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婭姣
摘要: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英語教學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英語是國際中常用的語言交流工具。初中階段的學生好奇心強和對英語學習充滿新鮮感,但是在學習英語時學生容易受到母語的干擾,對英語學習的好奇心有一定的阻礙,教學老師應在教學過程中注重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利用“師生互動”模式,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的參與到英語學習之中,也有效的鍛煉了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更好的掌握英語學習。老師應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進行教學改革創新,將“師生互動”這一理念真正的融入到課堂教學之中,給予學生更多的具有價值性的教學引導,構建良好的英語課堂。伴隨新的教學手段、教學模式、教學理念不斷應用到各科課堂教學實踐當中,初中英語教學正在逐漸成為一種多效、多層次的教學活動。如何進一步地創設科學的教學模式、充分調動學生課堂學習的積極主動性、充分發掘英語學科的魅力成為廣大對于初中英語任課教師普通關注的課題。
關鍵詞:初中英語;師生互動
一、初中英語課堂的任務性語言互動教學
課堂互動教學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不同的教師所采用的模式也各有不同,教師應當根據本班級的實際情況,采取相對行之有效的互動模式。下面筆者就對任務性語言教學與合作學習這兩種互動模式進行介紹。
任務性語言教學是教師與學生通過開展課堂英語對話、角色表演等創設性教學,要求學生用英語進行交流,完成教師以學生發展需求而設計出來的的教學任務,從而達到學生學習的目的。這種模式與互動理論存在著非常緊密的聯系:意義協商是互動理論的核心思想,而英語學習課堂上,學生為了完成教師設計的互動式學習任務,可能會遇到一定的語言困難與交流障礙,學生們為了克服這些就必須開展相互之間的意義協商,即互動交流。 當然,并非所有的教學互動都是為了意義協商而進行。
二、初中英語課堂互動教學組織中要注意的問題
以學生為主導的英語課堂是當前英語教學的主要趨勢。以學生為主導就意味著讓學生成為英語教學課程中的主體。教師從課程設計、具體教學到課后評價等等全部的教學活動都是圍繞著學生來展開的,課堂上教師與學生之間的充分互動與交流是保證英語教學效果的重要途徑。英語是一種語言,人們溝通與交流的一種重要工具,那么英語的學習在客觀上也要求實現教與學的充分互動。教師要想實現這一目的,需要在課堂教學中把握好幾個問題:
(一)英語互動教學中信息傳遞的全面性與多維性
雖然當前初中班級中的學生數量相對較多,但教師仍然需要注意最大程度地照顧到每一個學生。因為課堂信息傳遞方式是從教師到學生、從學生到學生、從學生到教師的多維傳遞。具體的課堂教學組織時應當利用小組討論、師生對話等方式盡量調動全體學生參與到課堂活動中,以便進一步提高教學效率,讓全部學生在課堂上都能得到英語聽、說、讀、寫的鍛煉。
(二)英語互動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進行創造性體驗
英語課堂教學中,教師通過設置疑點,啟發學生發現問題、總結學習方法、掌握語言規律,通過組織角色表演、分組交流等形式提高學生的參與性,讓他們的自己的參與和表演過程中體驗到主體創造的快樂和魅力。讓他們在所學語言知識的交流運用過程中,表達出各自的真實感受,滿足他們的表現欲。
(三)英語互動教學過程的動態性
全部的英語課堂教學中,教師的角色也在不斷的發生著變化。課堂準備階段,教師是教學活動的設計師;課堂教學進行過程中,教師又是各項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學生學習的指導者,也是教學互動中與學生處于平等地位的參與者。由于英語課堂教學面對是多個有活力、有主體思想的學生,教學過程中必然會出現一些教師在課堂設計中無法預料到的隨機的課堂情況。實際教學過程是一個將教師的課堂設計變為現實的過程,是固定的教學內容與變化著的教學主體相協調的過程,教師在做到精心設計課堂內容的同時,還必須時該關注教學進行中學生狀態的變動。通過觀察學生課堂參與狀態,通過師生教學對話與合作,適當調整教學設計,以得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四)教學互動環節與教學內容的自然融合
在英語教學課堂中,教師在引導學生參與教學互動時必須以課堂教學內容為基礎,實現活動與教學內容的有效對接,以保證學生課堂學習的有效性,同時互動形式最好能夠符合學生的主體審美趣味,不能超出學生的能力范圍,因為過難或者過于容易都不利于學生積極性的調動。
初中英語課堂上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交流應當是師生間的知識對接與交流,必須以師生之間的情感溝通為基礎。在初中英語課堂中開展互動教學有僅有助于提高初中英語的教學效果,實現教學目標,更重要的是可以培養學生適應開放性學習型社會的能力。 課堂互動教學是英語老師與學生雙向之間進行的溝通,行進過程中,作為課堂主導者、參與者、支持者及合作者的英語老師可以積極創設適合的課堂情境,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大膽探究,使學生可以在雙向互動中得到主動、全面地創造性發展。
參考文獻:
[1]喬偉,《初中英語教學中的師生互動》,《讀寫算(教研版)》,2012年3期
[2]劉梅英,《新課標初中英語課堂教學中的師生互動》,《考試周刊》,2013年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