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冰堰
摘 要:初中英語教師聽文化專題講座,為其提供文化差異條件下的實踐與體驗機會等途徑,培養其敏銳地辨識、理解文化差異的能力,并在這些有差異的文化間建立一種積極的交流與相互理解,然后才能獲得交融關系的能力。
關鍵詞:初中英語;文化;敏感性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中國經濟在迅猛發展的同時,社會多元化特征也更加顯著。學校作為一個微型社會,也必然反映出這種多元化特征。初中英語教師要面對的不再是單一的某一類學生,而是來自不同社會團體的雜合體。
一、文化敏感性的內涵
對本土文化的敏感和人際敏感,1985年提出了關于敏感性的概念,認為敏感性分為對本國文化的敏感性和人際敏感性兩方面。對本國的敏感性是對自己所屬群體的社會習俗的一種敏感性,而人際敏感性是指個體識別他人行為以及對差異進行感知的能力。
文化敏感性也稱跨文化意識,是指在深刻理解本土文化的基礎上對異國文化的觀察、領會、理解、接受、賞識和有效利用的反應能力,是跨文化溝通能力的核心能力之一。文化敏感性能從表面上發現異國文化的特征,并能察覺到其與本土文化的差異以及有文化沖突的異國文化特征和對方的所作所為。
二、初中英語教師文化敏感性培養的現狀
筆者從《跨文化交際學理論與實際研究》一書所附的調查問卷中了解到,在對35名一線英語教師進行訪談的結果中,發現一線英語教師在英語教學過程中一般都只是照搬教參上的文化背景知識介紹,不能主動將課堂文化教學與英語教學有機結合。因而英語教學只是對文化進行零散介紹,沒有系統性和完整性,導致英語教學中的文化傳授結果不理想。在對學生文化身份差異了解方面,因為教師本身來自某一特定的文化,熟悉這種文化的思考模式、行為習慣等,會無意識地對異于自身文化身份的學生產生偏見,導致隱性的不公平現象產生。除此之外,初中英語教材中也可能存在一些文化偏見,如果初中英語教師缺乏文化敏感性,就會誤導學生文化觀。因此,初中英語教師文化敏感性的培養十分重要也十分迫切,應列入初中英語教師教育課程計劃的重點部分。
三、初中英語教師文化敏感性培養的現實途徑
1.將文化敏感性納入初中英語教育評價體系
教育評價體系是教育教學轉變的核心要素之一,也是諸多教師對自身工作要求的標準。在第三次工業革命的新形勢及中國新常態的背景下,教育評價體系也必須做出相應調整,以期培養出真正意義上能夠承擔教學任務的老師以及能夠適應新形勢的人才。將文化敏感性納入初中英語教育評價體系,有助于提高初中英語教師對文化敏感性重要性的認識,從而提高其參與到文化敏感性培養中的主動性。
2.組織初中英語教師聽文化專題講座
基于文化的識別、認知、理解能力的差異,中國人使用漢語時經常出現語用失誤現象。說話人所感知的話語意義與說話人意欲表達的或認為應該為聽話人所感知的意義不同。這時就產生了語用失誤。因此,可以通過文化講座的形式,選取語用失誤個案作為語料,限時、定期、有的放矢結合課本某一章節的內容舉行一次或一系列講座。通過這種文化專題講座將零碎的文化信息精心整合,從而進行系統性分析,使老師對這種文化差異導致的語用失誤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增強其文化敏感意識,使其在今后的教學中能夠擺脫因自身文化所積淀而成的思維定式的影響,從而自覺避開因類似文化差異所造成的語用失誤。
3.提供文化差異條件下的實踐與體驗機會
教師文化敏感性的培養不能只是簡單的紙上談兵,只有將其置身于相應的文化背景中,深入接觸不同文化間的文化差異,才能更為深刻地理解這種文化差異,增強文化敏感性。心理學上指明,學習的內部過程即知識的內化,在學習過程中具有決定性作用。文化敏感性不能只是簡單的文化知識相加,還必須是大量的實踐結果積累。因此,應定時為初中英語老師提供去其他不同類型或不同地區學校或一些英語國家學習的機會,使其對其他文化,尤其是英語文化有切身的體會,并形成深刻印象,提高文化包容度,從而增強文化敏感性。
“教師專業化是指教師在整個專業生涯中,通過終身專業訓練,習得教育專業知識技能,實施專業自主,表現專業道德,并逐步提高自身從教素質,成為一個良好教育工作者的專業成長過程,也就是一個人從‘普通人變成‘教育者的專業發展過程。”此界定把握住了教師專業發展的內涵。但在實際生活中,絕大部分初中英語教師對教師專業發展的內涵理解都比較片面,多局限于學科專業知識和教育理論,而忽視了教師素質內涵中更為深層的涵義。因此,必須拓展教師專業發展的內涵和意義,將文化敏感性的培養納入初中英語教師專業發展的內涵中。
參考文獻:
[1]張蔚東,霍金俠.初中英語教師課堂教學行為評價指標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6(48).
[2]沈成貴.初中英語教育心得談[J].考試周刊,2016(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