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家睿
【摘 要】《瑣憶》是篇經典的記人散文,其形散神聚的藝術結構、典型精當的材料選擇、巧妙合理的結構安排,以及欲揚先抑的表現手法,都堪稱語文閱讀與寫作的范本,對學生的學習有著具體的指導意義。
【關鍵詞】《瑣憶》;鑒賞;指導
《瑣憶》是1961年唐弢為紀念魯迅先生誕辰80周年而寫的一篇回憶性散文。雖然五十余年過去,但本文在選材、組材及結構等方面的藝術依舊耐人尋味,是學生揣摩閱讀與寫作的極好范本。故此,本人試作分析,以期與同學相切磋。
一、典型精當的材料選擇
一篇好的文章,在于要言不煩。材料的選擇取舍必須圍繞主題表達和深化的需要,這要求作者在選材、組材時須選擇典型的材料,以一當十,精當而不重復贅余。《瑣憶》在此可稱典范。
恰如文題,《瑣憶》一文選材多達七件小事,但細細推敲,卻無一事可刪,因其在文中各有其用。
文章第一件事寫作者與魯迅初次唔見,用自己的親身體驗來澄清敵人對魯迅的誣蔑毀謗,塑造魯迅平易近人的形象特征,也為全文人物形象的塑造定下基調。
文中第二件事和第三件事俱表現魯迅循循善誘,教導青年,但二者又有區別。前者重在寫魯迅對青年的批評教育,后者則重在寫魯迅對青年的鼓勵支持,這兩件事又突出魯迅“對待青年,對待在思想戰線上一起作戰的人”,無論是批評還是鼓勵,都“是親切的,熱情的,一直保持著平等待人的態度”,“不愛使用教訓的口吻”,其“平易近人”的形象進一步凸顯。
文中第四件事寫魯迅為素不相識的青年補靴,則表現了魯迅對青年的關愛已到無微不至的地步,其平易近人的形象更是無以復加,并順及揭示魯迅先生關愛青年的思想動機和思想發展過程,使讀者從更深的思想層次去認識魯迅,同時表現魯迅的思想認識在斗爭實踐中發展進步,而關愛青年的思想沒有變化,這樣,魯迅先生“平易近人”的形象特征便顯得更加真實、豐滿,并照應了文章開頭對魯迅先生形象認識的糾正廓清,“平易近人”作為魯迅形象的一個側面便鮮明地樹立起來。
文章第五、六、七件事則是表現魯迅“橫眉”“能憎”的一面。這三件事例從不同角度體現魯迅斗爭的風格和威力。
要飯者攀附闊佬的故事諷刺了國民黨當局恬不知恥,用類比的手法巧妙地揭開出國民黨當局寄希望于美國制止日本侵占中國東北,外表堂皇,實如乞丐的畫皮,顯示了“諷刺的威力”;而嘲笑國民黨官僚禁止男女同泳的故事,則采用了引申歸謬法,從國民黨某地方官僚的荒謬言論出發,步步引申,推導出一個更加明顯和荒謬的結果,使人一下子看出問題的真相,揭露那些假道學者的封建迂腐,這充分體現出魯迅“反擊的智慧”;在調侃國民黨檢查官無端刪批唐弢書稿時,魯迅依舊是采用譏諷的語氣,半真半假地建議出個“官批本”,“給后一代看看,我們曾經活在什么樣的世界里”,并認真而深刻地指出“一個政權到了對外屈服,對內束手,只知道殺人、放火、禁書、擄錢的時候,離末日也就不遠了”,這又顯示了魯迅“非凡的觀察力”,刻畫了魯迅作為一個成熟的思想戰士的形象。
文章圍繞總綱,從兩大方面,多角度、層層描摹,使魯迅的人格寫照鮮明、全面地呈現在讀者面前,且本人在材料選擇上,又采用了以小見大的藝術手法,所選七則材料,都是日常生活瑣事的零碎片段,或打比方,或說笑話,或講故事,或發議論,嬉笑怒罵中,人的思想、性格、情操得以自然流露,情態逼真,而又富有生活情趣,縮短了與讀者的距離,使人如聞其聲,如見其人,大有身臨其境、親臨教誨之感,這不能不說是本文選材典型精當的又一表現,也體現了散文“形散神聚”的藝術特征。
二、巧妙合理的結構安排
《瑣憶》一文在材料的組織安排上也精心構思。文章表現了魯迅“能憎”“能愛”的兩個性格側面,但在重心上則將側重點放在表現“俯首”,即對青年關心愛護的一面。對于文章主題思想的確立,唐弢自己曾經講過:“回想建國以來紀念魯迅的文章,大多強調魯迅先生品質中戰斗的一面,對‘橫眉冷對千夫指一句闡述的比較充分,但是關于他對同志,對青年的愛就強調的很不夠……三十年代我作為一個青年,曾經和魯迅先生有過一些接觸,親身感受過它對青年的愛護,因此,想從后一方面多說一些,這就是我寫《瑣憶》時的指導思想。”所以,文章在材料安排上,首先安排表現魯迅“俯首甘為孺子牛精神”的材料,將“俯首”這一層次安排在先,以突出其對青年的關懷備至,“橫眉”層次安排在后,強調“能憎,才能愛”,這層材料的鋪張,在展示魯迅性格形象的另一側面時,實際上還是對前一層次的造勢烘托。魯迅先生正是基于對人民赤誠真摯的愛,所以才極力憎恨敵人;正是由于魯迅“對待敵人,對待變壞了的青年,是決不寬恕,絕不妥協”,才更加凸顯魯迅對青年的關愛和“平易近人”。前后材料安排雖有區別側重,卻又是有機統一,這樣安排材料真是別出心裁。
至于在前后兩大層次內部材料的安排上,文章都采用了層層遞進的邏輯順序,使人物的形象越來越鮮明。在“俯首”一層,文章四則材料,第一則定基調,明確魯迅平易近人的形象,二、三兩則進一步強化魯迅平易近人形象,第四則材料在渲染人物到極致時收束筆勢,順及交代人物思想動機,使人物行為有跡可循,有據可依。在“橫眉”一層,文章三則材料,依次表現了魯迅“諷刺的威力”、“反擊的智慧”和“非凡的觀察力”,這三則材料的先后安排依然是引導讀者去逐層深入把握魯迅作為一個思想成熟深邃的戰士形象。 三、欲揚先抑的寫作手法
在材料的組織安排上,文章還采用了欲揚先抑的寫法,以極強的藝術對比,調動了讀者的審美情感。
文章開篇就逆向思維,欲揚之,先抑之,從反面虛寫,敘述人們對魯迅的種種議論和自己由此產生的“想見又不敢見”的心情。因為任何一個不了解魯迅的人,在聽到說魯迅“多疑、世故、脾氣大、愛罵人、睚眥必報、不容易接近”等議論,一定會和作者產生相同的感覺——這樣怪癖的人,還是不去接近為好。這樣就在讀者心中造成了懸念,但如僅限于此,也無奇特之處,巧妙的是作者繼續將誤會不停向前推進,令讀者心生好奇,欲罷不能。
請看作者所敘與魯迅初次見面情景。二人互通姓名后,魯迅便說“唐先生寫文章,我替你在挨罵哩”,一切都在意料之中,一切又都出于意料之外。因為作者聽信傳聞,心中已有先入為主的成見,聽到魯迅見面便言此事,自然會想“先生愛罵人,真個睚眥必報”,因而這挨罵原在意料之中,但挨罵來得如此之快,卻又有些“出于意料之外”,這就造成了作者“立刻緊張起來”“心里一急,嘴里結結巴巴”的窘態。這種“窘”,正是作者所追求的藝術效果,它創造了一種山雨欲來之勢,一下子吊起讀者的胃口,不由和作者一樣,“意料之外”地緊張一番。作者這一筆,也就強化了作品的審美趣味。
抑到極處,也就揚到好處。正當誤會之中再加誤會時,文章不覺峰回路轉。魯迅先生“親切地問”“呵呵地笑”,申明“我也姓過唐的”,這親切的態度再次形成作者的“意料之外”,與其“意料之中”恰成強烈反差。先前的誤會一朝冰釋,耳聞的種種傳聞不攻自破,作者自然散盡心頭積集長久的疑云,作品也就由抑到揚順利轉換。先前見面前的種種惴惴不安,此時更襯真正會見后的輕松愉悅,接下來的瑣事種種,時時與眾人議論相映照,更有力地表現出魯迅“對待青年,對待在思想戰線上一起作戰的人”的熱情親切、平等相待的態度,同時也交代了魯迅被人非議的真正原因。文首的議論,更像是一面鏡子,映造出魯迅先生的偉大人格。
因此,正是有了文首的“抑”,才使后文的“揚”更強烈感人;正是有了文首的“虛”,才使得后文正面實寫更添光彩。文章以“抑”蓄勢,為“揚”張本,抑揚之間,情節大起大落。這樣虛實相映,形成藝術反差,使魯迅的偉大形象表現得更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