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妙群
【摘 要】數學課程標準要求,在課堂教學中堅持培養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培養學生具有良好的數學意識,讓學生有比較扎實的數學基本功,培養學生的數學素養。而“導讀、導思、導議、導練”的課堂教學模式,讓學生讀、思、議、練得到很好的發揮,使學生的數學素養在扎實的課堂教學中不斷累積、沉淀,學會從數學的角度提出問題、理解問題、并能綜合運用所學的知識和技能解決問題,發展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
【關鍵詞】“四導”教學模式;提升數學素養;發展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
小學數學教材的內容具有系統性和連貫性,在數學課堂的教學上,我們老師不光要傳授學生數學知識,還要兼顧全面性和長遠性,逐步提升學生的數學素養。數學素養是一種文化素質的教育,它的養成不是一朝一夕之事,我們教師貴在重視和堅持。
“導讀、導思、導議、導練”的課堂教學結構模式,把夯實課堂教學和提升數學素養很好地結合在一起,使學生能主動的、積極的、有興趣的學習數學,并在數學學習過程中養成良好的數學意識,很好地學習數學知識、掌握數學技能、體會數學方法、解決數學問題、感悟數學思想,打好數學基礎、提高數學素養。
一、導讀—閱讀新知
“導讀”就是引導學生閱讀新授的知識內容。很多數學老師會忽略這一環節,認為“讀”是語文課的專利,其實不然,正所謂“讀書百遍,其義自現”就是這個道理,在數學課上同樣適用,通過“讀”,學生能很好地理解題目的意思。
二、導思—理解教材
“導思”就是從教材內容出發,在知識關鍵處、思考的轉折處、理解的疑難處、規律的探求中設問,并按一定邏輯思路編織起來,引導學生邊讀邊思,主動獲取知識。
“導讀”和“導思”一般是同步進行的,主要目的是使學生通過“讀”、“思”,部分或全部地理解教材所介紹的知識,并在這個過程中達到教學大綱所提出的“使學生在掌握知識的同時,培養能力,發展智力”的要求。“導讀”、“導思”的方法如下。
1.復習舊知
數學知識有很強的系統性,這就為我們提供了指導學生運 用已有知識去學習新知識的有力條件。根據新舊知識的內在聯系,采取以舊帶新的方法來導讀導思,促進知識的正遷移。如:教學五年級《分數加減法》,先設置兩道同分母加減法的練習題讓學生計算:①2/4+1/4= ②2/4-1/4=,然后引導學生閱讀課文,思考:(1)同分母分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是怎樣的?(2) 1/2+1/4 = 、1/2-1/4 = ,分母不同的分數加減法怎樣變成分母相同的分數加減法?通過讀、思,不用多費口舌,前后知識自然遷移,通過知識的內化,學生就從根本上掌握了新知識。
2.直觀演示
有的教材,知識抽象,學生難以閱讀理解,可以先借助教具作直觀演示,并作必要點撥,再讓學生閱讀、思考。如:教學求長方形周長時,先出示由一條小鉛線圍成的長方形模型。復習長方形的概念,接著把這條鉛線(周長)拉直,引導學生觀察:(1)拉直后變成什么形狀?(2)這段鉛線由原來的長方形的哪幾部分組成?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閱讀教材內容,思考三個問題:(1)什么是長方形的周長?(2)計算長方形周長的第一種方法怎樣?為什么要這樣就算?這樣學生閱讀理解教材就不會感到吃力了。
3.激發興趣
有的教學內容,與前面知識沒有內在聯系,又無法作直觀演示。在閱讀前,先提出有誘發性的問題,使學生急于想解決,但僅利用已有知識技能卻又無法解決,形成認知沖突,點燃了學生的求知欲望,激發學生讀、思的興趣。如:教學《乘法結合律》時,先出示幾道習題:18×25×4,125×34×8,要求學生觀察這些式子。然后問假如不用豎式計算,你能很快地口算出它們的得數嗎?學生都搖搖頭。這時老師很快說出得數,并指出沒有用豎式就算,這時學生急于想知道另一種算法。老師接著說:“用‘乘法結合律來計算就能達到又對又快。”聽到這,學生們都躍躍欲試,這時教師趁勢布置同學們翻開課本,邊讀課文邊思考:(1)什么叫“乘法結合律”?(2)為什么先算25×4 和125×8?根據是什么?
4.整體分解
有的教材內容,思路較復雜,學生直接閱讀思考難度較大,要先將整體分解,提示思路,降低思維的坡度,然后才讓學生讀、思。如:“笑笑講一個故事用了4分,平均每分講150字。如果要3分完成,每分應講多少字?”如果要求學生直接一下子求出問題,難度較大,特別是對于基礎較薄弱的學生更有難度。于是可以分解如下:(1)“這個故事一共有多少字?”(2)“如果要3分完成,每分應講多少字?”這樣把難度分解,學生就能把題目解答出來。
三、導議—發展思維
就是引導學生討論教材中的知識重點、難點或閱讀思考時碰到的一些帶有普遍性的疑難問題。目的是突出重點、擊破難點、加深理解,是學生扎扎實實地掌握新知識,訓練和發展學生思維能力,培養口頭表達能力。可以這樣安排:“議前導——議中導——議后導”。
1.“議前導”
學生閱讀思考之后,對所學的知識有了初步認識后,指出“導思”中體現教材重難點的思考題,引起學生的有意注意,調節和促進學生的注意力,使思維指向明確,必要時做扼要提示。然后組織學生互相啟發、互相補充。
2.“議中導”
學生在組內交流討論時,有時會出現思路紊亂或思路閉塞,教師便及時疏導,讓小組在探究學習中順利進行,以備更好地在全班進行展示。
3.“議后導”
這一環節一般安排在學生小組討論后,由各組代表發言,匯報小組學習的成果和困惑,其他同學補充或發表不同見解,開展生生、師生之間互動評價。最后,由教師總結。在學生回答時,強調他們用數學語言表達,既精煉又相對的完整,提高數學語言的素養。然后對學生的意見進行中肯的回復、訂正、補充,師生一起歸納知識,加以強調,使新知識納入已有知識結構系統中。這樣,學生不僅更加透徹地理解和掌握所學知識,而且弄清了解題思路規律,提高了解題技能技巧。
四、導練—培養能力
“導練”就是引導學生有針對性地練習、運用、消化所學知識,務實創新。導練方式主要有如下三種。
1對應練習
課本中所安排的每一個新知識內容后面都配有“練一練”相對應的練習題,講完新課內容,讓學生做好這些對應練習題,從而鞏固新知識。
2.對比練習
就是把新舊知識容易混淆的有關習題放在一起讓學生練習、比較,以提高學生的辨析能力,防止知識的負遷移。如:教學《正方形的面積》時,學生容易混淆“面積”與“周長”這兩個概念,于是安排這樣的題目:“有一塊長方形木板,邊長3米,它的周長和面積分別是多少?”讓學生練習。通過比較,清楚地認識到:不管是求正方形的周長還是面積,都必須要知道正方形的邊長這個條件,但“周長”和“面積”這兩個概念意義不同,因而計算方法也不同,周長=邊長×4,面積=邊長×邊長;所用的單位也不一樣,周長用的是長度單位,而面積用的是面積單位,比長度單位多了“平方”。這樣,不僅使學生區別了新知識,而且理解得更加深刻,知識掌握得更加牢固,數學素養逐步得到提升。
3.變換練習
變換練習包括變換算式、改述題文、變換條件、變換問題等。這樣變換的目的是幫助學生擺脫思維僵化,防止套題,提高解題的技巧,發展思維的靈活性和深刻性。如:“妙想和樂樂一共收集了128枚郵票。妙想收集的郵票數是樂樂的3倍。妙想、樂樂各收集了多少枚郵票?”教師可以把問題改成“妙想比樂樂多收集多少枚郵票?”或改成“樂樂比妙想少收集多少枚郵票?”讓學生說出先算什么,后算什么,再列式解答。
“導讀、導思、導議、導練”的課堂教學模式,它反映了學生的主體作用,使全體學生參與了整個課堂教學活動,使他們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在這種教學方法中,讓學生讀、思、議、練都得到很好的發揮,使學生的數學素養在扎實的課堂教學中不斷累積、沉淀,學會從數學的角度提出問題、理解問題、并能綜合運用所學的知識和技能解決問題,發展了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