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麗星
【摘 要】《數學教學設計》課程是數學教育專業的核心課程,專業必修課,文章以麗江師范高等專科學校數學教育專業《數學教學設計》課程為例,通過對比研究發現,課程建設存在一定的問題,進行了一定的討論并提出了相應的對策。
【關鍵詞】小學數學;數學教學;數學教育
1.定位與性質
《數學教學設計》課程是數學教育專業的核心課程,專業必修課。本課程的教學目標在于了解教學設計的基本概念和相關的教學理論,掌握小學數學教學設計的設計方法和特點,形成一定的知識運用能力和教學實踐能力,初步具備通過教學設計方式研究探索小學數學教學問題的基本技能。
2.存在的問題
通過對比研究,筆者發現,《數學教學設計》課程存在的問題主要表現在教師方面,學生方面和課程內容方面。
首先是教師方面,教師對課程認識不一,理解程度差異較大。通過調查分析發現,相關教師雖能較好地理解、貫徹《標準》的理念,但教學理念轉變不夠,教師自身知識與能力不夠,教師對《標準》理念理解與實施上也存在一定的困難。不同教齡、不同學歷和不同教學經歷的教師之間差異顯著,簡言之,有過基礎教育經歷、教齡較短、學歷較高的教師認可度更高。比如有些教師往往只是“教教材”,并不能滿足學生對“設計”的需求。
其次是學生方面,學生差異性大,學生的知識基礎與技能儲備不夠。對課程認識有待提高,主觀能動性不高。大多數學生習慣了“老師講、學生聽、期末考試定效果”的大學學習方式,而對《數學教學設計》、《數學教學技能訓練》等相關實踐性課程存在一定偏見。調查過程中有老師反映“由于到我校就學的學生整體素質相對較差,做再好的教學設計在教學實施時也常常是一廂情愿,學生往往還是各自為政,總有一些只知道玩手機打游戲聊天的”、“學生的智力、學習能力、學習習慣、原有知識經驗等個體差異非常大,導致學生學習的起點不一,從而也就無法設計合理的學生學習的起點”、“學生個體的差異較大,不能做到全面”。
最后是課程內容方面,課程內容較為陳舊。理論知識相對較多,《數學教學設計》課程大多以設計本身概念等理論基礎進入并進行較大篇幅的介紹學習論、教學論等相關知識。實踐方面的大多以課型進行分布,以數學概念教學設計、數學命題教學設計、數學問題解決教學設計和數學練習復習課教學設計為主。這一分布自有其道理,但是考慮到《數學課程標準》的內容模塊已經轉變為數與代數、圖形與幾何、概率與統計、實踐與綜合,這四個模塊分別屬于不同的數學領域,其思想、方法等均有很大差異,而數學教材一般均以此為基礎進行編寫,現代《數學教學設計》課程的實踐是否能以這四個模塊進行設計?
3.職業能力分析
通過對小學數學教師職業能力進行分析,提出了小學數學教師教學設計能力由意識與態度方面,知識方面,教學設計技能方面三方面構成,其中教學設計技能主要是分析技能——分析數學課程和教材,分析教學任務或問題,分析學生學情,分析確定教學目標;設計技能——設計教學過程,設計教學策略,設計和選擇教學媒體,設計和選擇教學評價方式;教學設計成果評價技能;課后調整以及發現教學問題和研究問題的技能。
4.一些可行的對策
首先,解決意識和態度方面的問題。進一步轉變觀念,提高師生對《數學教學設計》課程的認識,數學教學是數學課程實施的主要途徑,而要提高數學教學的質量,在實施教學前,數學教師便須對教學行為、過程進行周密的思考與安排,即對數學教學活動進行設計。《數學教學設計》課程的教師除了自己需要明確這一重要性之外還需適時提醒學生該課程學習的意義,尤其是對其今后職業生涯的重要性。
其次,解決知識方面的問題。進一步提升自我,完善知識結構,增加知識儲備,充分理解《數學課程標準》,及時更新教學能力和相關知識。《數學教學設計》教師應當充分學習掌握相關知識,從數學學習論、數學教學論等相關理論基礎,到親歷相關數學教學設計建設相應配套資源,再到運用系統方法分析評價并對學生所做教學設計提出診斷修改意見。學生學習《數學教學設計》的相關理論知識可以適當降低要求,而把重點放在和未來工作相關的實戰能力上。
最后,解決教學設計技能方面的問題。新課程提出“以學生的學習和發展為本”,現代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均提出“實用技能型”人才培養需求,考慮到畢業生今后職業特點,《數學教學設計》可考慮從數與代數、圖形與幾何、統計與概率、綜合與實踐四個模塊分別選擇一定量的內容進行數學教學設計訓練。在實際訓練中,再綜合考慮作為準教師的學生今后工作的地域方向等因素,在熟悉數學本質的基礎上,將新課程教材中的場景轉變為相對熟悉的、民族的、地方的乃至自身的案例以期對中小學生學習數學起到更好的作用。
總之,《數學教學設計》是一門以學生的練習為主的課程,教師主要負責引導和解決困難即可,應當把課堂話語權充分還給學生。
【參考文獻】
[1]劉志平等.小學數學教師教學設計能力及其構成研究[J].中國電化教育,2009(09):77-81
[2]楊新榮.新課程下小學數學教師課堂教學設計能力的現狀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06:25-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