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霞芬
【摘 要】在新的教育形勢下,德育教育愈來愈受到人們的關注,初中階段寓德育教育于英語教學中應轉變傳統教學觀念。增強德育教育意識,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并增強教師自身素質,啟迪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與世界觀,達到既教書又育人的目的。
【關鍵詞】素質教育;德育意識;內涵;教書育人
陶行知先生曾說過:“先生不應該專教書,他的責任是教書做人,學生不應當專讀書,他的責任是學習人生之道。”我們教師在教書過程中,必須注重教書育人,如今是素質教育時代,素質教育以發展學生的各方面素質為核心,德育教育是素質教育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滲透到學生的全面發展的各個方面,在實現教學目標的各科教學中,英語教學中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有著特殊的作用,因為英語不僅是一門學科,更是一門語言,是信息的載體,學生在學習英語的同時,接受了由之帶來的相關的信息,如今是信息社會,琳瑯滿目的信息,中西文化的差異促使英語教師有責任在教學中深刻挖掘文章的思想內容,仔細分析作者的意圖和提示的哲理。精心設計具有啟發性,有價值的問題,引導學生圍繞所提問題去思考,增長學生知識,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同時進行必要的德育滲透,變靜態的書本為解決多變的實際生活中道德問題的能力。在英語教學中,將培養學生的行為規范與學習習慣,加深學生心靈與情操的涵養,增強學生的環保意識與社會責任等德育內容自然滲透其中,內涵的解釋要科學,外延的拓展要適應,在潛移默化中進行美的熏陶,激發學生對科學文化知識的求知欲,激發學生的道德思維,通過合作互動,不僅發展學生的求同存異的思維能力,還要培養學生的集體合作精神,使學生的德的認識和情感在老師的“潤物細無聲”中積少成多,從量變到質變中得到發展,從而達到提高學生思想素質的目的。 那么英語教師如何在教學中既傳授給學生語言知識又恰當的結合一些德育內容,以增強學生辨別是非能力,并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呢?
第一,認真學習大綱,增強德育意識
據目前一份中學英語教學中滲透德育程度的調查表明,在被調查英語教師中,在課堂中注意滲透德育教育的占50%。相當一部分英語教師認為德育教育是政治老師的事,所以要做好英語教學中的德育教育,首先英語教師要提高自身的德育意識,認真學習《英語課程標準》,落實基礎教育階段英語課程的任務是:激發和培養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使學生樹立自信心,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形成有效的學習策略。發展自主學習的能力和合作精神,使學生掌握一定的英語基礎知識和聽說讀寫技能,形成一定的綜合運用能力,培養學生的觀察、記憶、思維、想象能力和創新精神,幫助學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異。拓展視野,培養愛國主義精神,形成健康的人生觀,為他們的終身學習和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為此教師要提高在課堂教學滲透德育的主動性和自覺性,把“寓德”落到實處。英語教師的德育意識及教師對教學中德育的重要性,必要性等的認識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教師對德育內容的看法;教師對德育要點的確定;教師對哪些教學環節可以滲透德育的知識;教師在英語課堂教學中滲透德育的程度;課堂教學滲透德育的較好方法;課堂教學以外的德育滲透的必要性;關于課堂教學的德育評價。
第二,積極提高素養,提高育人質量
教師教授課時展現給學生的不只是他們的知識,而是他們的整體形象,英語教師應言傳身教,處處做學生的楷模。因為初中生可塑性模仿性強,教師是學生最好的榜樣。教師的言行舉止對學生有直接的影響,所以英語教師以身作則,為人師表,注重自身儀態,不可以過于前衛的穿著打扮誤導學生的審美觀,如果教師的自身素養提高了,那么他們的人格給學生帶來無形的影響就會“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弊鳛榻處熎浣虒W水平提高的關鍵,首先是盡可能的掌握較多的知識,尤其是專業知識,其次要不斷的探索和傳授知識的最佳方法,從而提高教學技能,通過自身字跡優美,重難點突出的板書,條理清晰,邏輯性強的教學語言,富有創造性,靈活性的教法,感知學生,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和老師的主導作用。造成“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效果。
教師的自身素養,知識水平及教學技能,這三者只有有機的結合起來,才能塑造出教師的良好形象,樹立起教師的威信,真正實現德育滲透和培養學生知識相結合,從而提高教書育人質量。
第三,仔細鉆研教材,滲透德育教育
初中英語教材從內容上大致可以分為下列幾類:
第一類:世界與環境,旅游與交通等。通過這些材料,使學生從小就培養環保意識,熱愛大自然的情感,開闊了學生視野。
如《使我們的世界更美麗》,這個閱讀故事講的是作者去拜訪他的一位朋友,突然一陣美妙的音樂響起,原來是一輛收垃圾的卡車。無論什么時候有人仍進一些垃圾,就會發出一段音樂,其他人一聽到這音樂,就會帶上他們的垃圾出去,扔進去,在課堂上提問學生,你曾把垃圾扔到地上嗎?你曾在公共場所吐過痰嗎?你曾隨便攀折過花草嗎?
同學回答:“沒有”。我說:“這就意味著你已經在幫助我們保護環境”??隙▽W生的做法,倡導學生從點滴做起,從自身做起,從小培養環保意識,如果人人都為環境保護做點貢獻,我們的世界將更美好。
第二類:關注學生的健康塑造完美人生。
作為初中生,他們正處于一個成長發育的階段,對周圍人與事物的理解還沒有形成一個完全正確的看法。因為在成長的過程中難免會遇到各種各樣的煩惱、困惑,如果不加以正確引導,他們往往會誤入歧途。如九年級(上)Unit3: “Teenage problems”在教授這一單元時,讓學生把自己在成長過程中的煩惱,困惑,說出來,然后聯系實際加以引導,教育他們要樹立一個正確的人生觀,坦然面對生活中的困難、挫折,從而健康而快樂的成長,塑造自己的完美人生。
第三類:是一些科普材料、名人小傳及反映英美人日常生活的資料。這些材料有助于培養學生熱愛科學,培養學生優秀品質及熱愛祖國的情感!如九年級下冊,第二單元談到斯巴德·韋伯的職業生涯充滿了起起落落,可引導學生在學生活中要堅持不懈地去嘗試,才能取得成功。再如九年級(下)Unit3:“Robots”這單元將從未來的世界談起,談理想、談家庭、談科學等,從而引導學生,熱愛科學,勤奮學習,成就自己的未來,為人類的發展做貢獻。在教授外語知識并結合一些德育內容的同時,也要注意德育內容的適合與適度,外語教師不僅要選擇好兩者之間最恰當的結合點,而且一個結合點所滲透的德育內容也要適度,否則一堂外語課在很大的程度上就轉化成了政治課或思想品德課。
第四,引導欣賞內涵,啟迪學生成長
如今的學生大多是獨生子女,人際交往面狹窄,疏離傾向嚴重,社會適應能力差,很需要在教育中彌補這一欠缺。英語除了語音語調優美,還有各種場合禮貌用語,富有情感的愛國歌曲和具有時代感范文,都具有情感的感染作用、啟迪人、教育人的作用,以及對處理人際關系的指導作用,通過事例所展現的社會人生畫卷,幫助學生掌握和認識社會的發展規律,啟迪學生對社會,對人生的思考,在學習欣賞中領悟到某種生活的哲理。而德育需注意理論聯系實際,并注意要具有現實性。因此,在英語教學中,注意發掘其內容的深層內涵與現實意義給學生以深深的啟迪,如學說:
Excuse me. Im sorry. Thanks a lot.
May I do … What can I do for you Could I have…
It doesnt matter. Glad to help you.等交際用語(禮貌用語),不但激起學生的學習英語的興趣,并自覺摒棄日常生活中不文明的語言,提高自身的語言修養和人際交往水平和能力,通過語言美教育,陶冶學生的情操,凈化他們的心靈,增加交往的信心和勇氣,使他們的日常用語趨向規范和得體。
新目標初中英語采用任務型教學,改變了傳統的教學模式,教師以由一個“主導者”變為“引導者”。重在啟發學生的興趣,引導他們學習和運用新知識,在英語教學中進行德育教育,也應該通過啟發,來引導學生對事物有正確的看法,對人生觀和價值觀有正確的立場和觀點。
如,在學習七年級下冊第二單元Speak up時
我提問學生“What are you going to be?”
學生回答:“I am going to be a doctor.”
我再問: “Why?”
學生一時回答不出來,那么我就啟發:“醫生能為我們做什么?”
學生答:“他們能幫我們看病”。
再問:“給我們看病的目的是什么呢?”
學生答:“幫我們恢復健康。”
再問:“So why do you want to be a doctor?”
學生答:“Because I want to make everyone healthy.”
雖然簡單的幾句話,但是卻能使學生從小樹立理想,而且能培養他們為社會貢獻的精神。引導他們有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我相信,只要堅持下去,一點一滴的積累,那么他們在以后的學習中,就能逐步鞏固正確的思想道德觀念,而這對他們的成長是非常有利的。
由于英語學科本身的特點,英語教學中反映的是不同社會的文化特征,這使得英語學科滲透思想品德教育的意義更為重要,然而把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素質教育自然融進英語教學中并非易事,這就需要在“寓”字上下功夫,只要我們在教學中增強意識,自然滲透,就一定能達到寓“德”于“教”的目的。因此,在英語教學的全過程中,教師要注意素質教育,關注每個學生的情感,在教學中實現知識性與思想性協調統一,運用由底到高,由表及里,循序漸進的滲透原則,全方位、多角度的探索。在潛移默化中使學生獲得英語知識的同時,對學生進行政治導向、情感陶冶及道德規范的教育,提高人文素質,以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