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百川
摘 要:初中德育是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的一個重要方面,長久以來,初中德育教師在德育上陷入了兩難的境地,一方面教師對德育教學的方向迷茫;一方面學生對德育教學失去興趣,因此,如何做好初中德育工作是初中德育教師共同思考的問題。分析了初中德育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改進德育的有效措施。
關鍵詞:初中;德育;教育措施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與推廣,教育改革對初中德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初中德育是思想品德教育的關鍵。傳統的初中德育往往是針對課本知識的教學,學生對德育知識的學習僅僅來自于課堂上教師的講述。如今,教育改革要求初中德育不應停留在知識灌輸階段,教師應當在開展德育知識教學的同時開展德育實踐教育。
一、初中德育存在的問題分析
隨著素質教育在中學教育中的施行,中學對德育的重視程度日益加深。不少中學都設置了德育課堂,使學生定期學習德育知識。然而,在當下的中學德育中存在著諸多的問題,導致中學德育的成果并不理想。中學德育存在的問題有以下幾點:
1.德育過于形式化
在當前的中學德育中,德育的開展形式十分單一,大多數學校在開展德育時僅僅是由教師引導學生學習課本的內容,卻不對德育的目的和意義做反思,為了德育而教育。這種教育形式過于形式化,也有自欺欺人的嫌疑,德育只停留在表面,沒有達到實際的教學意義。這樣的德育教學無疑對中學生思想品德的發展沒有任何幫助,反而浪費了學生寶貴的學習時間。
2.中學德育的教育目標有待清晰
一直以來,我國的中學教學都受到應試化教育的影響,不論學生學習哪一門科目其目的都是取得更高的分數,取得更好的成績。中學的德育也是如此。中學德育教學的評價形式仍舊采用書面考試的評價形式。在這一評價體系的影響下,學生不得不嚴格按照課本進行學習,背誦課本的知識點以在考試中取得良好的成績,這無疑與中學德育的教學目的是相悖的。新課程改革要求德育注重培養學生的德育實踐能力,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因此,當前中學德育教學的目標有待清晰。
3.中學德育教學手段單一,學生缺乏學習興趣
在傳統的德育教學中,德育教學的開展主要是通過教師對課本知識的講解完成的,德育的主要手段是教師講,學生聽。這樣的教學手段是以教師為主體的,教師掌握著學習活動的主動權,因此,在德育中學生難以發揮自身的優勢,無法培養出對德育知識的自主學習能力。新課程改革要求中學德育應當強調學生的主體性,教師應當通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養成自主學習的習慣。
4.社會惡性事件的傳播
中學生處在一個特殊的年齡階段,學生的身心發育尚不成熟,對許多事物缺乏一定的深刻認識,因此很容易被不良事物誘導。再加上互聯網的發展,幾乎所有的中學生都能輕易地接觸到網絡,社會惡性事件很容易被推送到學生眼前。這些惡性事件對于中學生來說都形成了不良的示范,學士極易產生模仿的行為。因此,社會的不良風氣也是影響中學德育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提高初中德育教學的對策探索
1.開展德育對話教學
初中德育教學中教師常常受到這樣的困擾,即學生從不主動開口與教師開展對話。這是許多教師頭痛的問題。教師普遍期望可以與學生進行深入的交流卻缺乏一定的平臺。德育不同于其他基礎學科,更偏向于精神層面的交流。因此,教師在開展德育教學時應當開展對話教學,通過傾聽學生的心事了解學生的內心動態,發現學生的問題并幫助學生及時解決問題。德育對話教學是一種平等的教學方式,使學生更能感受到人格被尊重。
2.重視德育實踐教學
德育的根本目標是服務德育實踐,使學生在生活中踐行德育中的精神,成為一個優秀的人。因此,提高中學德育教學需要變革傳統的德育教學手段,在進行德育知識灌輸的同時加強德育實踐教學。例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定期開展班級活動,如“父母的一日小幫手”活動,要求學生在周末至少為父母做一件事或為父母提供幫助,之后在下一星期的課堂上進行分享,并對學生進行獎勵。這樣的教學方法遠比知識灌輸直接、生動,使孩子在身體力行中理解“孝”的含義。
3.凈化校園風氣
德育是一個身體力行的教育過程,榜樣的作用在德育中十分重要。當前有些中學出現打架斗毆等現象,這對中學德育教學的開展造成巨大的阻礙,破壞了中學的德育環境。因此,提高中學德育教學質量,學校應當采取有效措施凈化校園風氣。例如,對打架斗毆現象零容忍,及時對校園不良現象進行批評教育。定期組織學校教育會,組織全體學生學習道德模范事跡。
中學是學生成長與發展的重要階段,也是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的重要時期,因此中學德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開展中學德育時,教育者需要從學生的實際需求出發,為學生創造良好的德育學習環境,引導學生開展德育實踐學習活動,從而將德育滲透到學生的生活中去,提高德育的質量。
參考文獻:
[1]萬鵬程.陶行知教育思想讀本[J].德育教育理論研究,2011(1).
[2]曾秋燕.初中德育教育的思考與實踐[J].教育藝術,2012.
[3]邱美麗.初中德育教育生活化淺議[J].創新教育,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