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富紅
摘 要: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每一位教師永恒的追求。為了提高初中生物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筆者將從教師的教學理念,教學設計,舉事例教學,習題講解的方法四個方面,初步探究如何提高初中生物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關鍵詞:初中生物;課堂教學;有效性
在新課程背景下,教師怎樣利用教材、教學手段、教學方法科學地引導學生,實現教與學的統一,提高生物課堂教學有效性,是每一個第一線教師都必須要探索的問題。下面是結合我的教學實踐,對如何提高初中生物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的一些具體措施。
一、提高理念調控的有效性
思想理念掌控著教學行為,教育思想觀念會影響教學活動。首先,在知識經濟時代,知識快速更新,教師要有終身的學習觀,不斷豐富自身的知識,跟上社會發展的要求,提高自身科學素養。在教學活動中注重與現實生活的聯系,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并教育學生能夠合理的將所學到的知識運用到社會及個人的生活中,做到學以致用。教師身上的教學理念和教育思想在教學過程中都會自覺不自覺的影響學生,可以拓寬學生的視野,陶冶學生的情操,洗滌學生的心靈。學生正是在耳濡目染、潛移默化中體驗和感悟教師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念和思維方法,教師要具備與時俱進的教學理念和教育思想。教師要具備與時俱進的教學理念和教育思想,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自然提高。
二、提高教學設計的有效性
教學設計是教師進行課堂教學活動的重要依據,包括教具的準備、教學活動過程每個細節的時間安排、教學內容的課時安排等。一般按照課程標準的要求進行教學設計。但在課時的安排上,可按教學內容的關聯性進行適當調整,教學內容結構相似的章節可放在連續課時完成。例如,七年級《生物學》“藻類、苔蘚和蕨類植物”,按課程大綱要求,要安排兩課時,但這三類植物,在內容結構上基本一樣,因此在教學設計時,可縮減為一課時。教師講藻類植物和苔蘚植物,學生根據教師講解這兩種植物的學習方式,自主學習第三種植物的知識,把表格填完整。通過這種模仿學習的過程,使學生積極參與課堂,主動的去獲得知識,親自歸納總結,印象尤為深刻。同時這三種植物放在一堂課內學習,可以很好的進行比較,幫助記憶,使學生對知識點之間做到融會貫通、舉一反三,思維得到優化,學習效率必然提高。
三、提高事例教學的有效性
聯系身邊的實物事例,將生活帶入初中生物課堂,妙趣橫生。初中生物教材的內容,大都是學生身邊的知識,如微生物、農業生產、人口問題、環境保護、青春期的衛生健康等,都含有與學生生活學習相關的生物學問題。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與現實生活的聯系。可舉生活中的事例,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還能幫助學生對知識的理解,使生物教學生活化。例如,在講解七年級《生物學》“藻類、苔蘚和蕨類植物”中,講到苔蘚植物的“指示作用”時,可舉個探險家的故事,這故事是:一名探險家在原始森林中迷了路,他身上沒有任何可以指示方向的儀器,通信聯絡工具也沒電了。他憑借自身力量安全走出原始森林。他是如何判斷并找到出路的呢?我們都知道,苔蘚植物莖中無輸導組織,葉片又是由單細胞構成的,所以保水能力弱,使森林中苔蘚植物在陽光照射不到的一面生長良好,而在接受陽光比較多的一面生長較少或不生長,這名探險隊員就是通過認真觀察樹干上苔蘚植物的生長分布情況,并以此作為方向的指示,找到正確的方向,這名探險家就是運用苔蘚植物的指示作用,安全走出原始森林。講完故事再反問學生,“學習生物學重不重要啊?”“我們要不要學生物學啊?”使學生意識到學習生物學的重要性,用事例對學生進行教育。
四、提高習題講解的有效性
教師在講題的過程中,除了幫助解決一些難題,提供給學生解決問題的必要知識外,還要注重把解題思路、方法傳授給學生。特別是初中生,對一道題,一種題型,教師應進行引導,從不同角度、不同側面去分析問題,使他們懂得應該從哪方面去思考,用哪些知識去解決,有目的培養學生的各種思維。例如,在學習七年級《生物學》“動物體的結構層次”中的課后練習第三題,用線連接所列器官的主要組織是哪一類。教師引導學生從所列器官的功能和各種組織的功能方面去思考,功能相同的器官和組織連在一起。學生有一個正確的思考方向,做題就不會無從下手,就不會隨便蒙題,思維能力也會得到提高。又如,在學習八年級《生物學》昆蟲的生殖和發育中的“觀察與討論”第三題,唐朝詩人李商隱的詩:“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明確了家蠶的發育過程,學生能明白從生物學的角度分析,詩句中有不夠準確的地方,認識到科技發展對我們正確認識世界多么重要。也要培養學生對生活中的事物,甚至是一些權威的觀點,勇于質疑,鼓勵他們:有不同的看法說明你們在獨立思考,潛移默化中提高學生批判性思維能力。
此外,習題的選擇也至關重要。課堂上習題的講析主要是為了鞏固知識,因此選題時要注重習題的典型性、實用性,以及與相關學科知識的結合性。
以上四點是筆者對如何提高初中生物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的初步探索。影響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的因素還很多,如學校的教學硬件設備、設施不足,學生的特點等不利因素。在短時間內無法改變的這些“硬件”下,通過提高教師及教學過程的“軟件”,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充分發揮“有效教師”的作用,也一樣能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