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強
【摘 要】閱讀文學名著,不但可以明晰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痕跡,而且還可以在閱讀中與作者進行跨越時空的精神交流,從而豐富我們的知識,涵養我們的心靈,塑造我們的品格。但在如今的高中校園內,名著閱讀卻在艱難中前行,這就需要我們認識清楚當下的社會特征,轉變指導觀念,運用新思想、新手段促進名著閱讀活動的開展。
【關鍵詞】高中生;文學名著;閱讀方法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閱讀與鑒賞》把“學習鑒賞中外文學作品”做為高中階段學生的閱讀要求,希望通過在閱讀中感受形象,品味語言,領悟作品的豐富內涵,了解人類豐富的社會生活和情感世界,以此達到陶冶學生性情,涵養學生心靈的目的。因此,閱讀名著對提升學生的素養是起到了一種雖潛移默化但又極其重要且不可替代的作用的。但在教學較緊的高中階段該如何哨下這些“大磚頭”,達到閱讀名著的目的,成為高中階段文學名著閱讀的一大難題。本文就高中階段的名著閱讀方法提出幾點自己的看法,期待大家的批評指正。
一、轉變名著閱讀的價值觀念
首先應該自我反省一下我們平時是如何引導學生閱讀名著的。有寫作能力較弱的學生向我們討教提高寫作能力的方法,一些老師總會千篇一律地建議學生閱讀名著。于是在我們的諄諄告誠下,學生一下子就撲進了名著里面,接觸那些跟我們的現實截然不同的社會背景下發生的形形色色的故事。在這種情況下,學生能得到什么呢?硬著頭皮看下去,也許大部分的學生也是為了完成一個任務——我總算看完名著了。在這一過程中,我們要意識到,我們是因為什么而讓學生閱讀名著?原因很簡單,為了提高作文水平。于是乎,一次純粹的愉悅的無功利的精神之旅,被功利性的閱讀打斷了,那還有什么意義呢!正如小學生出去春游,還帶了一個作文任務,那誰玩得高興呢?現代的社會是一個時刻變化又充滿誘感力的時代,在功利性閱讀之下,談文學名著的閱讀能夠培養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將是非常空洞的。因此,開展名著閱讀活動,如果不拋棄功利性閱讀,不從“趣味”二字著手逐步去占領失守的精神陣地,就談不上與“敵人”的決戰,其結果就是我們只能乖乖的把陣地拱手讓人。因此,“趣味”二字應當貫穿我們所有措施的始終,只有落實好這兩個字,讓“閱讀”變成“悅讀”,我們才能談其余的。
二、充分運用媒體手段,讓名著動起來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效率高的、能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的手段,尤其是新興的多媒體,將會有利于提高學生閱讀名著的興趣。多媒體只是一個傳播媒介,既可以傳播那些我們認為是玩物喪志的讀物,也可以傳播傳承千年的經典文化。在筆者的教學實踐中,曾經運用文字精讀與影視欣賞相對比的教學方法對《林黛玉進賈府》這篇課文進行了教學嘗試。
在這篇文章中,林黛玉初次進賈府,賈母看見林黛玉想起死去的女兒賈敏,心中酸苦,沒等林黛玉拜見完就把她摟入懷中,原文是這樣敘述的:“方欲拜見時,早被他外祖母一把摟入懷中,心肝兒肉叫著大哭起來。”然而在央視87版的《紅樓夢》中,卻是這樣的畫面:林黛玉“完整”的拜完之后,才被賈母摟進懷中,哭完后又再次正式行拜見禮。學生看后,認為影視作品在表現這一細節時處理得不好,因為不能夠刻畫出賈母的傷心之處。另外,原文在刻畫林黛玉進賈府寄人籬下處處小心的性格特征時,用了好幾個“忙”字,但學生也在觀看的過程中發現,影視作品在展示的過程中有遺漏的地方。課后,我對這種方式進行了總結,認為這種教學方式首先應建立在對文本的詳細點評當中,尤其應注意細節上的品味;它的效果也是明顯的,通過對比欣賞,學生可以記住小說的細節描寫,而且無意當中,學生也學會了應辨證的看待影視文學作品,樹立閱讀原文的觀念。
三、借助時下熱點,提高閱讀興趣
古人說:“讀山水記宜晨起臨窗,讀美人志宜雪夜擁衾,讀墓志銘宜秋風蕭瑟。”這說明了讀書氛圍的重要性。一個好的讀書環境不僅能調動讀書的樂趣,更能讓讀書效果事半功倍,收益愈豐。
普及歷史知識,鑒賞文學名著,央視“百家講壇”節目開創至今,在提高人們的藝術修養、陶冶人們的思想情操方面構建了一塊萬紫千紅而又神韻獨特的精神家園,更在全國上下掀起了一輪讀史讀經熱。應該說,社會上已經形成了一種重新閱讀名著的氛圍,這是非常難得的機會。《紅樓夢》和《三國演義》這兩部國人熟知的經典已經登上了“百家講壇”。作為教師,我們應該適時借助社會這個大環境,引導學生閱讀經典。如掌握三國人物形象中最具魅力的曹操時,先組織學生發表一下自己對曹操的看法,而后利用易中天教授的“文學形象”、“民間形象”、“歷史形象”三種形象概念,將三個概念中的曹操形象公布出來,請學生一一對應,可以引起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除了借概念之外,我們還可以借人物評價方式。易中天教授對曹操的評價可以說是比較全面和獨到的。在他的分析里,他將曹操每一種的性格特征與事件緊密的聯系在一起,從而將人物性格分析建立在一個堅實的基礎上,而不是憑空論斷。這種性格與事件的統一,使學生對人物性格有了一個深度的理解,人物形象也更飽滿。最后,我們還可以借語言風格。我們平常的語文課,因為負載了很多預定的教學目標,使得文本解讀平淡無味,甚至使人昏昏欲睡。而易中天教授將許多時尚的生活語言(如“PK”、“帥哥”等詞匯)融入了他的品評語言中,使得語風輕松幽默,拉近了與普通民眾的距離,使授課的氛圍不再僵硬,聽眾聽他品三國是如沐浴在春風中。這應該是我們意識到:即使是在一個嚴肅的場合,討論一個理應嚴謹的學術話題,卻可以運用輕松幽默的語言,將知識剖解得如此輕松,雅俗共賞,將一個個三國人物剖解得真真切切,讓受眾達到撥云見月的效果。當然,人應該成為一個有個性的人,我們沒有必要完全喪失自己的語言風格去“遷就”別人,但語文教師應該打造自己特立獨行的語言風格。不過別忘了前提條件一一“趣味”。
四、積極營造讀書氛圍,讓“讀經”經久不衰
社會是多變的,既然是潮流,就有它的潮漲潮落。因此,我們不能夠寄希望于社會時時為我們提供一個很好的閱讀契機,而應該著眼于學校長遠的閱讀氛圍的營造上面。但是,它的操作模式可以與市場經濟下媒體的操作形式接軌,借鑒他們的成功形式,為我所用。
閱讀演講比賽、人物性格解讀或名著細節品味辯論賽、閱讀筆記展覽等方法已經比較落伍了。央視曾經在“幸運52”節目中接連推出“話西游”“品三國”“憶紅樓”古典名著系列節目,這種節目的編排換式不同于以往的節目,令人耳目一新,其中我們能夠借鑒的是比較容易的部分,即“知識問答”型方式。以名著內容為基礎,設置諸多小題,借用“幸運52”的問答方式,在主持人與選手之間,選手與選手之間,主持人、選手與觀眾之間進行頻繁的互動,在趣味中品讀名著細節。
五、完善名著閱讀的輔助措施
(1)做好名著導讀工作一些名著因語言晦澀,社會背景不同等容易讓學生產生茫然感。所以,我們必須做好這樣一個工作——做好導讀。這些內容應包含作品的時代背景、作者的生平、精彩章節、較好的賞析性文章,還可幫助學生選擇最有價值、最適合自己所需要的篇章,盡一切所能,為學生閱讀經典提供幫助。
(2) 精讀與泛讀相結合文學作品的總體布局、大意、中心,某些精彩片段的細心揣摩是精讀應該達到的內容要求,與之相反的閱讀方式是泛讀,它只要求掌握作品的大致內容即可。泛讀的閱讀內容可以要求為:先是了解作品的名字、作者、前言、梗概;然后是了解章節名稱,或者文章的大小的標題,或者能反映作品內容的段落;最后細讀自己需要或感興趣的內容。兩種閱讀方法的選取可根據學生的興趣和名著語言風格與情節來定。
(3)應建立一個長遠的讀書計劃古人云:預則立,不預則廢。教師應該為學生制定閱讀計劃,這樣可以避免學生在閱讀中出現盲目性和隨意性,并且由教師制定教學計劃還帶有一定的“強迫性”,這會促使學生“被迫”閱讀,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進學生的名著閱讀。計劃要從時間和范圍兩個方面制定。時間即是三年的高中學習時間,范圍是要涵蓋課標建議閱讀的名著。時間規劃要細致,可制定學期、月、周計劃。另外,也可根據各個學期課本涉及到的名著篇章安排讀書計劃。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是語文教育工作者責無旁貸的事情,但這需要我們語文老師適應新的社會特征,因時而變、因勢利導、擺脫落后的觀念、解除考試給我們帶來的枷鎖,用全新的“悅讀”方式,才能讓優秀的文學作品涵養學生的心靈。只有學生心靈的沃土豐厚了,言語之樹才會枝繁葉茂!
【參考文獻】
[1]韓春萌.當前文學經典名著教學的誤區[J].江西教育科研.2005.3
[2]倪文錦.閱讀經典: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必由之路[J].課程·教材·教法,2004.12
[3]梅清華.讓名著導讀走進語文課堂[J].語文教學與研究:綜合天地,2006年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