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冬梅
【摘 要】計算教學一直是數學教學中讓人望而卻步的難題。因為計算教學的單調、枯燥,教得不好就會模式化、程序化,所以教師在選擇上公開課時往往盡量避免上這類的課。上一節課難,上好一節計算課更難,這是一個值得深思和研討的話題。本文著重探討了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思維品質的方法。
【關鍵詞】小學數學;計算教學;思維品質;培養方法
一、源于教材,優于教材,提升思維
教材是教師教學的依據,也是學生學習的依據。作為教師,在教學前先要多看參考用書,理解教材編寫的意圖和所力求達到的教學效果,盡可能把知識間的體系串聯起來,形成知識鏈,易于學生前后知識的銜接,形成技能技巧,并在鞏固學生計算方法掌握的基礎上適當提升,挖掘學生自身的潛力。例如教學二年級“整十數乘一位數”時,對于20×3=60的教學,學生自主探究通過2×3=6自然想到20×3=60。在鞏固了算法后,教師適當引申,提出如果2×30怎么口算呢?學生由20×3的知識遷移也能想到2×30口算方法,教師沒有就此停住,而是繼續追問:想一想20×30等于多少呢?這個內容雖然到三年級才學,當學生有了前面知識的積累和鋪墊,找到了計算的規律,就能輕而易舉地說出2×3=6,20×30=600的口算方法。陶行知說:“教育不能創造什么,但它能啟發兒童創造力以從事創造工作?!睂W生在教師搭建的知識平臺上,思維一次次得到啟迪和提升。
二、教學做結合,突破教學的難點,發展思維
低年級學生由于年齡、知識基礎等原因,對于抽象的知識難以理解和接受。學具小棒是低年級數學教學中的好幫手,它可以啟迪學生的思維從具象到抽象過渡。因此我們在教學中要充分利用這個簡單的學具,讓它發揮巨大的作用,借助它的運用把復雜的問題簡單化、明了化。比如教學一年級“兩位數減一位數退位減法”時,33-8,個位上的3不夠減8,怎么辦呢?學生一籌莫展。教師引導學生可以請好朋友小棒來幫幫忙,先取出33根小棒,減8就拿走8根。拿走8根小棒,學生通過動手操作有多種拿法:
(1)先拿走3根,再拿出一捆從中拿走5根。(2)先從1捆中拿走8根,剩下的2根和3根合并。(3)拆開一捆和3根合并,再拿走8根。
這三種拿法都有一個共同的地方,都要先拿出一捆,再拿走8根。在學具的直觀操作下,學生明白了當個位上的數不夠減時,就要請十位上的1個十來幫忙,也就是退十再減的算理。復雜的兩位數減一位數的退位減法的口算問題借助小棒的演示迎刃而解。學生不僅掌握了學習的方法而且學的輕松,自然也就激發了學習的興趣,增強了學習的自信心!
三、嘗試自主探索學習,發散學生思維
陶行知說:“與其把學生當天津鴨兒填入一些零碎知識,不如給他們幾把鑰匙,使他們可以自動去開發文化的金庫和宇宙之寶藏?!庇嬎憬虒W可以根據教學內容,依據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把教材中前后有聯系的、學生可以跳一跳摘到桃子的內容,讓學生嘗試自學,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留給學生足夠思考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在相對自由的氛圍中去創造性地解決問題,真正經歷和體驗學習的過程,這樣既讓學生品嘗到成功的喜悅,又發散了學生思維能力。如教學一年級“兩位數加一位數的進位加法”時,24+6通過小棒、計算器等學具已經掌握算法了,24+9等于多少怎么算?這個環節則讓學生自學。教師先提出自學要求,再自學。這個問題一拋下去,引起不同層次學生的思考,學習基礎薄弱的學生仍然借助小棒和計數器來理解算理,學習較優秀的學生則運用知識遷移想到先算4+9=13,再算20+13=33,一部分思維活躍的學生還會看到9是一個比較特殊的數,于是想到24+10=34,34-1=33或9+1=10,23+10=33等,這個環節是學生時時閃現智慧火花的過程,是思維碰撞的過程,也是一個思維不斷發散的過程,不同層次的學生都得到了不同層次的發展,人人有發展,人人有創造!
四、計算與應用結合,拓展思維
數學提倡學有價值的數學。在學習中要常常讓學生品嘗到學有所得、學有所用的成功與快樂。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從生活中提煉出來,淡化了生活味,濃重了數學味,而后又運用于生活。比如一年級認識人民幣,學生有一定的生活基礎,不用教就能認識各種人民幣。但遇到解決實際問題時,找了多少錢?應付多少錢?用什么方法算學生就糊里糊涂。所以課堂上除了教師規范的講解外,家庭作業布置學生回家和家長玩一玩游戲,逛一逛超市,一段時間后,孩子們對于錢的認識從抽象變為具象,而且還樂于去購物,去嘗試著算一算。計算與應用兩個部分相輔相成,相得益彰,更好地促進學生知識的掌握,技能的形成,拓展了學生的思維,讓學生體驗到了數學學習的實用性、有效性!
五、提倡算法多樣化,優化思維
在課改最初幾年,為了盡可能突出創新和求異,大家一味的認為算法多樣化能夠適應新課改的要求,即使多樣化沒有價值也隨大流盲從。其實對于算法多樣化的算法,想法一樣說法不一樣的算法要把它們合并,在學生理解的基礎上加以提升。比如口算“整十數乘一位數”中20×3,有三種算法:(1)20+20+20=60(2)2個十乘3是6個十,6個十就是60。(3)2×3=6,20×3=60,其實這三種算法中第二種和第三種可以歸納為一種算法,第二種算法就是對第三種算理的一種解釋,第三種上升到了一定的理論高度。。第一種算法對于數較小的加法可以運用,如果乘數大了就不方便了,從算法多樣化提煉到最優化,學生自然喜歡第三種算法了。再如20以內的退位減法。13-9,學生可以用破十法算:10-9=1,3+1=4,也可以想加算減:9+4=13,13-9=4。這兩種方法都比較好,體現了算法多樣化,可以讓學生選擇喜歡的方法來口算。教學中我們要針對教學實際,作出科學合理的選擇,同樣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也會優勝劣汰,選擇自己喜歡的算法,該多樣化的可以多樣化,該優化的優化。更好的提高計算正確率,培養數感能力。
總之,計算教學是個耐人尋味的話題,我們還將立足課堂,創設學生愛學、樂學、易學的課堂氛圍,給學生充分思考、想象的時間和空間,讓每個學生都插上思維的翅膀,培養他們的數學素養,增強他們的數學智能,促進每個孩子全面和諧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