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珊+詹元方
中圖分類號:F270 文獻標識:A 文章編號:1674-1145(2017)04-000-01
摘 要 在當今這個信息爆炸的“快餐”年代,新媒體順應時代浪潮而生并迅速走紅,其所具備的交互性、即時性、融合性、延展性和分眾性為團青工作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機遇與挑戰。基于此,本文提出了幾點有效的建議。
關鍵詞 新媒體 電力企業 團青
當全民都在策劃新媒體、當隨時隨地隨處可見新媒體,如何結合電力企業的專業特征、文化特色和區域特點來做出“有圍觀、有粉絲,有點擊、有點贊”的作品,成為了蘇州供電公司踐行電力行業新媒體工作思路的關鍵著力點。
一、多維模式并行,精彩亮點紛呈
1.綜合運作,匯智聚力。工作室成立之初,按照年度工作需求,計劃將成員分為五個小組,組長人選在經過簡歷篩選、面試考核、綜合評價等環節之后確定。在確保新媒體制作工作可以良性開展的前提下,組員招募由組長自行開展,蘇供青年微博、微信的維護常態化開展,形成了百花齊放的局面。各組的特色從他們的作品中也可窺一二:從文案到美工走得都是文藝范兒的“文心組”,陪伴大家走過一個又一個有韻味的節氣和有溫度的假日;由“顏值巔峰”和“最強大腦”組成的“頭腦風暴組”,善用思維導圖,帶你走近全球能源互聯的世界;聽名字就很有趣的“月半胖”團隊,幽默詼諧得緊跟潮流介紹著智能電網能什么;頗具特色的“梅子黃時雨”,在介紹電力知識的同時融入了一絲古典味道;全是男生組成的“男人幫”,充分發揚理工男的超強邏輯,宣傳一線職工和創新成果。五個小組的通力協作電亮著“蘇供青年”微信公眾號的人氣與影響力。
2.專業分工,又見佳作。在新媒體作品點贊量節節攀升的同時,公司食堂、電梯等員工必經之路上的視頻集中播放平臺也開始進入工作室的視線,傳統媒體有其不可替代的優勢,因此,開展一次新媒體同傳統媒體之間的聯動是很好的一次突破,恰逢2016級新員工入職,工作室成員決定結合自己入職以來的經歷、感想,為他們、也是為自己拍攝一部微電影——《遇見》應運而生。籌備過程中,將工作室成員又一次進行了分工,按專業分為攝制、演職、采編和后勤,在最炎熱的七月,群策群力、加班加點,而微電影在新員工崗前培訓會上一經試點放映,就取得了超出預期的效果。近期在食堂、電梯的公映也在全體職工中引起了熱烈的討論,實現了對企業文化主流價值觀的傳播。
3.創意不斷,持續發展。在初次嘗試新興媒體同傳統媒體結合即獲超預期成果之后,工作室成員的創意如“井噴”式呈現,成員以個人興趣為出發點,推出了三檔人文類節目,暨遇見系列三部曲——《遇見故事》、《遇見好書》、《遇見蘇州》,這“三駕馬車”分別以“蘇州供電好人”故事、推薦一本經典好書、走近職工廚房共享蘇州生活為節目內容,新穎的節目形式和風趣的主持風格在傳播企業文化的過程中做到“揚正氣”、“聚人氣”、“接地氣”,工作室成員在新媒體的創新、創作過程中,也不斷收獲著成長。
二、黨政工團合力,助力青年成長
1.完善機制,優化配置。工作室從成立到發展,都有著詳盡的工作計劃和完善的考核機制。考慮到成員基本來自一線生產班組,因此微信公眾號的維護定為一周一期,每期由一個綜合組負責統籌策劃,月度由工作室考核組長、組長考核組員的形式來進行工作量考核,以“績效評估”為基礎開展“行為評估”,將結果導向轉變為過程導向,壓力與激勵并存的引導過程極大限度得激發了成員的積極性和創造力,形成了良性循環。而在專業組、機動組并存之后,工作室對成員進行了新一輪優化調整,九月開展了新成員招募活動,報名者不乏“新華社簽約攝影師”這樣的高端人才,進一步提高了工作室“軟”實力。
2.打造陣地,輸出價值。公司堅持黨建帶團建原則,在工作室新媒體作品好評不斷的情況下,對微電影拍攝、《遇見》系列節目提供了極大的支持,特別打造了“七夕”演播室作為新媒體作品拍攝陣地,采購攝像機、燈光、提詞器、電腦等設備,整合電子屏幕、書籍、網絡、展板等傳播載體,在進一步提升工作室“硬”實力的同時,也形成了對企業品牌價值理念的持續輸出。
三、精益平臺管理,凝聚隊伍建設
1.靈活管理,加強溝通。由于供電企業的特殊性,一線基層職工在日常工作中很難聚到一起,各種前期調研結果也充分顯示了這一點,這對團青工作的開展和管理來說都是很大的挑戰。為此,省公司團委打造了新媒體這個平臺,模糊時間、空間所帶來的局限性,靈活管理模式、擴大覆蓋面積,為團青工作的建設提供了新的契機和方向。作為網絡用戶的主力軍,新媒體對青年職工有著天然的吸引力,線上平臺的實時溝通也讓組織內的所有青年都有機會能夠參與進來,在磨合和協作中增進了解、彼此熟悉。
2.服務中心,凝聚隊伍。在智能電網示范先行區、UPFC、同里新能源小鎮等重點工程落戶蘇州的同時,蘇州公司面臨著在更高起點推進“兩個轉變”,率先建成“兩個一流”的新挑戰,團青工作的開展也應圍繞著中心工作來開展。省公司團委所打造的新媒體平臺,站在青年的角度,深切把握住了“他們想什么”和“他們需要什么”這兩個點,在實踐過程中也很快得到了大家的認同與響應。時代氣息與煙火氣息兼具的微電影、微訪談等節目創作過程中,團青文化建設由“內容供應”向“產品供應”不斷轉化。創新載體大力宣年崗位創新創效、敬業誠信、遵章守紀的先進典型,潛移默化傳遞誠信、責任、創新、奉獻等價值理念,激勵青年主動在工作中比作為、比貢獻,凝聚形成提速提質提效的正能量,為企業發展不斷輸出一專多能的復合型人才隊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