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錦松
摘 要:《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學生能夠閱讀簡易的文言文,隨著近年中考文言文占分比重的增加,文言文的教學地位被提到了較高的位置。初中語文教師應當認識到文言文的教學意義,幫助學生樹立正確學習文言文的觀念。
關鍵詞:文言文閱讀;初中;策略
近年來文言文閱讀題型是中考語文必考的題型,對學生閱讀文言文能力,提出了較高的要求。教師應當注重培養學生文言文閱讀能力,在閱讀能力的考查中,讓學生掌握相關文言文誦讀技巧。利用識別通假字、分析句子結構、文章感情色彩、重點字詞標記等多樣化教學手段,讓學生掌握正確閱讀文言文的技巧,提高他們的閱讀理解能力。
一、現階段文言文教學存在的問題
在教學中不難發現,教學文言文的過程是一個雙痛苦的過程,學生對文言文的陌生程度如看天書,學生學得很痛苦;教師苦口婆心的教授,最后學生還是一知半解,甚至不知其解。學生逐漸對文言文產生了厭惡心理,這也影響了教師的教學熱情。針對這一現象,首先,語文教師應當從學生的興趣入手,發揮自身的誘導職能,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的熱情,幫助他們養成良好閱讀文言文的習慣,進而提高學生閱讀文言文的能力。
二、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
語文素質的核心目標是培養學生的語感能力,語感是學生在長期閱讀生涯中,對語言文字產生的一種感悟能力,擁有好的語感是提高閱讀能力的關鍵。通篇閱讀、多次誦讀培養學生對文言詞語、文言句式的敏銳的感受,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這也是提高文言文閱讀能力的前提,培養學生閱讀習慣可分三步走:
(1)隨時翻看字典,遇到難懂的詞語邊查邊理解;
(2)邊閱讀邊思考;
(3)遇到不懂的字詞及時標記。
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引導學生進行文言文閱讀,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閱讀能力、表達能力以及知行合一的能力就變得簡單多了。
三、誦讀節奏的劃分
文言文的誦讀可以仿照古詩詞的誦讀進行,現階段初中古詩主要分為五絕、五律、七絕、七律等類型。五絕和五律的朗讀節奏可以分為兩個音節,如“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歸園田居其三》)另外,還有“二、一、二”式的,如“夕露/沾/我衣”(同上),這樣劃分是因為詩句中間出現了動詞,與后面的構成了動賓結構。另一種是“二、二、一”式“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這里所說的“一”主要是對前面內容的一個補充說明。
七絕和七律詩句朗讀節奏可分為“二、二、三”式和“四、三”式。如“亂花/漸欲/迷人眼”(《錢塘湖春行》)“誰家/春燕/啄新泥”(同上);“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游山西村》)這種劃分主要依據詩句意思的連貫性和成語的連讀上。
文言文的誦讀最普遍的是按照節奏劃分,在誦讀《扁鵲見蔡桓公》“扁鵲見/蔡桓公”“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將恐深。”教師可以帶領學生按照節奏三個字劃分,讀起來朗朗上口,節奏感十足,意思也很容易讀懂。
誦讀還可以根據句中副詞、連詞來進行劃分。如:“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岳陽樓記》),“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出
師表》)
在初中教材中有些文言文比較特殊,文中四字句比較多,而且句式整齊,例如,陶淵明的《桃花源記》中描述“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等,這時應當按“二、二”式劃分節奏。
四、科學背誦記憶
課本中有很多文言文是要求背誦的,大多數學生都是靠死記硬背,機械式的反復記憶,枯燥、乏味的背誦過程真是為難了學生,背過之后,隔一段時間再次提問,又忘記。如何讓學生高效、快速記憶文言文,將學生的記憶周期延長,一直是語文教育者研究的話題。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理解的基礎上記憶
教師應當引導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記憶。教學中,鼓勵學生將文言文中不理解的字詞圈起來,用字典查閱、跟學生討論,或者向老師求教,做到能夠通篇理解文言文。背誦過程中,結合句義背誦,勢必事半功倍。
2.理清詞語順序
在文言文中有好多特殊句式,包含倒裝句式、定語后置、主謂倒裝等等。學生剛接觸這些句式的時候,由于這些句式與現代文的句式順序不一樣,學生一時無從下手。教師在解析這些特殊句式的時候,應當讓學生重點標記,弄清其順序后再背誦就簡單
多了。
3.劃分段落層次
背誦的時候應層次分明,有條理、有順序地去背誦、去記憶。將文言文根據時間發生的先后順序記憶,根據描繪景色的由遠到近、由高到低的循序記憶。一步一個臺階,層層記憶,有連貫性地將文章背誦下來。
總之,文言文的閱讀方式有多種多樣,培養學生文言文的閱讀能力是一個任重而道遠的過程,語文教師應當認識到自己肩上的重任,在教學過程中不斷完善自身的教學手段,以學生為主,幫助學生解決文言文誦讀上的困難,提高學生的文言文閱讀能力,助力學生中考,為他們今后的學習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華小菁.文言文拓展教學的三度[J].語文教學與研究,2014(35).
[2]蘇麗.淺談小學語文拓展閱讀教學[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