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輝
摘 要:思想品德教育從小學一直到大學,我們都在不斷地進行教育,教育者常常希望,受教育者通過一定的教育,能在心理品質、道德水平、法律意識上有很大的提高,但教育者的落花有意,是否能讓受教育者的流水含情?要想提高思想品德教學的實效性,其實還有很多值得探討的地方。
關鍵詞:思想品德;實效性;探討
初中思想品德課程是為初中學生思想品德健康發展奠定基礎的一門國家必修課程。思想品德課幫助學生提高道德素質,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質,樹立法律意識,增強社會責任感和社會實踐能力,引導學生在遵守基本行為準則的基礎上,成長為“四有”公民。從這句話我們知道思想品德課程的重要意義,一門有如此重要意義的課程,究竟能發揮多大的實效,能在道德、心理、法律意識上改變學生多少,能在多大程度上增強學生的責任感,我們是否有過更多的關注?而如何提高課程實效,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來實施。
一、活用新教材,提高課堂時間利用的實效性
我們選用的思想品德實驗教材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教材(第4版)。該教材能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引入教學知識,創設自主探索的情境和機會,能把握課程標準,精選了學生心理發展、品德形成、法律意識提高必備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體現了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反映了社會、政治、經濟、科技等方面的發展要求,摒棄了傳統教材中繁、難、偏、舊的內容,增添了很多的相關鏈接,基本上理論知識與活動材料1∶1,有更強的可讀性和趣味性,但教材雖好,還要學生喜歡,教材是死的,教師要用這本教材去面對各個不同層次的學生,必須要把教材變“活”,必須根據本地、本校的實際情況,在課標的框架內創造性地使用新教材,大膽地對教材進行取舍、重組、優化,提高教學目標達成的實效性。
二、把握好課堂,實現思想品德課堂教學實效性
按照課程編排,思品課每周一般只安排兩節,要想在這僅有的兩課時90分鐘內,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的教育,確實需要教師認真地思考。對于課堂的把握,應體現在教學的“特色化”,要積極培養學生獨立學習的意識。因為教學過程是師生共同發展的過程,而影響新教材教學過程有諸多因素。這就要求教師不要把備課等同于抄寫千篇一律的教案,而要以學生為主體,備學生,對新教材的處理要講究“藝術性”,凸顯教師的個性和教學風格,做到“心中有方法,手中有特色”。我們要充分尊重學生的獨立性,積極鼓勵學生獨立學習,由“我不能學”轉變為“我能學”,從而讓學生發揮自己的特長,培養學生獨立學習的能力。
三、拓展教學環境,融入學生日常生活,實現思想品德社會教育的實效性
思想品德課程在不少人心目中有些誤解,認為就是教訓課,以致一些學生犯錯接受批評時被人戲稱上政治課。這些源于原先的教學模式脫離生活和社會實踐,只是空洞的說教。也正因為如此,學生失去了對思想品德課的學習熱情。基于這種情況,教師應該貫徹學以致用的思想,將思想品德課深深植根于學生的生活和實踐中。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本人積極推進初中思想品德課程創新和整合,把思想品德課上到了校外,探索思想品德課的多元化教學模式。
四、加強家校聯系,提高思想品德家庭教育的實效性
一個人思想品德的形成離不開良好的外部環境,中學生思想品德的形成更離不開良好的社會環境和家庭、學校的教育。特別是中學生在心理上對家庭依賴性較強,家庭的道德教育對中學生思想品德的形成是至關重要的。在中學生階段,中學生既要有良好的社會環境和學校教育,又要有良好的家庭教育。長期的家庭生活使家長和孩子之間存在一種深厚的情感,利用家庭這個特殊的環境進行良好的道德教育,對中學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德,糾正不良行為是十分重要的。
如何提高家庭教育的實效性?筆者認為主要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去加強:(1)通過家訪。家訪是一個傳統的家校聯系方式,有其積極的意義。家訪的時候,老師可以多向家長了解孩子的性格、習慣、思想,和家長交流孩子在學校的表現、思想動態、學習狀態,家訪要有針對性、目的性,突出教育性,這樣面對面地交流,讓家長可以深切地感受到教師對其子女的關心,也可以更明確自己作為家長的責任。(2)讓家長不定期地到學校走訪。比如,可以讓家長親自到學校找班主任、科任老師,這個時候思品老師應該主動抓住和家長面對面交流的機會,把平時孩子的學習情況,特別是思想品德表現情況,和家長當面交流,這不失為一種教育的好
方法。
總之,教育是教與受教雙邊互動的過程,作為思想品德的教育者,更應該開動腦筋,積極思考,通過多種渠道,努力提高思想品德教育的實效性,真正做到落花有意,流水含情!
參考文獻:
[1]黃海.關于初中思想品德課探究式教學的幾點思考[J].新課程學習(中),2014(9).
[2]李淑梅.初中思想品德課整合人文教學資源的策略[J].廣西教育學院學報,20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