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建民
【摘 要】經過長時間的思考和探討,我覺得一堂好課和一篇美文頗多相似之處,應該具有嚴謹的結構,自然流暢的環節;應該做到重點突出,詳略裁剪得當;要喚醒學生的興奮點,引起學生的共鳴;也要有悠長的韻味,能夠引導學生進一步的思考和探究。
【關鍵詞】淺談;課堂教學;評價
對于語文教師而言,參與聽課、評課是能夠快速提高自己教學水平的有效途徑之一。但是,我們往往有這樣的困惑:對于同一節課,評價往往是多元的,有時候就必然會出現眾說紛紜、莫衷一是的情形,甚而至于會出現評價截然相反的情況。這就會使得我們陷入一種無所適從的境地,從中獲得的教益也就不多。那么,究竟什么樣的課稱得上是一節好課,一節好課又要具備哪些要素?長期以來,我始終在思考這個問題,并且和同事們進行過多次的交流和探討,并不揣淺陋將其整理成文,以就教于方家。
一、結構嚴謹,自然流暢
一堂課并不是混沌一片,它是由若干教學環節組成的。教師要善于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研究教材內容,設計教學環節,有鮮明的教學節奏,促使學生大腦皮層產生興奮。一節課要完成的教學任務很多,如果不能加以巧妙的安排和組合,則會使課堂教學顯得結構松散、凌亂無序,學生也就會被牽著鼻子,東奔西走、疲于應付。這樣的課堂會使學生覺得味同嚼蠟、興味索然。即使學生勉強應付下來,一節課之后也常常會思緒混亂,所得甚少。反之,一節課如果像寫一篇文章那樣,遵循的原則,講究起承轉合,注重銜接過渡。運用諸如設置懸念、鋪墊呼應、小結過渡等方法來組織課堂的結構,則會使整個課堂教學顯得線索清晰,自然流暢。學生的思維也會不知不覺得被課堂吸引,自然而然地參與到課堂教學之中。
二、重點分明,詳略得當
教學設計要一清如水,必須有明確的目標。教學目標是駕馭課堂的主宰,目標明確,才能一線貫穿。然而,在教學實踐過程中,繁雜的教學內容往往淹沒了教學目標,事無巨細,完全被教材牽著鼻子走,或者是被課堂突如其來出現的問題所左右。這樣就像是一篇文章展開之后,因為缺乏寫作重點,漫無目的,隨興所至。這樣的課堂,主次不分,面面俱到,導致課堂教學的重點目標缺失或者模糊不清。好的課堂教學設計,教師應該是胸有成竹的,圍繞年級要求、整冊教材、學生學情等要素確定教學目標及重難點。整節課要突出什么,應有全面的安排,并且要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同時要讓學生學得扎實,教師應刪繁就簡、削枝強干。
三、喚醒興奮,引起共鳴
一篇好的文章往往是能夠喚醒讀者的興奮點,從而引起強烈的共鳴。好的課堂教學設計也應能夠喚醒學生的興奮點,引起他們的學習熱情,使學生與教師、文本、同學產生那種“于我心有戚戚焉”的奇妙感覺。這樣才能使學生廣泛深入的參與到課堂中來,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課堂的主人。所以,一節課的設計,在考慮清楚了重難點,理清了先后順序,削枝強干后,要使重點突出分明,還須要使重點成為課堂教學的高潮部分,即學生參與的廣泛而深入。要想使教學的重點目標在課堂教學實施中成為課堂的高潮部分,有幾點是必不可少的:一是要注意鋪墊,情感的激越是一步步推上去的二是教師要耐心聽取學生發表的看法,保護他們求知的積極性。最忌諱的是隨意打斷他們的話,越俎代庖強加分析。三是要善于引導。要把學生的看法中的哪怕是一丁點兒正確的都要毫不遺漏地聚集起來、提煉出來,增強發言學生的自信力。同時要善于適時適度地鼓勵。四是要善于營造寬松、和諧的學習氛圍。學習氣氛寬松、和諧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就升溫,學生就會處于十分興奮的狀態。這樣師生、生生的思想碰撞、語言交流漸入佳境,評價、討論、提問、解答,水乳交融。興奮、追逐、欣喜、頓悟,求知中的快樂,入寶庫賞寶的情懷難以言表。學生在重點環節中找到興奮點,積極參與課堂,參與學生的學生多了,袖手旁觀的學生少了;廣泛深入的交流探討多了,走過場的假繁榮少了。這樣的課堂還能不精彩嗎?
四、設置亮點,畫龍點睛
聽課,尤其是聽公開課,我們往往會發現執教者為了是課堂教學出彩,會設計一些亮點,這就像寫文章時的點睛之筆一樣,令人耳目一新。但是,也會有這樣的情況:因為考慮不周或是盲目模仿而使得本應錦上添花的舉動,變成畫蛇添足或是東施效顰的敗筆。那么,怎樣的設計才會真正起到畫龍點睛的效果呢?首先,設計教學活動時,不能僅僅為了追求課堂的熱鬧而去設計所謂的亮點。要緊密聯系教學內容,緊扣教學目標。否則,不僅僅達不到應有的效果,反而可能會浪費寶貴的課堂教學時間。其次,要注意推陳出新。教師要多動腦筋,注意巧妙的轉換角度、轉變形式,變陳舊的問題設計為高效而新穎有趣的課堂活動。通過活動調動學生的參與主動性和學習積極性,課堂趣味盎然,學生高效參與,切忌生搬硬套,盲目模仿,不加選擇。
五、余味悠長,發人深省
好的文章總是情韻悠長,令人回味,發人深省。課堂教學也是一樣,如果只是一味追求表面的繁榮與熱鬧,忽視那種深入人心、叩擊心扉、啟迪智慧的力量,那無疑會成為一種缺憾,也就不能成為一節真正意義上的好課。
教師在備課時應當充分挖掘教材中的那些美點,并適當加以拓展,使學生涵詠品味,得到滋養。在課堂教學中或是品味佳句,咀嚼消化;或是針對主旨,拓展延伸,叩擊學生心扉,啟迪學生智慧……就是要為學生提供品味和思考的平臺,使得學生眼界開闊,思想有深度,素養得以提高。這樣的課才會實現教書和育人的融合,使學生得到長足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