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凱 馬前鋒
摘要: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自主創業已經成為大學生就業的重要方式。為了調查大學生的創業狀況,選取上海部分有代表性的高校,通過對大學生的問卷調查,了解大學生對創業的真實想法,并分析了可能制約大學生創業的因素。
關鍵詞:高校;大學生;創業愿望;創業能力
一、大學生創業的實證調研
本研究設計的問卷主要考察了兩個方面,一是調查大學生的創業愿望以及對創業能力的評價;二是調查對大學生創業支持程度的評價。
本研究選取了上海的三所學校,分別是985高校、市屬本科院校和高職高專院校,包含車輛工程、軟件工程、微電子、機械設計、藥學、廣播電視藝術學、電腦藝術設計、圖文信息處理、包裝管理、機電一體化、出版與發行、電文、商務、會展策劃與管理、多媒體設計與制作、藝術設計、印刷美術設計、影視動畫等18個專業,共326人。具體樣本分布見表1和表2。
本調查共分四個步驟:第一步是設計調查問卷;第二步是選擇調查對象,選取了三所高校,涉及大一、大二、大三、大四共326名在校生,男女人數基本一致;第三步是筆者實地調研并發放問卷,確保調研的真實性;第四步是當場回收問卷并做數據分析。調研結果如下。
(一)大學生的創業愿望以及對創業能力的評價及分析
63%的人選擇想過創業,37%的人沒有想過創業,但有57%的人說從來沒有為創業做過準備。由此可看出,學生向往創業帶來的成功,但前期缺乏相應的準備。這是大學生最終放棄創業及創業不成功的一個重要原因。
60%的大學生認為阻礙自主創業的最主要原因是創業需要的外在條件如資金等很難滿足。由此可見,在大學生滿足相應條件后,政府、社會、高校等需要為其提供創業資金支持。
對于畢業后的創業,有82%的大學生選擇了視情況而定。認為自己畢業后一定會創業的才只有4%。反映出多數人是在無法滿足就業意愿的情況下的被動創業,真正想創業的人少。
由于有超過一半的人沒有為創業做過準備。故有多達87%的人認為自己創業成功的概率在50%以下。
60%的人認為大學生的創業動機是實現人生理想,還有近30%的人認為是迫于就業壓力。這反映了多數大學生認為創業成功能夠實現個人價值,也是對個人能力的證明。
只有9%的人認為自己的創業能力欠缺,可見大學生普遍對創業能力缺乏信心。
大學生除了對自身創業能力沒信心之外, 60%的人還認為缺乏創業經驗。由此看出,缺乏資金是阻礙大學生創業的外因,缺乏能力和經驗是阻礙大學生創業的內因。
從總體上說,大學生的創業愿望不強烈。對自身的創業能力評價不高,或許是對自身的創業能力沒有信心,又或是確實沒有創業能力。
(二)對大學生創業支持程度的評價及分析
近60%的大學生對國家給予他們的創業優惠政策不了解。由此可見,政府宣傳不夠,在整體上沒有形成一定的氣氛。有41%的人認為目前的創業優惠政策是不夠的,還需加大創業扶持政策。
有71%的人認為學校開設創業課有必要,但現實是近60%的學生反饋學校沒有開設創業課。若是開設,有75%的學生會選修。反映出學生的訴求與學校的現實有距離,大學生非常希望學校開設創業課程。
有51%的人不清楚學校是否有面向創業的社團。由此可見,一方面是大學生不關注創業社團;另一方面是創業社團開展的活動較少,吸引不了學生的興趣。且對活動的宣傳不夠。
有28%的人認為學校目前的創業教育開展的很差。只有8%的人認為很好,可以看出學校的創業教育工作亟待加強。學生希望接受這方面的教育。
由于提倡創新創業,以創業帶動就業。所以有60%的人認為社會關注大學生創業。但還有37%的學生認為社會對大學生創業漠不關心,所以需要全社會更積極地宣傳創業政策并切實關心和幫助那些需要創業的大學生。
二、大學生創業的困境
在我國經濟面臨結構性調整時期,使得大學生創業成為熱門話題。然而大學畢業生創業比率很低,其中的創業成功者更是屈指可數。制約大學生創業有以下幾方面原因。
(一)制約大學生創業的外部因素
1. 創業教育存在的問題
目前越來越多的高校開展了創業教育,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我國的創業教育仍處在發展階段,主要存在以下幾方面原因。
一是創業教育的覆蓋面。橫向來說,開設的創業教育課程雖然種類較多,但還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創業課程。創業教育的覆蓋面較窄,以KAB創業教育為例,從2002點開展試點的9所高校到現在,雖然KAB在逐年發展,但覆蓋面還不夠,推廣力度也有待加強。縱向來說,我國創業教育的面向對象的大學生,而國外創業教育的開展已經比較成熟,年齡范圍涵蓋從中學一直到大學。因此創業教育在國外已經比較普及,創業理念也深入人心。
二是創業師資。由于我國開展創業教育的時間較晚,因此創業教育的師資力量比較缺乏。而且開展創業教育的教師多數是從其他專業轉過來的,沒有系統地接受過創業教育;其次,目前的師資多數是由純理論的教師組成,自身沒有與創業相關的實踐經驗。所以會造成理論與實踐脫節,無法引起學生的興趣,挫傷學生創業的積極性。這就要求高校重視創業教育的師資培訓,并加大引進一些創業成功人士、投資人、實操經驗豐富的創業教育家、企業管理者等作為學校的兼職教師。
三是創業教材和課程設置。首先,國內使用的創業教材大多數是引進的國外版本,結合國內創業特點自主編撰的教材較少。由于沒有充分考慮到國內情況,所以國外教材很難有效指導學生創業;其次,創業教材最好能與專業有效地結合起來,這樣才能有針對性地給學生以指導,受到學生的歡迎。在課程設置上,國內高校應加強對創業課程的重視。目前多數開展創業教育的高校把創業設置為選修課,導致學生無法接受系統專業的指導,學生中存在“混學分”的現象。
2. 創業氛圍不夠濃厚
在創業氛圍的營造上,國內外差異較大。在國外,創業教育開展的較早且成熟,因此創業理念深入人心,創業氛圍比較濃厚,人們對創業比較認可,鼓勵創新創業。對比國內,由于創業教育開展的較晚,因此創業氛圍還不夠濃厚,人們的思想觀念還停留在畢業后有一份穩定的工作,認為創業太累,創業風險太大、害怕失敗。
(二)制約大學生創業的內部因素
1. 就業心態需要調整
目前多數大學生向往穩定的工作和收入。由于大城市有較高的機會成本,因此吸引了大量畢業生涌入大城市就業,政府機關、事業單位,科研院所、金融機構是首選。即使大學生就業壓力逐年增大,他們也很少選擇自主創業,因為自主創業意味著較高的風險和不確定性。
2. 自身定位出現偏差
一個成功的創業者需具備多方面的素質和能力,而目前的大學生還缺乏相應的素質和能力。為了應對高考,高中階段還是以應試教育為主。進了大學,學生的能力雖然得到了一些鍛煉,但與一個成功的創業者所具備的素質和能力相比還有距離。部分學生來自獨生子女家庭,從小幾乎沒有受過苦,缺乏吃苦耐勞的品質,很難適應艱難的創業過程。另外,學生把創業看的太美好,對將要面對的困難估計不足,這就導致很多人的創業無法堅持下去。
3. 缺乏創業的實踐經驗
部分高校礙于實踐條件的匱乏,無法開展創業實踐教學,以至于學生在創業實踐方面缺乏經驗。多數參與創業教育的老師本身來自于“象牙塔”,缺乏相關的創業實踐鍛煉和經驗,造成在創業教育的過程中,往往停留在理論層面,缺乏創業相關的實踐教育和創業案例分享,使得學生對創業課程缺乏興趣。另外,學生自身把創業想象的很美好,只停留在紙面上的創業計劃,對實際的困難思考不周,一旦在創業過程中碰到困難,就會產生畏懼心理并退縮,最終導致創業失敗。
綜上所述原因,大學生自主創業的積極性受到制約。
參考文獻:
[1]凌宏彬,楊仕奎.安徽高校畢業生創業認知感調查[J].決策,2009(05).
[2]趙德國,等.2009年中國大學生自主創業研究——1999~2008年大學生自主創業調研及排行[J].中國高等教育評估,2009(03).
[3]王偉.大學生創業教育調研與思考[J].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2007(05).
[4]計琳.大學生創業能否承載就業高期待[N].中國教育報,2008-12-03.
[5]吳利敏,吳應利.從教師角度看大學生創業及創業教育——云南省大學生創業及創業教育調研分析(教師卷)[J].云南財經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06).
[6]楊聯民.大學生成功創業率僅為2%~3%[N].中華工商時報,2008-01-29.
(作者單位:郭凱,上海大學、上海出版印刷高等專科學校;馬前鋒,上海出版印刷高等專科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