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明志+黎凱鋒+黃漢寧+黃國敏

【摘要】目的探討腦血管病患者行腦血管造影術及介入治療的臨床效果。方法 98例腦血管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按照治療方法的不同將其分為常規治療組(給予內科常規治療)及介入治療組(實行腦血管造影術以及介入治療), 每組49例。實驗結束后, 對比分析兩組患者治療效果、動脈血管改善率以及不良反應發生率。結果 介入治療組患者總有效率為98.0%, 高于常規治療組的85.7%,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介入治療組患者的動脈血管改善率為89.8%, 不良反應發生率為4.1%;常規治療組患者的動脈血管改善率為65.3%, 不良反應發生率為18.4%, 兩組動脈血管改善率及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腦血管病患者行腦血管造影術及介入治療的臨床效果顯著, 收益遠遠大于風險, 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關鍵詞】 腦血管?。荒X血管造影術;介入治療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7.10.015
腦血管病是臨床常見的疾病類型, 發病率以及致殘率較高, 對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了嚴重的威脅, 還具有較高的死亡率[1]?;颊甙l病后一般會出現口眼歪斜、猝然昏倒、偏癱以及語言功能障礙, 嚴重影響到患者的身體健康, 不利于其生存質量的提高[2]。為進一步證明腦血管病患者行腦血管造影術及介入治療的臨床效果, 本次研究主要選取2012年3月~
2016年12月在本院和珠江醫院接受治療的腦血管病患者98例作為研究對象, 現將有關內容匯報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2年3月~2016年12月在本院和珠江醫院接受治療的腦血管病患者98例作為研究對象, 按照治療方法不同將其分為介入治療組及常規治療組, 每組49例。其中介入治療組男29例, 女20例;年齡43~79歲, 平均年齡(60.5±18.5)歲;并發癥:16例冠心病, 17例糖尿病, 16例高血壓。常規治療組男28例, 女21例;年齡44~80歲, 平均年齡(61.5±18.5)歲;并發癥:14例冠心病, 16例糖尿病, 19例高血壓。兩組患者性別、年齡、并發癥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①所有患者均無手術禁忌證;②此次實驗在所有患者以及監護人知情并簽署同意書的情況下進行。
1. 2 方法
1. 2. 1 常規治療組給予內科常規治療, 具體方法如下:給予患者抗血小板凝聚、降血脂、活血化瘀、改善微循環以及腦保護等常規的藥物治療[3]。
1. 2. 2 介入治療組實行腦血管造影術以及介入治療, 具體方法如下。
1. 2. 2. 1 腦血管造影術 讓患者取最佳體位, 選用荷蘭飛利浦公司生產的型號為FD20的腦血管造影系統進行治療, 將5F豬尾巴導管放置于患者升主動脈部位, 在導絲的引導下進行主動脈弓造影, 將造影的速度設置為3幀/s, 劑量設置為20~30 ml, 在造影過程中密切觀察患者的升主動脈、雙椎動脈起始端以及頸部總動脈、雙側鎖骨下動脈的具體情況;然后對其照射野, 將采集模式以及高壓參數進行設置, 之后進行全腦血管造影灌注, 針對可疑性較高的血管病變應該給予針對性的血管造影, 同時增設投照方位[4]。
1. 2. 2. 2 介入治療 手術前3 d給予患者阿托伐他汀[立普妥, 廣東百科制藥有限公司, 國藥準字 H20120021, 規格10 mg×7片/盒], 20 mg強化調脂穩定斑塊, 波立維(Sanofi Winthrop Industrie, 國藥準字 H20130296, 規格75 mg×7片/盒)
75 mg抗血小板, 阿司匹林腸溶片(Bayer HealthCare Manufacturing S.r.l., 國藥準字 H20130192, 規格0.1 g×30片/盒), 0.1 g/次,
1次/d[5]。手術前1 d叮囑患者全面體檢, 手術當天針對過于緊張以及恐懼的患者給予其復方地西泮片(濟寧市安康制藥有限責任, 國藥準字 H10970219, 規格 10片/板×2板/盒),
1片/次鎮靜, 準備阿托品以及多巴胺等相關的急救藥品[6]。局部麻醉后在患者頸總動脈遠端分叉處放置引導管, 給予4000 U的肝素, 在病變部位放置微導絲后擴張球囊, 達到一定狀態后抽癟退出, 將球囊支架覆蓋動脈狹窄處, 將推送器撤出后對其動脈正側進行造影復查, 手術全程監測患者的心電圖, 觀察其意識形態以及肢體狀況并控制血壓、固定動脈鞘管。手術后5 h撤除動脈鞘管, 術后應用低分子肝素5000 U抗凝3~5 d, 持續服用拜阿司匹林0.1 g/d、波立維75 mg/d、立普妥20 mg/d , 3個月后改為拜阿司匹林0.1 g/d、立普妥20 mg/d維持[7]。
1. 3 觀察指標 采用自制評分表比較分析兩組患者治療效果。臨床療效分為顯效、有效及無效。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100%。觀察兩組患者動脈血管改善率及不良反應發生率。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 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 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 介入治療組患者總有效率為98.0%, 高于常規治療組的85.7%, 差異優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 2 兩組患者的動脈血管改善及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 介入治療組患者的動脈血管改善率為89.8%, 不良反應發生率為4.1%;常規治療組患者的動脈血管改善率為65.3%, 不良反應發生率為18.4%, 兩組動脈血管改善率及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論
腦血管病是臨床常見的疾病類型, 具有較高的發病率以及致殘率, 若不能及時的進行控制, 會對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嚴重的威脅, 死亡率較高[8-14]。該病發生的主要原因是患者的腦動脈或者頸動脈出現病變, 進而導致患者腦部的血液循環受阻, 腦組織損傷嚴重的疾病類型?;颊甙l病之后一般會出現口眼歪斜、猝然昏倒、偏癱以及語言功能障礙, 嚴重影響到患者的身體健康, 不利于其生存質量的提高[9, 15-19]。臨床對該病的治療一般采用腦血管造影術以及介入治療, 通過腦血管造影術可以清楚的了解患者的病灶情況, 若出現腦動脈狹窄時, 應該實行介入治療, 該種治療方式可有效的改善患者腦部的血流灌注壓力, 進而減輕腦部的缺血癥狀, 在臨床得到了廣泛的應用[10, 20]。
本次研究中, 介入治療組患者總有效率為98.0%, 高于常規治療組的85.7%, 比較差異優統計學意義(P<0.05)。介入治療組患者的動脈血管改善率為89.8%, 不良反應發生率為4.1%;常規治療組患者的動脈血管改善率為65.3%, 不良反應發生率為18.4%, 兩組動脈血管改善率及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 腦血管病患者行腦血管造影術及介入治療的臨床效果顯著, 收益遠遠大于風險, 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王茹芳, 趙增富. 缺血性腦血管病230例全腦血管造影及介入治療觀察. 陜西醫學雜志, 2016, 45(5):539-540.
[2] 張海濤. 缺血性腦血管病單純腦血管造影及介入治療術的臨床觀察. 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連續型電子期刊), 2015, 15(80):60, 63.
[3] 楊輝. 缺血性腦血管病全腦血管造影及介入治療的臨床觀察. 中國繼續醫學教育, 2015, 7(20):68-69.
[4] 宋偉. 66例腦血管病患者造影診斷及介入治療觀察. 中國衛生標準管理, 2015, 6(20):169-170.
[5] 焦力群, 高鵬, 宋慶斌, 等. 缺血性腦血管病神經介人治療的階段式目標教學法. 中國腦血管病雜志, 2015, 12(8):435-438.
[6] 危宏暉. 缺血性腦血管病介入治療術后患者隨訪觀察. 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 2015, 36(2):209-210.
[7] 唐雪. 介入護理在腦血管病介入治療患者中的應用效果觀察. 中西醫結合心血管病電子雜志, 2015, 3(29):144-145.
[8] 張文龍, 張合亮, 水濤, 等. 神經介入治療缺血性腦血管病患者的臨床效果. 醫療裝備, 2016, 29(19):3-4.
[9] 蔣世杰. 介入治療腦血管病患者凝血功能改變與臨床效果分析. 中西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 2015, 13(11):1319-1321.
[10] 李雪, 黃青霞, 王艷生, 等. 腦血管病患者介入檢查及治療的護理體會. 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 2012, 21(4):431-432.
[11] 郭小玲, 劉繼民, 顧平, 等. 缺血性腦血管病全腦血管造影及介入治療的臨床觀察和護理. 中國基層醫藥, 2013, 20(24):3830-3832.
[12] 張榮華, 段愛琴, 肖碧蓮. 腦血管病患者行支架置入和月商血管造影術后失眠原因分析及對策. 當代護士:??瓢嫜?, 2016(10):51-53.
[13] 王征, 汪軍英, 張栓香. 160例腦血管造影術及介入治療患者的護理. 臨床醫藥實踐, 2004, 13(11):856-857.
[14] 于紅. 腦血管病血管造影的診斷及介入治療的療效觀察. 中西醫結合心血管病電子雜志, 2015(8):63-64.
[15] 田烜. 缺血性腦血管病介入治療后療效觀察和相關危險因素分析. 河北醫科大學, 2015.
[16] 呂尤. 腦血管疾病患者腦血管造影診斷及介入治療的價值評述. 醫藥前沿, 2015(22):108-109.
[17] 趙麗麗, 王芳, 栗兵霞, 等. 60例腦血管疾病患者腦血管造影診斷及介入治療分析. 醫學研究雜志, 2011, 40(8):134-136.
[18] 覃芳紅, 歐世寧. 全腦血管造影及介入治療術后并發癥的觀察及護理. 廣西中醫藥大學學報, 2010, 13(3):78-79.
[19] 杜偉杰, 廖耿. 腦血管疾病患者腦血管造影診斷及介入治療分析. 中外醫學研究, 2014(4):16-17.
[20] 宋曉明. 腦血管疾病患者腦血管造影診斷及介入治療分析. 中外女性健康研究, 2015(12):16-17.
[收稿日期:2017-02-07]
作者單位:525200 高州市人民醫院神經內科二區(崔明志 黃漢寧 黃國敏);南方醫科大學珠江醫院神經內科(黎凱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