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沛雯 曾保根
摘要:孝道文化是我國傳統文化重要內容之一,可追溯到堯舜時期,歷史悠久。隨著社會的發展、西方文化的傳入以及家庭結構的轉變,孝道文化受到了不可避免的沖擊,構建具有現代化特點的孝道文化已成為當前研究的焦點。本文以農村新型孝道文化傳承與發展的研究為題,通過訪談、調查、觀察等方法了解張屋村村民對新型孝道文化的認識、理解以及他們落實新型孝道文化的行為表現,進而探討新型孝道文化在當代農村社會傳承與發展的機制,以更好地發揮孝道文化的積極作用。
關鍵詞:新型;孝道文化;傳承發展;張屋村
一、農村新型孝道文化的基本內涵
傳統孝道與新型孝道的區別在于傳統孝道是建立在血緣關系的原則上同時也與封建集權政治相關聯,具有兩重性。而新型孝道是在繼承和批判的基礎上,將敬愛、平等、和諧、恭敬等傳統理念賦予時代精神,融入適合現代發展的元素,使新型孝道文化成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組成部分。
(一)奉養父母,以誠相待。
奉養父母,是新型孝道的重要內容之一,要求子女從內心出發對父母恭敬,保證父母最基本的衣食需求,心情愉悅。這就要求子女不僅在物質生活中滿足父母,更要注重對父母的關愛是否出于真情。
(二)敬愛父母,互相尊重。
傳統孝道文化的家庭在父權主義的影響下,子女對父母行孝往往是畏懼多于敬愛。行事上,無論是非黑白,都要絕對地遵從?,F代農村社會,父母和子女的親情關系建立在平等的基礎之上,父母撫養、疼愛子女,必須以尊重子女為前提條件,而子女也應給予父母尊敬和愛戴。
(三)奉獻社會,報效祖國。
在現代農村社會中,“忠孝”思想依然作為人們的核心價值理念,這意味著行孝不僅僅是要求子女孝敬父母,更要求奉獻社會、為祖國效力,去踐行更為廣泛意義的孝道。一般來說,忠孝是分不開的,兩者是相統一的。因此,新型孝道的內涵要求人們要自覺樹立起奉獻社會,報效祖國以及為光耀祖先相統一的道德價值觀。
(四)平等相待,和諧友愛。
現今中國的農村大部分都是核心家庭,夫妻、父母與子女、兄弟姐妹這三種關系是家庭倫理關系的基礎。因此說,要在這樣的三種關系中創造和諧友愛的家庭氛圍,每個家庭成員之間必須是平等相待,和諧友愛。夫妻之間既是志同道合的同志,又是親密無間的伴侶,其地位、權利和義務都是平等的。父母與子女之間應當做到“慈與孝”,在付出和給予之間是平等的。兄弟姐妹之間應當“友愛”,相互愛護、協助,共同進步。
新型孝道文化的內涵非常豐富,本文歸納的主要是重要內涵,其余的內涵如文明禮貌、扶危濟困等內容也是新型孝道的重要內涵,就未進行歸納。
二、張屋村新型孝道的體現:弘揚新型孝道文化,開展“四孝”活動
近年來,周田張屋村把加強孝道文化教育、弘楊孝道文化作為治村的重要任務,貫穿于每家每戶之中,村民遵守社會公德、弘揚家庭美德蔚然成風,為周田張屋村的社會發展提供了強大的精神動力和思想保證。
(一)樹孝風,構建和諧農村。
張屋村被選為“孝心村”示范點是從2014年開始的,活動已開展了兩年,在這兩年中,縣政府和村委會大力宣傳孝道文化,以孝治村。本團隊調查發現,為打造整村孝道文化氛圍,從2014年6月起,張屋村采用了別具一格的宣傳手段,在村道兩旁房舍外墻上都涂上了24孝圖畫、親情標語,并標明了帶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孝道圖畫,成為該村一道亮麗風景。張書記告訴調查小組,村委會時常組織一些文化水平較高的村民做志愿者,設計《孝報》和《孝老愛親倡議書》,免費發給村民閱看,讓村民進一步了解孝道文化。除此之外村干部積極廣泛組織開展孝道文化創建活動。如讓《弟子規》等傳統文化經典進村入戶,建立農家書屋--“孝心書屋”來教育引導村民孝文化理念,使廣大農民群眾知孝、行孝、揚孝,培養文明鄉風,構建和諧農村。
(二)推孝賢,樹典范。
自創建“孝心村”示范點工作開展以來,周田張屋村廣泛開展孝親敬老楷模評比活動,由縣文明辦、縣婦聯負責指導村里制定家庭道德守則,父母守則,好媳婦、好婆婆、好女兒評選條件和評選表彰辦法。經過村干部考察、村民推薦,評選出“典型孝人物”、“典型孝事跡”進行表彰并登載在《孝報》上,把“孝風”送到每戶手中,讓全村群眾以為榜樣。在村委會一樓辦公室的宣傳板上“家庭美德”一欄貼滿了村民的照片,據介紹,這都是村干部和村民推薦出來的孝人物,以此來營造尊老敬老的濃厚氛圍。從“典型孝人物”選出來的村民陳淑能,結婚以來,她恪盡職守,做好媳婦、母親的職責,每次公婆生病都主動背進背出,親自照顧公婆,無微不至,毫無怨言。陳淑能告訴調查小組,從嫁過來的那天開始,丈夫的父母也是我的父母,我已把公婆視為親爸親媽來供養。在丈夫眼中她是為勤勞能干的好妻子,在父母眼中她是為孝敬老人的好媳婦。對于獲得村里的“典型孝人物”榮譽,陳淑能始終心如止水,她表示:“尊老愛老本是我們做子女的本分,希望村里的孝道文化建設活動能越來越好,讓孝親敬老觀念更好的傳播出去,當地孝賢人物能層出不窮,當地風氣能有所改善。”
(三)定孝制,入耳入心。
張書記告訴調研小組,要讓孝道入耳入心,僅靠宣傳教育是遠遠不夠的。在他上任后,發現該村有不少是獨居老人,他們基本是喪失勞動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后,因兒女的嫌棄和拒絕被迫獨居,在周田張屋村當了十多年村支書,每年都會接到有關贍養老人的糾紛。因此為了確保老人能享晚年之福,必須建章立制,使孝道之風入耳入心。該村對老年人情況進行了摸查統計,分門別類建檔備案,出臺了一系列保障措施:簽訂贍養老人協議書,規定子女需要履行贍養的義務同時又要給予老人精神慰藉;制定村民道德公約,設立孝德獎懲制度;建立志愿服務制度,使敬老助老活動常態化。同時,針對部分有重病、特困的老人,張屋村提出了“定期幫父母洗一次腳、每周為父母改善一次生活、每月給父母清掃一次居所、每年給父母增添兩套新衣服、每天陪父母聊一次天”的孝行標準。這些活動讓廣大農民群眾感受到孝道文化的魅力,孝道之風深入人心。
(四)開孝堂,以德育人。
孝老尊親,需從兒童開始就抓起。仁化縣人民政府和村委以弘揚孝德文化,建設鄉村文明為目標,邀請以郭永進為領隊的志愿團隊進駐周田張屋村,為村民開講,加強孝德教育。在村委會的支持下,志愿者將村委會工作大樓的第三層改造成“道德講堂”,每周末進行講課,據志愿者介紹,授課圍繞“孝”字開展。而在此之前,孩子們在寒暑假已經過一周冬令營、夏令營的“洗禮”,志愿者和孩子們一起在村里撿垃圾,清潔村里的衛生,在家里就讓孩子幫父母做洗菜、洗碗、打掃衛生,給長輩捶背,陪父母聊天,增強了孩子們參與社會實踐的動手能力,還使孩子從幼年開始就樹立孝意識,實現以德育人。此外,通過中秋節、重陽節、春節等傳統節日,組織村民舉辦弘揚孝道、傳承美德活動。不少村民表示,孩子們自從接受了孝道教育后,整個人都變得有禮貌了,村里的衛生也干凈了許多。村干部表示,自從開展了“孝心村”創建活動,全村村民的孝親敬老意識逐漸加強,村民道德素質普遍提高,之前的家庭矛盾、鄰里糾紛投訴大大減少,孝老尊親行為蔚然成風。
三、對傳承與發展新型孝道文化的思考和建議
事實上,即使政府和村委會對新型孝道文化進行大力的宣傳,但依然有部分村民的孝道意識存在不足現象。究其緣由,其一受西方文化的沖擊,過渡提倡個性、獨立,與上一輩缺乏溝通;其二隨受社會不良思潮的影響,產生了自私、貪婪的心理,不顧及上一輩老人的生活;其三經濟壓力所造成,部分村民不愿意承擔贍養所帶來的經濟負擔。還有的是張屋村雖有傳承新型孝道文化的客觀優勢,卻沒有被充分發揮和利用。為此,如何更好的傳承和發展新型孝道文化,筆者認為需從以下幾個方面:
(一)正確處理好新型孝道文化與本土文化關系,深入挖掘闡發本土文化。
2016年12月12日,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會見參加第一屆全國文明家庭表彰大會代表時指出:家風是社會風氣的重要組成部分。家風好,就能家道興盛、和順美滿;家風差,難免殃及子孫、貽害社會。廣大家庭都要弘揚優良家風,以千千萬萬家庭的好家風支撐起全社會的好風氣。
周田張屋村是唐朝宰相張九齡的故里,具有深厚的“九齡文化”資源,其中“九齡文化”中的家風家訓文化,大大影響著張屋村村民的方方面面,其代代傳承下來的祖訓、家訓,更是被張氏家族視為家庭建設的根本,族中也極為重視和睦家風的培養。如“孝德”、“百忍”是張氏家族傳統家訓中的重要內容。他們推崇和睦家庭之道,要求后人能相互忍讓和體諒。
傳統家訓雖然具有時代烙印,但經過千百年的文明洗禮,其所傳遞的傳統道德與當今文明所弘揚的價值觀有一定的統一性,因此在弘揚過程中應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習近平總書記多次談到傳統文化時指出:“對歷史文化特別是現任傳承下來的價值理念和道德規范,要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有鑒別地加以對待,有揚棄地給予繼承”,“重點做好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因此,為了弘揚本土家風家訓,深入挖掘本土家風家訓新的時代內涵:一是組建本土家風家訓的研究組織,以傳承、創新、弘揚為己任,整理收集相關的歷史資料,掌握本土家風家訓的內容、時代價值及其影響。二是開展本土家風家訓文化學術交流,邀請專家、學者、教授以及張氏后輩就其研討,將家風家訓賦予真正科學意義上的轉換。如,張氏家風家訓中的“忠孝”、“和睦”、“百忍”理念與當代社會所提倡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愛國”、“友善”、“和諧”在一定程度上是相通的、有共性的。
如今,張氏家風家訓越來越具有時代化,在張屋村部分外出打工的后人利用自己的積蓄在村里建造新樓房,房外墻壁到處都刷有“孝敬父母”、“家庭和睦”等標語和圖畫,與該村的新型孝道文化相輔相成,創立具有地方特色的新型孝道文化。
(二)建立現代農村家庭孝德培養機制。
大力加強宣傳,強化新孝道意識。孝老尊親、和諧友愛是農村新型孝道文化的重要內容,若想使這些內容改變村民的陋習,除了利用報刊、書籍、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進行宣傳和教育以外,還可以通過互聯網的便捷、迅速、直觀、互動以及多樣化、多功能的傳播手段,利用當下的主流網絡平臺--微信、微博,有針對性推動新孝道意識的傳播,從而達到改變農民傳統的孝道觀念,樹立起新的孝道觀念。
普及新孝德教育,強化新孝德意識。觀念的改變在于教育,弘揚孝老尊親、和諧友愛的傳統美德,還需加強對農民的孝德宣傳教育。因此,為了強化農民的新型孝道意識,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一是通過組織專家學者編寫新孝道文化教材及通俗讀物,把孝德培育列入啟蒙教育和中小學品德教育課程體系中,通過學校宣傳教育,把尊老、孝老、敬老等觀念傳授給學生,使他們從小養成孝道意識。二是發揮家庭孝德教育功能。長輩對子輩的新孝德教育,應言傳身教、以身作則,靠品質和行為影響子輩,為子女樹立起孝老尊親、和諧友愛的良好形象。三是開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活動,把新型孝道與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和公民道德建設相連接,在農村進行五好家庭評選活動,積極宣傳先進典型人物事跡,形成孝老尊親的良好社會風尚。
發揮輿論監督作用,建立孝德管理機制。以網絡新媒體為平臺、以傳統媒體為依托,加強村委會和農民養老的道德監督,表揚那些孝老尊親的好人好事,批評、譴責那些虐待、不尊敬老人、不善待老人的行為。同時,設立孝德管理機制,加強村民尊敬老人、孝敬父母的意識。通過具有強制性和約束力的手段,促使農村養老漸漸落實,營造孝老尊親的社會環境。
(三)完善社會養老的法制體系,保護老人合法權益。
依法養老,建立和完善養老法制體系,維護老年人合法權益,是保障農村社區養老的最為有效的措施之一。因此,動用法制手段,規范人們的養老行為,強化人們的養老意識是非常必要的。這主要體現在:一是全面建立老人維權的法律援助制度和司法救助制度,并加大對虐老違法犯罪行為的懲戒力度,切實維護和保障農村老人的合法權益。二是政府部門定期開展《老年法》執法情況及老人優待政策是否落實的檢查工作,著重解決好養老尤其是農村養老的經濟保障和醫療衛生保障,使養老制度化、法制化。
參考文獻:
[1]潘劍鋒:建設農村新型孝文化[J].湖南社會科學,2006(06):154-04。
[2]程洪厚:新孝文化與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探討[C].陜西老年學會—新教化與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探討討論會論文集,2004。
[3]郭秀娟:孝文化在當代農村社會的傳承[D].中國青年政治學院,2009。
[4]計志宏:試論社會主義新型孝文化建設的原則及途徑[J].孝感學院學報,2012(02):12-04。
基金項目: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項目,項目編號:201610576015
作者簡介:
1.謝沛雯,漢族,廣東廣州人,韶關學院歷史學專業2014級本科生。
2.曾保根,漢族,江西吉安人,行政管理博士,韶關學院副教授,主要從事政府治理改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