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祖華+段小麗+梅正平+梁瑞文
摘 要:對于醫療事故賠償責任來說,它實質上是侵權責任和違約責任的競合。在司法實踐中,為了最大程度地保護受害者,會把醫療事故定位為侵權責任,在賠償時要遵循過錯推定原則,具體的損害賠償額度要明確規定才可以保護好受害人。因此,結合具體工作經驗,探究醫療事故損害賠償問題。
關鍵詞:醫療事故;過錯推定;侵權責任
中圖分類號:D922.1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7)12-0195-02
我國現在醫療事故糾紛發生率不斷提高,不管是法律界還是醫學界都充分重視和醫療事故有關的法律,同時也充分重視賠償責任的性質等多種問題,醫療事故已經引起了全社會的廣泛關注。
一、醫療事故責任的性質
在醫學界對醫療事故責任的性質有不同的見解,從目前來看,主要有三種觀點:第一種是契約責任說,有關學者認為醫療機構和有關工作人員和病人按照意愿形成契約,如果醫療機構和醫師因為自身失誤發生了事故要按照契約中的內容承擔賠償責任。第二種是侵權責任說,有關學者認為發生了醫療事故是侵犯了病人的合法權益。第三種是請求權競合說,有關學者認為在發生醫療事故后,受害人不僅有契約上的請求權,還有與侵權法有關的損害賠償請求權,對于受害人可以任意選擇其中一種。在醫療事故糾紛里,責任競合情形普遍存在,如果醫患雙方簽署了醫療合同,因為醫務人員沒有履行職責出現了醫療損害行為,導致患者生命權或者健康權受到侵害,這就是責任競合情形。不過,在實踐中到底是按照合同還是按照侵權行為追究責任,這是需要研究的問題,在我國的醫療事故處理有關規定里明確提出了醫療事故民事責任本質上是侵權責任。
二、醫療事故賠償責任的歸責原則
按照我國的有關法律可以得知,侵權法的歸責主要遵循的是過錯責任原則,法律明確規定過錯推定責任和無過失責任,因為現代化醫學發展水平不斷提高,醫療技術水平隨之提高,但相應的帶來的問題和風險也越來越多。在很多國家認為醫療事故是無過失責任,很多學者認為我國也應該這樣。但是筆者并不認同這種觀點,使用過錯責任原則才是科學的。具體原因如下:
首先,我國的民法中,民事責任領悟的核心和關鍵是過錯責任,只有落實好過錯責任的原則,才可以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有利于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更好地監督人們的行為,有利于提高人們的法治意識,對整個社會具有重要意義,因此要堅持過錯責任。按照我國的有關法律可以得知,醫療事故不能使用無過失責任原則,它本身是一種侵權責任,所以歸責原則相應的也要是過錯責任原則。
其次,雖然人的生老病死是不能避免的,在治療時存在的不確定性因素也較多,很多情況下為了大局而損壞局部,一點也不損害病人身體是很難實現的。但如果對醫療事故使用無過失責任,就會使醫務人員嚴重不負責任,造成就診人死亡或者嚴重損害就診人身體健康,這是不公平的,使用過錯責任原則才能規范醫務人員的行為。
最后,如果單純按照因果關系,沒有充分考慮兩者的過錯來承擔民事責任會縱容醫療損害事故發生。我國的有關法律明確規定了民事訴訟證據使用過錯推定原則,如果行為人沒有足夠的證據證明自己那么就會是有過錯。在這一原則下包含了無過失責任原則和過錯責任原則,一方面反映了承擔責任的道德可非難性,另一方面有利于平衡兩者的利益,是一種公平的體現。
三、醫療事故的損害賠償
(一)醫療事故賠償原則
我國的和醫療事故處理有關的條例中指出了和醫療事故賠償有關的幾個原則。
1.與具體案件的醫療事故等級相適應的原則。在條例中明確提出了醫療事故的四個等級,這個等級的劃分是以對患者造成的損害程度劃分的,一級醫療事故就是導致患者重度殘疾甚至死亡的,而二級醫療事故則是指導致中度殘疾和對器官造成嚴重損害的,三級醫療事故是造成輕度殘疾的,四級醫療事故是指對患者造成人身傷害的。依據損害的不同程度進行分類以判斷醫療事故所處級別,根據級別的不同給予不同的賠償,有利于提高賠償的公平性和科學性。
2.與醫療過失行為在醫療事故損害中的責任程度相適應的原則。要想確定醫療事故的賠償責任必須判斷醫療行為的正確與否,只有存在過錯行為才可以使醫務人員承擔責任,不過,即使有過失也不意味著醫務人員要承擔全部責任,要根據具體問題進行具體分析。換句話說,醫務人員承擔的責任是同其過錯行為程度有關的,這是過錯原則的一種體現,通過這一原則,醫患雙方的合法權益得到保護,而在司法實踐里要注意不能單純讓醫療機構承擔全部賠償責任,要考慮其過錯和醫療機構的運營狀況,防止出現不良后果。
3.客觀考慮患者原有疾病狀況與損害后果的關系的原則。對于醫療事故來說,其不良后果的發生原因存在復雜性,其中不僅有醫學的局限性,還有疾病自身狀況和醫療行為的風險性,很多因素是不能避免的。不過,在所有的醫療責任影響因素里,原先的疾病狀況和醫療事故損壞后果的聯系這一因素是比較重要的。所以,對于醫療事故的處理條例來說,它是影響醫療事故賠償數額的重要因素。另外,通過分析患者自身的疾病因素,要從以下四個角度加以注意:第一,在發展過程中要考慮患者疾病未來趨勢和醫療事故損害發生的可能性;第二,要充分考慮患者疾病狀況和現存的損害后果之間的關系;第三,要考慮患者原有的疾病狀況在靜止狀態與其現有損害的關系;第四,要充分考慮患者原有疾病狀況的危險性及其與醫療主體實施醫療行為的必然聯系和客觀要求等。
4.不屬于醫療事故的,醫療機構不承擔賠償責任原則。對于醫療機構來說,醫療事故是其對患者給予賠償的唯一標準,在患者接受治療過程中,醫療機構導致的事故如果是和醫療措施有關,那么其不承擔責任。另外,對于醫療主體來說,因為自身工作失誤造成的損失要承擔賠償,不過不能按照在無過錯行為里的公平分擔原則確認承擔后果。在具體實踐中,不管是通過何種方式解決問題,都不可以由醫療機構對不存在醫療過錯行為的患者人身損害的損失承擔賠償責任。
(二)企業性醫療單位法人的損害賠償范圍
對于企業性醫療單位來說,它們經營的最終目標是獲得利潤,依據社會主義市場價值規律,醫療單位付出勞動和獲得的醫療費用是平衡的,在獲得利益時,要遵循適用等價原則,不過,這種等價原則不管是獲利還是損失狀態都會有效,所以企業性法人損害賠償中應當對其過失造成的損害予以全部賠償,在這種情況下可以更好地保護公民的權利,發揮民事責任制度的作用,為病患提供損失賠償,有利于更好地制裁過錯行為。如果因為醫療事故發生了患者的死亡和殘疾現象,就要按照合同中的內容進行違約賠償。這樣一來可以保障就診人的合法權益,利用賠償彌補受害人,同時也有利于醫療單位法人科學的履行合同。具體來看,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賠償內容:首先,在發生醫療事故之后,利用治療幫助就診患者恢復,在這一階段里花費的醫療和營養費用,如果病情加重還要包含轉院費用等多種費用;其次,因為醫療事故的發生導致的工作延誤和收入減少;再次,因為醫療事故的發生對患者的可得利益造成的損失。
有關醫療單位和個人在承擔責任時,必須考慮病患的生命健康權遭破壞時的財產損失,這是一種維持利益的表現。按照我國有關法律,進一步分析國外的有關法律,如果在醫療過程中導致人員傷亡,就要對以下內容進行賠償:一是使就診人恢復到醫療事故前狀態所花費的醫療、營養、交通等費用;二是因醫療事故延長治愈時間造成誤工所減少的收入;三是因醫療事故造成殘疾所減少的和將會減少的收入及因為事故而多支出的費用。如果病患死亡,那么不僅要賠償前面兩項內容,還要格外支出葬喪費用。
(三)公益性法人的損害賠償范圍
對于公民來說,生命健康權不僅是基本的民事權利也是一種基本的人權,如果因為過錯導致損害要給予一定的賠償。不過,對于公益性醫療單位來說,設置法人的最終目的是為了社會公共利益,向全社會特別是一些低收入者提供醫療服務,這是一種社會進步的表現。另外,我國目前還在社會主義初級發展階段,所以社會主義制度強調集體的意義,但是我國的社會主義制度很難為公民提供充足的醫療保障,在這一背景下,設置公益性法人可以推動建設社會主義良好道德風尚。另外,因為國家設置的這部分經費有限,所以如果遵循完全賠償原則會導致很多公益性醫療單位不能正常運營。所以,為了大局必須考慮社會公共利益,進一步限制了公益性醫療單位法人醫療事故的損害賠償范圍:第一,按照合同法判決承擔侵權責任的可以不用賠償其可得利益;第二,因為侵權法判定承擔侵權責任的,這種事故下導致的財產損失必須賠償全部責任。如果出現了精神損害,只有故意造成事故和存在嚴重過失的時候進行賠償,不需要給予懲罰性撫慰金,賠償的數額大小受到法官的影響,同時也受到當事人經濟狀況的影響。另外,如果公益性醫療單位導致就診人死亡,多個親屬在要求賠償時,要按照一個人的賠償請求進行賠償,在獲得賠償金以后,和死者有關系的人共同劃分這部分賠償金。特別是,要注意公益性醫務單位的主觀努力狀況,同時還要考慮到客觀條件的影響,不能按條件較好的醫療單位的水平來衡量條件較差的醫療單位的主觀過錯。
四、結語
總的來說,我國現在醫療事故糾紛越來越多,上面提及的一些和醫療事業單位有關的個人和其他組織發生醫療事故時民事責任問題也可以這樣使用。在實踐中,如果出現了醫療事故要分析其收費狀況,在這一基礎上明確責任,有利于解決好醫療事故,有利于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參考文獻:
[1] 張彩云.專家責任研究[M].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05.
[2] 王利明.侵權行為法歸責原則研究[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4.
[3] 王家福.中國民法學——民法債權[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
[責任編輯 李春蓮]