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潔
【摘 要】本文通過分析“馬歇爾計劃”和“一帶一路”兩個計劃的政治背景、理念、目的、結果等四個方面,旨在探討中國的“一帶一路”計劃與“馬歇爾計劃”本質區別。
【關鍵詞】馬歇爾計劃;經濟;“一帶一路”計劃
60多年前的“馬歇爾計劃”給這個世界上不少人以這樣的思維方式:大國發起的經濟援助或者戰略合作都是單向推行其全球意志和價值的工具。但通過比較不難發現,中國的“一帶一路”計劃和美國的“馬歇爾計劃”雖然在形式上確有一些相似之處,但其本質上還是不同的。
一、兩個計劃所處的政治背景不同
“馬歇爾計劃”出現在東西方冷戰時代背景下:二戰期間西歐各國經濟受到戰爭的直接破壞,面臨崩潰的邊緣。隨著經濟的全面崩潰,社會的各種矛盾開始激化,各國工人罷工此起彼伏。相應的各國政府的支持率也在不斷的下降,而共產黨在此時的支持率卻不斷上升,甚至一度成為了議會第一大黨。面對形勢的快速發展,出于自身安全利益的考量以及對抗蘇聯的需要,美國援助西歐的計劃應用而生。中國“一帶一路”計劃提出的背景是:東西方冷戰早已結束,當今世界是全球化時代,國際間交流合作空前活躍。“一帶一路”計劃援助的對象主要是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包括亞洲、非洲和中東歐等國家和地區,這些國家或地區大都經濟發展緩慢,基礎設施落后或政局不穩,急需外部資金技術等方面的支持以提升本國政治經濟等方面的發展水平。如何將中國的改革開放發展紅利惠及更多的國家和地區,讓這些國家和地區的人民受益,是中國“一帶一路”計劃提出的根本所在。
二、兩個計劃理念不同
美國的“馬歇爾計劃”計劃以美國為主導,由美國單獨出資或輸出產能,對歐洲的援助建立在不對等的關系上,受援國處于接受與附屬地位,東歐社會主義國家完全被排除在外,這保障了馬歇爾計劃的執行效果和主導國的利益。而中國的“一帶一路”計劃是開放合作的產物,不針對第三方,完全是順應時代要求和各國加快發展的愿望。這一戰略摒棄了制度模式偏見,超越了意識形態藩籬,抓的是發展這個最大公約數,想的是自己要過好、也要讓別人過好,信的是眾人拾柴火焰高、互幫互助走得遠。以中俄和中菲合作為例,到2015年雙邊貿易額達到1000億美元,到2020年提高到2 000億美元。雙邊經濟合作為兩國經濟與社會的穩步發展和安全穩定做出了應有的貢獻。中俄兩國經濟相互依存度逐漸提高,逐步形成命運共同體。2006年菲律賓總統阿羅約在中菲合作論壇中發表演講時希望中方在道路、港口和高速公路等現代基礎設施的建設方面給予更多投資。作為這項合作倡議的提出者,中國致力于推動各國實現發展戰略的對接,而不是搞單向輸出或強加于人,也就是說,“一帶一路”的理念是共同發展。
三、兩個計劃的最終目的不同
美國施行“馬歇爾計劃”從根本上是為美國的國家政治、經濟利益服務的。政治上,以蘇聯為首在全世界范圍內社會主義革命進行的如火如荼,東西方意識形態格局已漸現端倪,歐洲各國共產黨要么已經上臺執政要么在議會選舉中地位不斷上升。從經濟方面考慮,戰后歐洲經濟蕭條凋敝面臨崩潰,外貿能力幾乎喪失殆盡的時候,無力購買美國貨。為了繼續維持經濟的繁榮,美國必須援助歐洲。1947年2月21日,美國國務院經過商討達成這樣的共識:“一個受華盛頓密切監視的、統一的援助計劃將能獲得和平與繁榮,即恢復經濟、穩定政治,削弱共產黨,有助于多邊的世界貿易以及美國的經濟繁榮和安全。”而中國的“一帶一路”計劃意在通過互聯互通,發揮各經濟體的比較優勢,實現合作共贏的目標。對中國而言,“一帶一路”建設有利于形成陸海統籌、東西互濟的全方位對外開放新格局;對于沿線國家而言,有助于激發經濟發展活力和合作潛力,共同分享經濟增長的紅利。
四、兩個計劃已經取得或將要取得的結果截然不同
“馬歇爾計劃”的實施既促進了西歐各國的合作,同時也附加了很多額外條件,使西歐各國處處受制于美國,加重了對美國的依賴。中國的“一帶一路”計劃完全是在各個國家和地區自愿加入的基礎上提出的,是建立在與沿途國家互補多贏的互惠基礎之上。中國實施“一帶一路”計劃絕不是為了謀求地區乃至世界霸權,絕不是為了對抗某一組織或集團而提出的。在可預見的將來,中國的“一帶一路”計劃一定會惠及有關國家和地區,一定會得到相關國家和地區政府、人民的大力支持。
綜上觀之,“馬歇爾計劃”是戰后美國反對共產主義、控制西歐、滿足自身利益、推行同盟戰略和進行冷戰的內容和工具。中國的“一帶一路”計劃完全是為了中國和大多數國家的共同利益提出的,是本著造福大多數國家和地區的人民實施的。今天的世界早已不再需要“馬歇爾計劃”,需要的是各國共同發展、合作共贏。在可預見的將來,中國的“一帶一路”計劃無疑將充分展現這一點。
【參考文獻】
[1]姜振軍,呂明慧.建中俄經濟合作利益共同體、責任共同體和命運共同體的思考[J].伯利亞研究,2014.41(6)
[2]原晶晶.從經濟互補性看中國與菲律賓的經濟合作[J].東南亞縱橫,2015(5)
[3]劉益萌.“一帶一路”與馬歇爾計劃的異同[J].時代金融,20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