村土家族人生本質觀念不同于哲學家對人生本質的討論,具有當地人獨特的看法,并更符合生活實際,指導著當地人的生活與思維。而近代哲學家則開始放棄對人生本質的思辨,并強調在語言與生活中理解人生本質。普村人生本質觀念的調查既符合人類學的研究需要,也符合當今哲學的研究需要。普村人認為人的本質是家人及自己更好的生活。
關鍵詞:普村;人生本質;實地調查;哲學討論
中圖分類號:G12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7)04-0153-02
普村是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利川市下的某個村落。“利川市位于鄂西南,地處巫山流域和武陵山北上余支交會處,為清江、郁江發源地。境內萬山重疊,溝壑縱橫,道路崎嶇,關隘四塞,歷為楚蜀屏障、軍事重地。利川市是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面積最大,區位和自然條件獨特的一個縣級市?!?/p>
“普村”是一個化名,所代表的是利川市某個現實村落。其概況背景是利川市,地貌、氣候、歷史等都符合利川基本概況的一部分。普村是一個向陽的緩坡村落,海拔700到1 200米,基本上是一個高山村落。人口約有兩千人,每個家庭三到五人居多。
普村是一個向陽的緩坡,從水資源的占有或土地類型分配比例可以分為三個部分。坡底有一條河流,并將東面和北面的其他村落隔開,這里基本是良田,分布著水源充沛的梯田,旱地很少,林地基本沒有;坡頂是山嶺,并將西面和南面的其他村落隔開,這里基本是林地,少量分布旱地;整個緩坡的中間部分,水田、旱地、林地相間分布,并具有從底到頂水田遞減、旱地遞增的特點,林地很少。當地主要種植作物有:水稻、玉米、紅薯、土豆等。
普村的交通變化很大,以前交通不好,現在交通便利了,有一條水泥路貫穿整個村落,進出村落都十分方便。因為交通的改善,越來越多的村民靠近公路建平房,放棄原來幾乎覆蓋全村的干欄式吊腳樓。普村有一所小學,村內的各種重大活動都在這所小學周圍或內部舉行。
普村是一個社區,其特征是,村民生活在一片相對集中的區域,與其他相似的村一級單位有一定的距離,并被山嶺或河流隔開??偟膩碚f,普村既是一個行政村,又是一個自然村,村民對自己的村落有認同感。
一、普村眼中的人生本質
(一)觀念層次的調查
哲學家對人生本質(人是什么)的問題不僅沒有一致的回答,而且已有的回答多是模糊不清的,因為這涉及真假的思辨。而在現實中,多數情況下,人的本質卻是一個人們幾乎不曾思考的問題;在少數情況下,比如宗教信仰指導的人生,人的本質雖得到清晰回答,卻是象征意義的。當地人所能理解的“人之本質”含義屬于多數情況下,人們不僅沒有“人是否有本質以及是什么”的問題思維,而且對人本身的概念也是模糊的。
要進一步做“人的本質”主題調查,就必須向調查對象具體化解釋“人的本質”含義,其中舉例和尋找類似隱喻是最好的選擇,比如“人的生活與思維最像什么” “西藏人認為人是輪回” “西方人認為人是上帝創造的有原罪的事物” “人是自私的老鼠”等等。
人的本質是活著,人死了就不是人了?;钪?,就是生存,要有吃有喝,有穿有住,還要有老婆孩子。人就是更好的生活,生孩子,孝敬父母,這些都是必需的。你說我天天這么辛苦干啥,不就是為了孩子與父母更好的生活。我覺得這沒有為什么,就是人必需的。
調查對象口中的“必須”就是人的根本,不言自明。也就是說當地人的生活與思維世界的起點就是家人與自己更好的生活,這不需要再做任何解釋。如果繼續追問,得到的答案一定是這種基本認識的循環或在這種認識上建立的不同生活方式。
以上是從肯定和正面的角度調查人是什么,下面從否定和反面的角度調查這個問題即人不是什么,得到的答案是清晰的。每個人非常清楚自身與自然界、生物界、動物界的界限,除了人不是的所有物之外就是人是什么,在這一點上,當地人有幾乎完全一致的回答。
“你是動物”是罵人的話,而“你是高級動物”就不是罵人的話。我們不是石頭,因為我們可以隨便動。我們不是豬,我們不會隨便被殺。我們不是牛,我們才不會傻傻地干活呢。我不是死的,我們是活的。我們不是房子,我們不是車子,我們不是錢……
在觀念上,當地人用家人與自己更好的生活來定義人的本質。這看似不符合哲學的本質定義,卻在內容上是符合的。認識本質即認識根本性質的,而那些不言自明的東西則是所能認識的本質。同時,當地人的回答也符合人類學的研究體系,也許有人將當地人“人之本質”看法上升到馬克思主義的“人之本質”,這是不合理的,因為二者僅有關系的相似,卻未必有內在的必然聯系?!叭瞬皇鞘裁础钡幕卮鹗乔逦暮蜔o限的,“人是什么”的回答是相對模糊和有限的,二者的共同調查,肯定了當地人的公理:人是家人和自己更好的生活,這既是目的,更是人本身。
(二)行為層次的調查
過年是家人一年中最重要的節日儀式,結婚是人一生中最重要的過渡儀式。當地人最重視這兩個儀式。這兩個儀式與 “人之本質”有行為反映之效。
過年有兩件大事,其一是全家人一起吃團年飯,一般都有豬頭吃;其二是拜祭祖輩墳墓和祭祀灶神、土地神、保護神等,都主要是獻上香燭、陰錢,少量飯酒。一起吃團年飯的象征意義是非常明確的,期望家庭和睦并強化家人間的內在聯系。而其他節日,并不在意家人是否皆在場,甚至可以尋人代替,足以說明不是與家人關系最緊密的節日不會得到最大的重視。過年圍繞家人即自身存在而存在的儀式,在行為上解釋了當地人的“人之本質”觀念。拜祭活動則體現在“人之本質”的“更好”層面上,其象征意義可以在祭拜之詞中得到說明。
拜祖(去世的長輩親人,而非祖先):給您送錢(陰幣)了,快來享用。請祖上顯靈,一定要保佑我家明年豬下更多的小仔,保佑我家苞谷糧食多產,保佑我家順順利利、平平安安,保佑小娃成績越來越好。
結婚儀式是當地人一生中最重要的活動,把它視為最重要足以說明結婚意味著當地人的人生是什么。雖然因為現在把是否領證當作是否合法結婚的參考,人們對婚姻儀式的重要程度的強調有所下降,但卻不能忽略它的最重要性。訪談中,多數情況下,當地人的記憶最清晰的是結婚儀式舉行的時間,并把它視為人生分期的決定性事件和標志。結婚儀式反映了當地人的“人之本質”觀念。
我覺得自己必須做的和最成功的事情是娶到如今的妻子,不是因為她有多么能干、多么好看,而是因為娶到妻子代表我作為人的(標志)。我就是要娶個媳婦,生個娃。我要是娶不到她,估計周圍(左鄰右舍)都不會認為我是“人”,會覺得我欠點什么。
雖然小時候沒放棄追求一個帥氣的小伙結婚,給他生娃娃,但覺得人生就是結婚生活,照顧家人和理解家人,所以我在合適的那一年嫁給了他,幸不幸福我說不上,反正我覺得自己必須結婚,這是給家人和自己的一個交代。
在日常生活中,人們也易達成“人之本質”認識的相互默契。在教育孩子時,當地人非常重視孩子的“人之本質”觀念教育,家長或長輩可能用權威說服與懲罰強迫方式以及環境熏陶讓孩子接受“人是家人與自己的更好生活”的觀念,而至于為什么是這樣,從不做過多解釋,而是強調不言自明或祖輩人都是這么想的。
二、哲學家眼中的人生本質
近代西方哲學非常重視對“人是什么”的思考。叔本華提出人的本質是意志的觀念,是康德的物自體概念的批判性繼承。他認為人的意志在無聊與痛苦中徘徊,“意志達不到目標、受到阻礙時就痛苦;達到目標時會滿足和幸福,但這種滿足和幸福會很快變成無聊,然后開始新的追求。這新的追求必然還會受到阻礙,因此我們會繼續痛苦[1]?!?/p>
尼采提出了一種權力意志學說。權力意志強調酒神精神,而酒神“節慶所做的主要事情差不多都是性的極度放縱”[2]。人的本質是權力意志,生命中所擁有的酒神精神應該得到肯定,包括痛苦與歡樂。人的顯性是阿波羅神,而人的隱性則是狄奧尼索斯神,前者是形式,后者是內容。
弗洛伊德從精神分析的角度解釋了人是什么的問題,特別強調性的原始力(性即力比多,概念比中文語境中“性”范圍廣)。人的本質是本能,在人生活動中起決定作用的則是性沖動。其中最典型的例子是男孩子的戀母情結與女孩子的戀父情結。
卡西爾從“符號理論”出發,闡釋了人是什么的問題。人運用符號創造文化,即人本身。“人的勞作怎樣,人的本質也就怎樣;人的創造性活動如何,人性的面貌也就如何”[3]。人的本質表現為文化,其內容則是符號。
海德格爾提出了一種“存在者”的人生觀念?!按嬖谂c存在著有著嚴格的區分,存在者是指某種確定的事物和現象,它是因為‘存在而成為其自身的,也就是說,存在是一切存在者得以成其為自身的先決條件,沒有存在就沒有存在者”[4]。 人是什么是一個關于存在者的問題,而不是關于存在的問題。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喪失了存在的思考,而成為存在者,即沉淪于生活。
馬克思及所代表的哲學領域,對人是什么有一個經典的回答:人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人具有自然屬性、社會屬性和精神屬性,其中社會屬性是人的本質屬性。馬克思強調從關系(社會就是一種關系),而不是從個體(個體即本體)角度進行人生本質研究,將人本體轉化為關系本體。
維特根斯坦認為,“世界的意思必定是在世界之外。在世界中一切東西都如本來面目,所發生的一切都是實際上所發生的。其中沒有任何價值——如果它有價值的話,它就沒有價值了”。“一個人對于不能談的事情就應當沉默”[5],否則就是空洞的和無意思的。維特根斯坦《邏輯哲學論》的發表,標志著人是什么的哲學思考的結束。
三、結語
哲學家對人生本質的討論從一般到極端抽象,再到生活,正好回到人類學家對人生本質類問題的研究方向上。從這個角度看,進行人生本質的人類學實地考察具有重要意義。
普村人對人生本質的看法與日常生活緊密相連,既簡單又實用,這與哲學家對人生本質的認識既抽象又遠離生活形成鮮明對比。到維特根斯坦,哲學家開始放棄對人生本質的哲學思辨,并強調回到生活本身那些不言自明的語言與信念,而普村人對人生本質的看法即是如此。
普村人相信人是“家人及自己更好的生活”。人們把人理解為一種生活的動態,而不是一種存在的靜態。人生本質的人類學實地調查給了認識人生本質的另外一種可能。
參考文獻:
[1]叔本華.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8:124-127.
[2]尼采.悲劇的誕生[M].北京:作家出版社,1986:19.
[3]卡西爾.人論[M]. 甘陽,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95:182.
[4]韓秋紅.現代西方哲學概論[M]. 北京:北京出版社,2010:88.
[5]維特根斯坦.邏輯哲學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2:95-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