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建堂
摘 要:新課程實施以來,嚴格遵循了《普通高等學校全國招生考試大綱》,堅持明確立意,命題導向正確,思路清晰,特色鮮明,穩重求進。命題不拘泥于教科書,運用新材料,創設新情景,古今貫通,中外關聯,把握歷史發展的基本脈絡。結合近幾年高中教學經驗,就歷史高考試題,總結出以下特點,并就如何復習備考談幾點想法。
關鍵詞:新課程;歷史高考;特點;備考策略
一、強調重要概念的闡釋與理解
高度重視對歷史概念的考查是近幾年來高考的突出特點。此類題目主要有兩種形式:一在“題干”中提出歷史概念,在選項中表述對概念的闡釋;二是在“題干”中進行闡釋,在選項中列出相關概念。常出現的標志性詞語有“實質、含義、目的、標志、特點、表現、反映、性質”等。解答這類題目,關鍵在于復習備考中正確把握和理解相關歷史概念的實質和內涵。
二、注重中外歷史制度、事件、人物及思想的比較能力考查
此類題是把具有可比性的歷史制度、事件、人物及思想放在一起或把同一歷史現象在不同歷史時期的表現放在一起,通過分析、歸納、比較,找出其相同點和不同點。
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應注意中外歷史的結合點和社會轉型時期的中國和世界。一方面要注意全面準確地掌握歷史知識,在學習過程中將一些相近的事、人或觀點進行分析比較,培養自己的分析比較能力,另一方面在解題時要找準比較角度,結合史實分析其共同點和不同點。
三、試題與答案呈現開放性
這種開放性試題能夠較全面地考查考生的歷史思維能力,又利于拉開不同水平考生的距離,較為準確地確定考生的學習水平,區分度較好,信度和效度較高。由于試題沒有設定參考答案,便于考生自由發揮,考生只要緊扣題意,調動和運用所學知識回答,能夠得到較高分數。既能準確檢測考生的思維水平,考生又有話可說,容易得分,給學生提供了充分展示能力的空間,這樣的試題,真正凸顯了對學生探究能力和創新意識的考查。這種在考試中讓學生充分體現主體性和建構性的命題,是對新課程理念的最好的詮釋。
解答的時候只需要針對一個方面進行回答即可,這就給我們同學很大的發揮空間。所謂仁者見人,智者見智,只要觀點不偏,針對材料的分析準確,就能夠得到分數。根據圖表,我們能夠發現法定假日天數變多,傳統節日作為法定假日開始增多。這是最容易發現的變化,也是同學最好回答的。針對原因,我們用四個字概括“合理即可”。所以這類題就看同學的發揮是否穩定,邏輯是否嚴密。總之,開放性試題的解題思路首先應該確定主題,圍繞主題完整、準確、合理的解讀歷史信息,轉換成答題語言。
四、注重史觀、史法、史學理論與史學常識考查
當下國內外史學界的主要史學研究范式有如下幾種:即唯物史觀統領下的文明史觀、全球史觀、近代化史觀、社會史觀等。
解答這類題首先分清史料類型、理解影響史料解釋的幾個主要因素、確定史料選取和運用應注意原則或方法。以史觀引領,對考點進行解讀或整合。
五、突出學科核心素養的考查
歷史學科的核心素養主要包括時空觀念、發展意識、多元聯系、史料實證、歷史理解、歷史評判、歷史認同感。
核心素養的發展離不開教育,歷史教育教學是實現培養與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的有效途徑。因此,課堂教學必須緊緊圍繞著培養學生核心素養這一主線展開。設計教學目標,是培養核心素養的出發點。創設問題情境是培養核心素養的切入點。倡導合作探究是培養核心素養的著力點。實現情感體驗是培養核心素養的立足點。構建多元評價是培養核心素養的支撐點。總之,培養與發展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絕非一朝一夕之事,必須靠歷史教師在觀念上更新,在專業上提升,在教學中滲透,在日常中積累,唯其如此,才能真正培養學生的優秀品格與創新能力,使學生得到全面發展。
六、命題視角體現新的學術觀點
從近幾年各省市歷史高考試題所引用學術專著或觀點的數據表來看,全國卷所引用專著或觀點的次數和程度均高于各省市。近年來,把國內外學術專著引入歷史高考試題中,使高考“學術味”越來越濃烈。以學術背景資料為教材知識考察的“切入點”,通過對這些學術背景資料的認識來提高考生對歷史多角度,廣范圍的分析能力,把教材知識內容融入到學術背景的資料中,實現歷史考察“小切口,大內涵”的定性要求。
七、選修內容的考查對學生超越教材的能力要求更高
新課程全國卷選考命題趨勢“遠離教材、漸行漸遠”。具體表現為選考超出教材范圍、選考難度大于必考、選考側重史學研究方法的考查。
做好選修題應該精講兩本選修教材;有重點、有策略地強化選修教材與必修教材知識點的統合,一、二輪復習必修知識可有機結合滲透補充選修知識內容。對于學生基礎較好的學校和班級,選修教材的講授,采用教師講授和學生自學結合法。在高考復習備考的過程中,進行專題訓練,歸納總結答題規律和技巧。
八、突出考查學生處理史料的能力
幾乎所有的高考歷史試題都是通過史料間接考察教材知識和學科素養。所以在平時的教學和備考過程中一定要處理好兩類史料。一是課堂史料,圍繞教學主題,堅持一課一則典型史料,用好、用全、用到位,慢慢積累學生歷史素養。二是試題史料,史料選擇應注重結合主干知識、貼近時代、立意新穎。同時注重培養學生如何“結合所學”?即知識遷移能力。試題信息與教材內容迅速而準確的對號入座,將新信息迅速“掛靠”于教材知識點,實現其在歷史知識體系中的“定位”。當然更要做到“史論結合”,即歷史論證能力。所謂“史”即“史實”,所謂“論”及觀點。史論結合即用確鑿、有力和充足的史實,以一種合乎邏輯的編排方式,去證明一個明確的觀點。好的論證包含三個要素:明確的觀點、支撐性的史實和邏輯化的表述。全國卷中的開放性評論題所示的“評分標準”,更在意考查學生是否能自圓其說,而不是觀點的正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