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思敏
一、利用微信,快速了解學生個體情況
擔任一個班的班主任時,我們就需要認識一個新班級。初次見了學生后,我會按照慣例將電話號碼告訴班上的學生,大部分學生便用手機加了我的微信,并將對新班主任的第一印象告訴我,也表達了新學期對新班主任的期許以及好奇。有些學生還匿名加了好友,說了一下這個班級原先的情況……微信朋友圈發布的內容可以反映出學生的動態,可以讓教師在不熟悉班級的整體情況下,更快了解學生的個體情況,為教師快速掌握一個班級、凝聚班集體,更高效地做好學生工作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條件。
為什么不同的群體都喜歡使用微信?因為微信是一種“高黏度”的社交軟件,其能將在現實社會中的關系移植至網絡,添加的好友大部分是身邊認識的人,相較于QQ、微博顯得更加真實,社交屬性更加突出。而我們的學生大部分是獨生子女,從小生活在城市,缺少像農村那樣大家族的群居生活經歷。對比上一代人,學生缺少人與人的直接交流,面對面準確表達自身感受的能力弱。學生心智尚未成熟,很多學生在老師、同學面前不敢或者不善于將真實的想法說出來。久而久之,我們的學生變得不愛表達自己的情緒,變得喜歡藏起自己的見解,變得越來越沒有主見。另外,面對面的交流也有局限性,班主任處理班級事務較繁忙,與學生面對面的談心必須在學生時間允許的情況下,有時候不能及時地處理學生問題,就會造成學生的問題被擱置。然而 “學生問題無小事”,微信讓學生有渠道及時跟老師溝通,并且文字的交流能讓一些不善于表達的學生在時間和空間上得到緩沖,讓學生更能準確說出自己的真實感受,以方便班主任快速了解學生問題,及時做出調整,做好學生心理疏導工作,以防學生問題越積越多,避免小問題成為棘手的難題。微信還突破了空間的限制,能讓學生時刻感受到老師的關注,以獲得自我存在感。朋友圈點贊,評論等方式讓師生建立起一種更加親近的“朋友”社交屬性。學生愿意對老師敞開心扉,“朋友”屬性會逐步從網絡延伸到現實生活中,學生信任老師,樂意向老師求助。他們愿意站在老師這個“朋友”的立場上思考,讓班主任更易開展工作,班級更加積極向上。
二、組建學生群凝聚班集體
班級建設是班主任的另一項重要工作,班主任是一個班級前行路上的指明燈,將班級凝聚起來是班級取得好成績的前提。在假期,班主任可以在建立的微信群里聯系每一個學生,并在微信群里發通知,上傳班級照片、成長記錄、成績、一周要聞,發布假期任務、學習安排等,提醒學生利用好假期,及時發現班里存在的矛盾、不良的思想動態,積極正面地引導學生。
在校運會準備活動中,班干部利用國慶假期在微信群征集方案,并及時跟老師反饋信息。丘X在彩排時不耐煩,態度不好。班干部說明情況后,班主任及時通過微信獲知丘X是因身體不舒服才會有此表現,做好班上其他學生的心理輔導,讓學生意識到一切傷害班級團結的事情都是不可取的。班級內部矛盾及時化解了,后來學生在進場儀式的表現也獲得了領導好評,取得了好成績。因此,組建班級群的作用是顯而易見的。
三、家校互通,組建家長群
獲取家長的聯系方式后,教師可以成立家長微信群,建立起一個有效及時的家校溝通渠道。以前家長與教師之間的聯系非常少,除了每年一次的家長會、家訪、電訪,大部分家長與教師之間的溝通遠遠不夠。可憐天下父母心,只是苦于溝通的渠道缺乏,不能及時了解子女的在校狀態。因為教師時間、精力有限,沒辦法深入了解學生的家庭環境,沒辦法及時發現特殊學生。現今建立了家長微信群后,教師能在家長群及時發布一些班級活動、學校的政策文件、學生的學習考試成績情況,讓家長能及時了解孩子的學習進展。教師也可以在家長群里引導家長樹立正確的教育觀,以積極正面的態度教育指引學生,做好學生后勤工作,給其提供一個良好的生活環境。另外,家長平時請假可利用微信,而在微信群、朋友圈對教師肯定的評價是對班主任工作的另一種支持,無疑是促進班主任工作的“強心劑”。
四、巧用微信“曬”功能
教師可利用微信“曬”的功能來實現班級的成長:曬班級:記錄班級一些重要事件;曬生活:記錄、發布一些班級的日常,如一些正能量的故事或者幽默趣聞,提升班級凝聚力以及認同感;曬態度:教師塑造自身的人格魅力,用陽光樂觀進取的面貌去影響學生,不灌輸負能量,不擺高高在上的姿態,如朋友一般相處。值班老師在微信群上發布學生表現,讓班主任不在學校也可以了解班級動態,并實時反饋給家長,真正減輕了班主任的工作負擔,提高了辦事效率,減少了安全事故。
微信已經成為每個人手機上必備的社交軟件,微信讓學生的成長留下難忘的腳印,未來的十年、二十年后依然可以找尋到這些曾經的學生印記。巧用微信實現家校互通,將會成為我們教學工作的一種新常態!
參考文獻:
[1]張詠梅.把家校溝通當回事[J].中華家教,2011(10).
[2]韋森松.真正實現有效家校聯系的嘗試[J].中學教學參考,2011(3).
(作者單位:廣東省梅州市梅江區嘉應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